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本_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学习目标

●能认识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地表各地自然环境的性质不同,其对于生物的空间分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也因此形塑了地表上多元的自然生态景观。动植物的分布及组成与土壤一样,深受气候与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植物的分布与组成

在大范围的空间尺度之中,水分及温度条件是影响生物区系(biota-biotop system)的主要因素,依其空间分布的变化,可分为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

名词充电

生物区系

生物区系的概念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因子而决定,可分为热带生物区系、温带生物区系、寒带生物区系、干燥生物区系。各区系又按雨量和温度分成不同的生物群聚种类(图14-1)。

▲图14-1生物区系和雨量、温度的关系示意图

一植物的水平分布

植物的水平分布包括与纬线排列一致的纬度分带性,及与经线排列一致的经度分带性。纬度分带性的分布主要是受到气温影响,由于各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因此地表植物的组成自赤道至两极呈现规律更替。森林生长于水分和热量充足的地区,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愈来愈低,森林由热带雨林渐次变为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当热量供应减少至不足以维持树木生长时,森林便为苔原所取代(图14-2)。

在中纬度地区,植被分布受到距海远近的影响。陆地的降水量通常是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也就由湿至干,植被的分布即具有明显的经度分带性变化规律,例如︰东亚季风气候区到中亚干燥区呈现出森林、草原至沙漠的变化。另外,在各大陆南北方向延伸的巨大山系也

可以阻挡水气进入大陆内部,加剧经度分带性的差异,如南美洲的安地斯山。

▲图14-2假想大陆植被分布图。此图的北半球相当于欧 亚大陆,南半球则相当于南美洲。

二植物的垂直分布

在高山及高原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温度递降,霜日增加;降水量在特定海拔高度(凝结高度)之下随高度的上升而增加,高于该海拔高度后则递减,此种气温和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植物分布的规律(图14-3、图14-4)。一般而言,从山脚到山顶出现的植物景观,与所在地区的纬度带向高纬地区递变的植物景观相似,森林线之上至雪线之间,多为高山草原或苔原,雪线以上则常年冰雪覆盖,几无植物(图14-3)。

名词充电

森林线与雪线

森林线是森林分布的上界,森林线以上降水、温度条件无法支持林木生长;雪线则是常年积雪区的下限。

在山体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低纬地区的垂直分带性分带的数目较多;同种植物分布的高度自低纬到高纬的高度逐渐降低,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上出现在中高

海拔,在温带地区的高山上则出现在低海拔,而在寒带的高山上则不见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

14-5)。

▲图14-3植物分布示意图。热带高山自然景观分布,犹如进行一次从赤道横跨到两极的全球旅行(除了热带沙漠和地中海型植物以外)。森林线以上,气温低、湿度低、风力强,树木无法生长。

延伸学习

全球各纬度雪线高度变化

雪线是指永久性雪线(照片14-1),理论上各纬度雪线高度分布通常在赤道最高,两极最低。然而实际上雪线在赤道地区受到间热带辐合区带来丰沛降水的影响下,所以雪线不似回归线地区高;回归线附近却因副热带高压笼罩,难以降水,故雪线反而较赤道地区为高(图14-6)。

此外,雪线还受向阳坡、背阳坡的影响,北半球多数南侧较高,北侧较低;南半球则反之。南北半球则因陆地分布的纬度影响,而有些许差异。

▲照片14-1非洲赤道附近吉力马札罗山的雪线

▲图14-6相同高度时,各纬度实际雪线变化图。

学生活动14-1植物的水平分布

纬度分带性和经度分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陆上产生了植物的水平分布。植物与气候带的关系,可由图14-7 的三例说明其关系,请参考图14-7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A、B、C 何者属于经度分带性?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为何?

2. 图A 中热带雨林渐变成莽原草地的原因为何?

3. 图B 中形成无林地区的原因各为何?

▲图14-7世界植物区举例

第二节动物的分布与组成

在全球尺度下,植物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地表水、温度条件的系统性空间变化,因此动物的分布规律与植物的分布规律之间通常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大致而言,低纬度森林区内常见昆虫类、爬虫类、两栖类及进行树栖生活的灵长类、啮齿类,食物主要取自林木,受到繁密林木的阻隔,区内的灵长类动物精通攀爬,但不擅于快速奔驰,听觉能力比视觉能力佳(照片14-2)。中、高纬度森林林木密度较为稀疏,故行地栖生活的兔类、有蹄类动物所占比率要比低纬度森林区为高,由于季节变化明显,故动物活动也具有季节性的更替,夏季在此活动

的动物种类及数量比冬季多,冬季时动物多有迁徙或冬眠的现象(照片14-3)。莽原区内以地

栖生活的草食性有蹄类动物较占优势,大型的肉食动物亦因而得以生存,由于空间开阔,区内的动物视觉能力普遍比森林区中的动物为佳,同时善于奔跑、跳跃(照片14-4)。

▲照片14-2 热带季风区内善于攀爬的长臂猿(柬埔寨)

▲照片14-3 会进行冬眠的松鼠(加拿大 蒙特利尔市) ▲照片14-4 莽原上奔驰的剑羚(非洲 哈拉哈迪跨国

公园)

草原区中的动物较森林区贫乏,以草食性的穴居啮齿类与大型有蹄类动物较多,其感官灵敏、善跑跳,采群体生活(照片 14-5)。另外,也可见到肉食动物在此活动。沙漠区中水分稀少、植被稀疏,动物种类及数量均少,需水量及耗水量小的动物较能在本区生存(照片14-6),因可供隐蔽之处不多,许多动物具有灵敏的视觉及听觉,以快速发现环境中的危机。极地苔原及高山草原中的动物种类及数量亦少,一般具有厚的脂肪或浓密的兽毛,耐寒力较

强(照片14-7)。

▲照片14-5草原上的土拨鼠(美国科罗拉多州)▲照片14-6沙漠中的蜥蜴(美国犹他沙漠)

▲照片14-7牦牛有浓密长毛可御寒(中国青藏高原)

第三节生态失衡

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生态失衡可从外来种入侵及热带雨林破坏等议题加以探讨:外来种即为生物以自体移动,或经由贸易、运输、旅行等人类活动,无意或被有意地带离原栖地,进入新的地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