特长隧道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编制依据 (3)
二、特长隧道概述 (3)
三、施工方案 (3)
1、施工方法 (3)
1.1、洞口段施工方法 (3)
1.2、洞身施工方法 (4)
2、主要施工工艺 (7)
2.1、明洞施工 (7)
2.2、停车带施工 (7)
2.3、隧道开挖及爆破 (8)
2.4 、出碴 (10)
2.5、初期支护 (10)
2.6、防排水 (11)
2.7、二次衬砌 (13)
2.8、横通道施工 (14)
3、组织安排及施工场地布置等 (14)
3.1、组织安排 (14)
3.2、场地布置 (15)
3.2.1施工用水 (15)
3.2.2施工用电 (15)
3.2.3隧道通风 (15)
3.2.4施工排水 (15)
4、超前地质预报、测量及量测 (16)
4.1、超前地质预报 (16)
4.2、测量 (16)
4.3、监控量测 (17)
四、安全、环保及质量保证措施 (17)
1、隧道施工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17)
1.1、开挖质量保证措施 (17)
1.2、超前支护质量保证措施 (18)
1.3、初期支护质量保证措施 (18)
1.4、锚杆网喷混凝土支护 (18)
1.5、喷射混凝土 (18)
1.6、钢拱架支护 (19)
1.7、隧道防排水质量保证措施 (19)
1.8、衬砌质量保证措施 (19)
2、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9)
2.1、隧道施工安全 (19)
2.2、洞身爆破安全措施 (20)
2.3、不良地质地段安全措施 (21)
2.4、隧道衬砌 (21)
2.5、隧道安全防护 (22)
2.6、隧道洞内通风 (22)
2.7、隧道洞内路面施工 (23)
2.8、其它 (23)
3、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3)
3.1、隧道工程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3)
3.2、混凝土工程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3)
3.3、砌筑及排水工程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3.4、拌和站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3.5、生活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3.6、油料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4、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25)
4.1、雨季施工的一般措施 (25)
4.2、隧道工程雨季施工措施 (25)
五、文明施工 (25)
1、职工文明上岗制度 (26)
2、施工现场 (26)
2.1、施工场地美化 (26)
2.2、生活和环境卫生 (26)
特长隧道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国家和交通部适用于特长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规则、规定、质量检验和验收标准。
1.1.1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1.1.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1.1.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 F60-2009
1.1.4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
1.1.5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1.2、施工所在地的地方规定及政府文件
1.3、相关施工设计要求、图纸及工期。
1.4、施工现场水、电、道路、原材料渠道等调查资料
二、特长隧道概述
根据公路隧道划分标准,隧道长度大于3000m时,属于特长隧道。
特长隧道施工时具有一定的施工难点,除隧道本身客观地理地质条件限制外,还有工程量较大、投入人员机械较多、相对工期较长和安全质量控制等难点。
结合本工程相关资料,其中特长隧道只有金泉隧道。
三、施工方案
1、施工方法
根据我国现行的开挖方法,隧道常用的开挖施工方法为钻爆发、掘进机法、盾构法。
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为钻爆法,主要是其施工流程简单方便且较适合我国国情。
钻爆法通常分类有:全断面法、台阶法、长台阶法、短台阶法、微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中隔壁法(CD法)等施工方法。
1.1、洞口段施工方法
洞口段开挖需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围岩情况决定开挖方法。
洞口段主体工程施工前应提前在洞口上方及周围设置排水沟及永久截水沟,并与路基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布置,防止下雨天对后续洞口工程施工造成影响。
为保障洞口段边、仰坡的稳定,开挖时尽量减小洞口边仰坡暴露面积,开挖后边仰坡需立即进行施做支护,按照设计进行锚杆及喷混施做。
洞口施工时应先开挖一个洞(洞口偏压段必须先开挖山体外侧的单洞),另一个洞及两洞间土体先不开挖;待先行洞洞口段、明洞衬砌及明洞回填施作完成后再进行后行洞的开挖,两洞间掌子面距离应大于30m。
洞口段主要施工工序:洞外截水沟-施作超前支护-施作暗洞-退回完成明洞衬砌。
洞口浅埋偏压段二次衬砌应及时施作,二次衬砌距掌子面距离不宜大于50m。
一般情况下洞口段埋深较浅,明洞段开挖时应从上而下,层层开挖,严禁盲目大面积一次开挖成型。
1.2、洞身施工方法
隧道主洞洞身Ⅴ级围岩浅埋段以及洞身段上方有房屋或水塘等情况下采用CD法开挖,一般采用四步CD法;较差Ⅴ级围岩采用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开挖;Ⅴ级围岩及洞口Ⅳ级浅埋段一般采用台阶法开挖,当上台阶掌子面稳定性差时可采用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普通Ⅳ级围岩采用一般台阶法开挖。
1.2.1、CD法开挖要点:
施工顺序说明:1.左侧上部开挖; 2左侧上部初期支护;3.左侧下部开挖;4.左侧下部初期支护;5.右侧上部开挖;6.右侧上部初期支护;7.右侧下部开挖;8.右侧下部初期支护;9.仰拱超前浇筑;
10.全断面二次衬砌。
1.2.1.1上部导坑的开挖循环进尺控制为1榀钢架间距,应根据设计图纸中的钢架间距进行控制开挖进尺,下部导坑的开挖进尺可依据地质情况适当加大。
1.2.1.2CD法施工时,每一步初期支护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分部开挖,地质较差时,每个台阶底部均应按设计要求设临时钢架或临时仰拱;各部开挖时,周边轮廓应尽量圆顺;应在先开挖侧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另一侧开挖;左右两侧导坑开挖工作面的纵向间距不宜小于15m;当开挖形成全断面时,应及时完成全断面初期支护闭合。
1.2.1.3导坑开挖孔径及台阶高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等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应配备适合导坑开挖的小型机械设备,提高导坑开挖效率。
1.2.1.4中隔壁的拆除应滞后于仰拱,并应于围岩变形稳定后才能进行,一次拆除长度应根据量测数据慎重确定,拆除后应立即施作二次衬砌。
1.2.2、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开挖要点
工顺序说明:1.上弧形导坑开挖;2.拱部初期支护;3.预留核心土开挖;4.下台阶中部开挖;5.下台阶侧壁部开挖;6.仰拱超前浇筑;
7.全断面二次衬砌。
1.2.2.1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将开挖断面分为上、中、下及底部四个部分逐级掘进施工,核心土面积应不小于整个断面面积的50%。
上部宜超前中部3~5m,中部超前下部3~5m,下部超前底部10m左右。
为方便机械作业,上部开挖高度控制在4.5m左右,中部台阶高度也控制在4.5m左右,下部台阶控制在3.5m左右。
1.2.2.2核心土与下台阶开挖应在上台阶支护完成后、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
为防止上台阶初期支护下沉、变形,其底部宜加设槽钢托梁,托梁与钢架连为一体,钢架底部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锁脚锚杆,并与纵向槽钢焊接,锚杆布设俯角宜为45°。
1.2.2.3每一台阶开挖完成后,及时喷射4cm厚混凝土对围岩进行封闭,设立型钢钢架及锁脚锚杆,分层复喷混凝土到设计厚度,必要时各台阶设临时仰拱加强支护,完成一个开挖循环。
1.2.2.4对土质的隧道应以核心土为基础设立3根临时钢架竖撑以支撑拱顶和拱腰,核心土应根据围岩量测结果适当滞后开挖。
1.2.3台阶法开挖要点
施工顺序说明:1.上台阶开挖;(2)上台阶初期支护;3.下台阶开挖;(4)下台阶初期支护;(5)全断面二次衬砌。
1.2.3.1台阶不宜多分层,上下台阶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满足机具正常作业,并减少翻渣工作量;当顶部围岩破碎,需支护紧跟时,可适当延长台阶长度。
1.2.3.2施工亦应先护后挖,宜采用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辅助施工措施。
开挖应尽量采用微震光面爆破技术。
1.2.3.3初期支护应紧跟开挖面;上台阶施工时,钢架底脚宜设锁脚锚杆和纵向槽钢托梁以利下台阶开挖安全。
下台阶在上台阶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开挖。
1.2.3.4隧道两侧的沟槽及铺底部分应和下台阶一次开挖成型。
1.2.3.5台阶分界线不得超过起拱线,上台阶长度不得大于30m,下台阶马口落底长度不大于2榀钢拱架的长度,应一次落底,并尽快封闭成环。
1.2.3.6台阶长度不宜过长,应尽快安排仰拱封闭间,改善初期支护受力条件。
施工原则:开挖作业由上至下,衬砌施工由下而上。
施工顺序:上台阶开挖-上台阶拱墙支护-下台阶开挖-下台阶边墙及仰拱初期支护-仰拱施作-二次衬砌整体浇筑。
二次衬砌应及时施作,洞身段V级围岩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50~60m,IV级围岩60~100m。
二次衬砌施作前必须先浇筑仰拱与矮边墙,二次衬砌配筋应与矮边墙施工缝对应。
2、主要施工工艺
隧道施工各项工序的工艺要求应严格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等规范规程执行。
2.1、明洞施工
2.1.1.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地段应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按照设计要求在缝内镶嵌相关材料,并做好防水措施;
2.1.2.浇筑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方可撤除内外拱架;
2.1.
3.明洞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其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大于0.5m,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设计高度。
2.2、停车带施工
2.2.1.采用台阶法,上、下台阶分左、右侧开挖,开挖作业由上至下,衬砌施工由下而上,
2.2.2.仰拱及二次衬砌宜及时施作;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快加固、早成环、勤量测"的原则。
2.2.
3.初期支护顺序应是:初喷砼3~5cm--施工锚杆--安设钢筋网--钢架架设--复喷砼至设计厚度。
喷射砼要求必须采用湿喷工艺;锚杆必须安设垫板;钢筋网应与锚杆联结牢固,喷射砼时要适时调整喷射角度,保证钢筋与壁面间砼的密实性;钢架与壁面的间隙必须用喷射砼充填密实。
2.2.4.二次衬砌的施作,应通过监控量测,在围岩与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要求必须采用模板台车和有压泵送砼整体式浇筑;仰拱也应整体浇筑。
并要求在浇筑时保证电、料的持续供给,浇筑不得中断;由于开挖造成的超挖部分,采用与二次衬砌同级的砼回填。
2.2.5.上半圆拱脚接头处(或台阶法开挖台阶分界处的拱脚部位)打设Φ25药卷锚杆作为锁脚锚杆,钢架脚利用系统锚杆作为锁脚锚杆,锁脚锚杆位置可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3、隧道开挖及爆破
2.3.1.施工应根据隧道洞口、洞身不同的段落和不同的围岩级别和围岩状况采用合理开挖方法,遇到不良地段时应及时上报并改变开挖方法。
2.3.2.隧道爆破开挖前,必须根据开挖段围岩的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爆破材料等因素编制详细的钻爆设计,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钻爆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炮眼布置、数目、深度和角度、装药量和装药结构、起爆方法和爆破顺序等。
爆破人员应按爆破设计图表及说明严格施工,并根据爆破效果及时修正有关参数,以达到理想的爆破效果。
2.3.3.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分步开挖时可采用预留光面层光面爆破。
光面爆破的标准如下:
2.3.4.光面爆破的参数应根据工程类比法或通过现场试爆确定。
在软弱围岩中开挖时,爆破开挖一次进尺应根据开挖宽度和围岩自稳时间严格控制;在坚硬完整的围岩中开挖时,应考虑有利于控制超挖因素综合确定进尺。
另外,软岩爆破时周边眼间距宜控制在40cm以内,中硬岩爆破时周边眼间距不宜大于50cm。
另现场如没有试验条件可参照下附表格选用
2.3.5.隧道开挖中,爆破围岩可能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影响时,应监测围岩爆破扰动范围和振动速度。
2.3.6.爆破开挖时必须预留足够的变形量,避免侵限。
预留变形量应按照设计进行预留。
2.3.7.铺底和仰拱底面采用预留光爆层爆破,Ⅱ、Ⅲ级围岩段的水沟应与隧底光爆层同时爆破成形。
2.3.8对于小净距隧道、连拱隧道以及地表周围有建(构)筑物的浅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应监测围岩爆破影响深度以及爆破震动对周围其他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对周围其他建(构)筑物及新浇混凝土的震动速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2.3.9在最邻近爆破地点的现有建筑物所量测的爆破冲击噪声,不得超过130dB;使用有线频反应的最大冲击记录仪记录的爆破时空气超压不得超过0.005MPa。
2.4 、出碴
隧道开挖出碴采用的方式一般有无轨出碴和有轨出碴,结合工程设计概况可采用无轨出渣,利用侧翻装载机将爆破下来的碴体装入大型自卸车辆后运送至洞外制定的弃碴场;特长隧道施工过程中出渣环节是影响隧道循环进度快慢的因素之一,故施工时应该合理安排出碴车辆的运行,由于公路隧道断面较小,一般断面出碴只能容纳一部装载机进行装运,同时自卸车需在进入掌子面之前将车进行调头后倒至掌子面后达到运送便捷的效果。
2.5、初期支护
2.5.1喷射砼采用湿喷工艺,湿喷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控制在80~120mm。
钢架间喷砼应饱满平顺,表面外观不应露出钢架骨架形态;钢架与围岩之间的间隙应用喷砼充填密实;钢架腹、背的空隙禁止填塞片、碎石或其他杂物。
2.5.2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物严禁重复利用。
新喷射的混凝土应按规定洒水养护。
2.5.3喷射砼时,喷嘴应与受喷面保持垂直,同时与受喷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可取0.6~1.0m。
2.5.4隧道爆破开挖后,应坚持先喷后锚的原则,即应首先初喷砼封闭岩面,然后再施作系统锚杆、挂钢筋网、架立钢架,最后复喷
达到设计厚度。
2.5.5根据设计要求,不同围岩进行不同钢架支护,支护是应按照设计要求的间距进行支护,且严禁不得跳装。
钢架安装时测量组至少放样2组中线水平点,便于施工引用。
小断面拱架安装方法:先将拱架各节连接成两段,由两端向中间架立,联接好后再根据结构尺寸调整。
大断面拱架安装:由下向上,分节据结构尺寸调整到位,加固后再安装下一节。
2.6、防排水
2.6.1防水板及无纺布应在初期支护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同时,应特别检查喷砼支护表面,除去露出的尖锐物,其平整度应符合D/L<1/6的要求(L为相邻凸出距离,D为凹进深度)。
2.6.2铺设衬砌背后的防水板前,应在防水板内侧(靠近围岩侧)先铺设300g/m2无纺布,无纺布用暗钉圈固定在喷砼上。
2.6.3防水板的搭接采用热风双焊缝施工工艺,防水板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0cm并应保证接缝质量。
2.6.4隧道洞身模筑砼变形缝(洞口明暗交界面、覆盖层与基岩交界面、断层破碎带以及V级围岩较差的段落)设置橡胶止水带,纵向施工缝和洞身深埋段的环向施工缝应设置带注浆管遇水膨胀止水条。
2.6.4.1施工缝、变形缝防水施工
施工缝、变形缝防水见下图
(一)施工缝防水
结构分段分层施工留有施工缝,纵向施工缝和环向施工缝是结构自防水的薄弱环节,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结构防水的质量。
(1).保证施工缝粘贴止水条处混凝土面光滑、平整、干净,施工缝凿毛时不被破坏。
(2).止水条的安装确保“居中、平顺、密贴、牢固、混凝土浇注前没膨胀失效”,使用氯丁胶粘贴并固定,接头用氯丁胶斜面粘贴紧密。
浇注混凝土的过程中注意随时检查,防止止水带移位、卷曲。
(3).各种贯通的施工缝的止水条的安装确保形成全封闭的防水网。
(4).灌注混凝土前,先将混凝土基面充分凿毛、清洗干净,采用手工凿毛,对施工缝的清洗必须彻底,必要时还要用钢刷刷干净;
(5).混凝土浇注时,确保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使混凝土结合处有20~30mm厚的水泥砂浆。
水平施工缝可先铺设20~30mm厚的与混凝土同标号的防水砂浆。
(二)变形缝防水
变形缝防水施工方法见下图
变形缝处理施工方法及步骤
(1).按照设计要求确定止水带的准确位置及尺寸规格。
(2).模板与钢筋卡组合固定橡胶止水带。
先安装一端,浇筑混凝土,同时另一端注意保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拆除模板。
(3).在混凝土基面上涂刷粘结剂以固定沥青木丝板。
(4).在混凝土结构变形缝处,沿结构厚度的中心线将止水带的两翼分别埋入结构中,圆环中心对准变形缝中央。
2.6.4.2.施工注意事项
(1).安装止水带以细铁丝悬吊于钢筋上固定位置,在顶底板水平安装时使止水带形成盆式,以避免止水带下的气体在混凝土浇捣时无法逸出,形成孔隙。
(2).止水带设置时不可翻转、扭曲,如发现破损立即更换。
(3).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避免止水带被污物和水泥砂浆污损,表面有杂质须清理干净,以免混凝土与其咬合不紧密造成渗水通道。
(4).接触止水带的混凝土不应出现粗集料集中和漏振现象。
(5).止水带应就位准确、安装牢固,在浇注一侧混凝土时保护橡胶止水带的另一侧翼不受到破坏。
止水带的端头离周围钢筋的距离不小于20mm,纵向固定间距不大于250mm。
(6).止水带的接头部位采用现场连接的方法,接头处选在结构应力较小的部位。
(7).中置式止水带转弯处做成圆弧形。
转角半径不小于200mm。
2.6.5隧道内边墙下部的HDPE纵向排水暗管应外包一层无纺布,以避免土砂颗粒进入管内,造成管道淤塞。
2.6.6所有排水管路交叉部分,原则上均应采用市售成品。
2.6.7所有的纵向和横向排水管必须严格按设计的高程埋置到位,不能呈波浪状,引起积水和排水不畅;隧底横向泄水支管埋设时应严格按设计的坡度的管口高程埋置,避免积水倒流;各排水管件交叉处必须用三通或多通管连接;各打孔排水管件均外裹透水无纺布。
2.7、二次衬砌
2.7.1隧道边墙及拱部二次衬砌的浇筑应采用移动式液压模板台车和泵送砼整体浇筑,以保证二次衬砌的密实,超挖部分采用同级砼
回填。
隧道进洞前,模板台车应装配到位;每模衬砌砼应连续浇筑,一次完成。
2.7.2二次衬砌施作时必须先浇筑仰拱和矮边墙,然后立模进行拱部砼浇筑,矮边墙与拱墙模筑砼间的纵向施工缝宜位于电缆沟盖板以下。
仰拱必须整体浇筑,不得分幅浇筑。
2.7.3二次衬砌砼浇筑时,应采取措施确保隧道拱部砼灌注密实,必要时应在拱部预留注浆孔,以便在二次衬砌背后进行充填注浆。
2.8、横通道施工
横通道开挖由后行洞进行施工,并在先行洞二衬施工之前进行施工,人行横通道和车行横通道开挖断面较小,可采用台阶法开挖,若围岩较好则可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开挖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支护。
3、组织安排及施工场地布置等
特长隧道由于其长度,工期因素的影响,开挖时一般会采用双头掘进,因此在组织安排时应统筹考虑,如人员、机械设备等。
3.1、组织安排
3.1.1人员数量应该按照月进度计划和工程量进行配置,一般非生产人员按照总人数的12%,生产工人出工率一般按85%计。
配备工种人数比重参考指标可按照下标配备:
3.1.2设备机械需根据施工条件、断面大小、工程量大小等进行合理化配置。
3.2、场地布置
施工场地布置应根据洞口地形特点,结合劳动力安排、机械设备、材料用量、工期要求、施工方法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规划。
3.2.1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包括湿式凿岩用水、混凝土拌合用水、清洗施工机械用水等,同时也应考虑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
3.2.2施工用电
特长隧道施工用电应全面考虑,采用的变压器一般应为800KVa。
主要用电设施有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生产用电包括拌合站用电、洞内生产用电、和洞外生产加工用电。
特长隧道考虑加工场地外加一个变压器采用630KVa大小。
3.2.3隧道通风
根据隧道的实际情况,施工通风建议采用独头压入式通风。
特长隧道的每个开挖面必须配备一台通风机,施工通风的风速和风量要求:全断面开挖时应不少于0.15m/s,坑道内应不小于0.25m/s,但均不得大于6m/s;供风量应保证每人供应新鲜空气不小于3m3/min。
需有备用风机,并能满足正常施工通风要求。
隧道施工时应采取通风、防尘等措施,定期检测通风的风量、风速、风压,检查通风设备的供风能力和动力消耗,并定期测试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
3.2.4施工排水
洞内施工排水不良会造成支护结构基础下沉,并影响仰拱回填等结构的施工质量。
因此,无论是顺坡排水还是逆坡排水都要求掌子面附近无积水,隧底无漫流水。
另外,施工排水应设置临时排水沟,严禁采用中央排水沟作为施工排水通道,以防泥沙淤积减小中央排水沟
有效排水断面,影响营运期间中央水沟的正常使用。
当洞内逆坡排水时,宜采取下列措施:
3.2.
4.1必须采用机械抽水,根据涌水量制定切实可靠的排水方案,包括:排水设备选择、排水管的断面和分段排水长度等。
3.2.
4.2抽水设备的功率应大于排水量所需功率的20%以上,并有备用抽水机。
3.2.
4.3应做好停电时的应急排水准备工作。
4、超前地质预报、测量及量测
4.1、超前地质预报
特长隧道施工是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以达到地质预测预报的目的。
常规地段应实施跟踪地质调查,不良地质地段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一般采用物探法进行探测,物探探测建议采用TSP、瞬变电磁仪、地质雷达等探测方法,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各种探测方法的优缺点,各种方法配合使用。
特长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4.1.1隧道开挖爆破后立即进行地质调查并进行地质素描,一般地段每10m记录一次,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增加素描。
4.1.2利用TSP每隔100m左右探测一次,粗略掌握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分布情况。
4.1.3然后,用地质雷达或瞬变电磁仪在接近不良地质体30m左右时探测一次,进一步核实与了解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
4.1.4若物探方法初步判定前方有不良地质体,当掌子面接近不良地质体10m左右时,应采用钻孔进行验证。
4.1.5根据物探与钻探结果,并结合前期地勘成果及地质调查资料,综合判定不良地质体的范围与程度。
(注:超前地质预报详见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4.2、测量
隧道测量包括控制测量、放样测量、贯通误差的测定及调整和交
(竣)工测量,控制测量是特长隧道施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与一般隧道相比较,特长隧道具有施工条件比较差,测量环境比较差等因素。
特长隧道控制测量应做到以下几点:
4.2.1施工前洞外布置的控制点,其两两间距必须大于300m,控制点布置不的少于三个,且需定时复测其坐标。
4.2.2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导线测量。
洞内导线应布置成多边型导线环。
4.2.3洞内导线应根据贯通精度的要求布点,宜选择在施工干扰小、稳定可靠、通视良好的地方;施工时应保护好导线点。
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小于200m,在曲线地段不宜小于70m。
4.2.4联系洞外和洞内的控制测量,宜选在洞外和洞内观测条件接近的时段进行观测。
4.3、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是施工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应贯穿施工的全过程。
特长隧道施工时应做好洞内洞外的监控量测。
特长隧道监控量测对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保障。
量测点布置应按照如下要求布置:
4.3.1洞口段必须设置地表观测点,地表下沉监测范围横向应延伸至隧道中线量测(1~2)(b/2+h+h0),每个洞口上方布置5个点,测点间距宜为2m,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地表测量应贯穿整个隧道施工过程。
4.3.2洞内量测必须按照量测规范进行布置,量测频率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监控量测详见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四、安全、环保及质量保证措施
1、隧道施工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1.1、开挖质量保证措施
隧道开挖过程中恪守“重勘察、防治水、预加固、强支护、分部挖、短进尺、少扰动、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最大限度的利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