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 验)》为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要求:
➢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 学生成长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课程性质
基本观点:
进行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 观点教育,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背景、依据和要求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二)确立必修课程各模块的思路 (三)确定选修课各模块的思路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背景、依据 和要求
背景:
新新 阶情 段况
国内:市场经济发 展带来的多样化
国际: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
依据: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 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和主动性。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 的方法论基础。
必
思想政治1
修
经济生活
课
(物质文明)
程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4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生活与哲学
(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精神 文明)核心概念: 先进文化
2、 确定必修课各模块框架的思路
一个前提
实行学分制。
目前,不少国家在高中阶 段都实行学分制,如美国、 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 韩国、日本等。
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 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 领域
语言 数
与 文学
学
人文 与 社会
科 学
技 体育 艺 综合
术
与 健康
术
实践 活动
科目
➢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进取精神;
➢树立科学发展观
《经济生活》标准内容
一、生活与消费 二、投资与创业 三、收入与分配 四、面对市场经济
课程 生活与消 投资与 收入与 面对市
整合
费 创业
分配 场经济
生活 生活的体 生活的 生活的 生活的
主题
验 创造 规划 “舞台”
生活 如何花钱 如何挣 如何管 如何发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程 标准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必修和选修(有案例)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 学大纲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测试和评估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 准总体说明
体育与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必修学分 10 10 10 8 6 6
6 6 6 4 4
6
11
15 2 6
选修I学分 选修II学分
国家为满足 学校根据当
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未来 发展的需要,
地社会、经 济、科技、
在共同必修 文化以及自
的基础上, 身条件开设,
各科课程标 供学生选择。
准设置若干
选修模块,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 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须模 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 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二)确定必修课程各模块的思路
1、整体思路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 课程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内容 目标的灵魂。
逻辑
钱
钱
展
学科 生产与消 知识 费的 关系
价值 合理消费 观
投资的 财政的 意义 作用
积极创 科学管 业理
经济建 设的意
义
做合格的 建设者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当代国际社会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本课程有四部分: 一、文化与生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发展先进文化
课程目标
知道……指导思想、最新成果
了解……现代化建设常识
总
目
运用……基本观点
标
具备……能力和态度
具有……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三观”
知识 了解、知道、理解、获得……
分
提高判断、选择能力、参与能
类 能力 力、合作能力、增强依法办事
目
能力、技术能力……
标
热爱党、国家、人民、集
情感、 体、生活、和平……
基本内容: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基本功能: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 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 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 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各内容模块由“内容目标”和 “提示与建议”两个纬度构成, 两者相辅相成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1观察不同区域、 描述各自所熟悉的文化生活,
不同人群的文化生 展现文化在物质和精神生活
活 , 体 察 人 们 的 物 中的印记。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考察日常生活中的环境,
需求,知道文化是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 象。
如校园、社区、网络等,证明 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
通过经济的、政治的、道德 的、法律的方式相比较,可
识别文化方式的特殊性。
注:
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 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 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 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 参考的建议。运用主体是教师。
基础教育德育课程结构
教中 育学 课生 程思
想
初中——思想品德 高中——思想政治
课程的基本理念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
时代特征相统一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 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 撑的课程模块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国家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 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特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哲学内容标准解读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精神 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三)选修课的确定及其设计思路
1、确定选修课程的思路。
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 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
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 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 系。
本课程以精神文化为主线,以实现思想 政治教育的任务为知识支撑
设置背景
国内背景: ▪ 开设高中《文化》课是社会发展或
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 开设《文化》课程是适应高中学生
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 高中《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综合
素质教育、立体知识结构建构、通 才能力教育的需要
国际背景: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客观 趋势。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催生了“经济 全球化”。
关于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说明
1. 基本构架 ➢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支点 ➢以物质文化为基本背景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归宿
2. 知识材料
➢以国内外各学科关于文化研究 的成果为素材
➢以公认的结论为新知识胚胎
➢以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为首选
如何看待这个逻辑框架
➢这个逻辑框架不同于以往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知识体系
语外 文语
数 学
政历地 治史理
物化生 理学物
通信 用息 技技 术术
体 育 与 健 康
美音艺 术乐术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模块
(略)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 实践活动
科目 语文 外语 数学 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二)确定选修课各模块的思路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 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选修课程
科学 社会 主义 常识
经济学 常识
国家和 科学 国际组 思维 织常识 常识
生活 中的 法律 常识
公民道 德与伦 理常识
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内容解读
一、学习内容 二、内容结构及特点 三、对内容标准的理解
科学 思维 常识
生活中 公民道 的法律 德有伦 常识 理常识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 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 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 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 格,可获2个学分。
➢这个逻辑框架只是组织学习内容 的脚手架
➢这个逻辑框架的顺序不是教材编 写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顺序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课程设计特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 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原则 性、开放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引 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的结 合:方向正确、人文关怀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支撑的哲学课程 模块 :实践、理论
。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内容选择:
➢ 从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
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从只遵循理论逻辑
不违背
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思想 政治1
必修课程
思想 思想 思想 政治2 政治3 政治4
选修课程
科学 社会 主义 常识
经济学 常识
国家和 国际组 织常识
供学生选择。
另一个前提
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 最不喜欢的 压力很大的 实用性最差 的 内容偏多的 内容太难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数学、物理、政治、历史 物理、数学、化学、外语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梁侠
专家简介
特级教师。北京市政 治学科带头人。教育部 “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 级培训骨干教师。教育部 师范司新课程培训专家。 兼任光明日报《考试》杂 志编委、《半月谈》杂志 特约记者、《高考》杂志 学科编委。
交流内容
一、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三、教学实施建议
2、选修课程的呈现方式 课程模块的序言:着眼推介功能。 内容标准的呈现:更具专题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积极投身新课程标准的实验
转变教育观念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标准意识 做研究型教师
如何处理新旧课程的关系
态度与 价值观
关心祖国、树立志向…… 关注、乐于、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
知百度文库目标:
支 撑 全 部 课 程 目 标 实 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 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能力目标: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 力的发展。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 容的主导。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文化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当代思 潮。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当今社会, 对于一个富有智慧的人来说,光有知识, 没有文化,也是半文盲。
▪西方国家经过了几轮文化转型:从暴力 向知识转型;从文化战略向文化冷战转 型。
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基础
调查情况 和文件依据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既具有巨大的历史 成就,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高中生对政治的敏感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件基础
党的“十六大”和宪法修改确定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 诠释先进文化成为理性的选择。
《文化生活》课程性质
《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政 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 》相互衔接, 相互补充。它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模块, 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 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 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 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 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不能把新课程与旧课程对立起来,二 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不能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对立起来, 二者是互相补充的
德育课程结构
初中:
强 调 成 长 历程:逐步 扩展的生活 是课程建构 的基础。
倡导综合 方式:道德 、心理健康 、法律和国 情的整合。
高中:
经 济 、 政 治、文化这 三大社会生 活领域是课 程建构的基 础。
生活逻辑 是主线,学 科知识是支 撑
高校:
学 科 体 系是课程 建构的基 础。
理论知 识是课程 内容的主 体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 验)》为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要求:
➢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 学生成长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课程性质
基本观点:
进行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 观点教育,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背景、依据和要求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二)确立必修课程各模块的思路 (三)确定选修课各模块的思路
一、新课标研制工作的背景、依据 和要求
背景:
新新 阶情 段况
国内:市场经济发 展带来的多样化
国际: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
依据: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 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和主动性。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 的方法论基础。
必
思想政治1
修
经济生活
课
(物质文明)
程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4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生活与哲学
(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精神 文明)核心概念: 先进文化
2、 确定必修课各模块框架的思路
一个前提
实行学分制。
目前,不少国家在高中阶 段都实行学分制,如美国、 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 韩国、日本等。
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 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 领域
语言 数
与 文学
学
人文 与 社会
科 学
技 体育 艺 综合
术
与 健康
术
实践 活动
科目
➢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进取精神;
➢树立科学发展观
《经济生活》标准内容
一、生活与消费 二、投资与创业 三、收入与分配 四、面对市场经济
课程 生活与消 投资与 收入与 面对市
整合
费 创业
分配 场经济
生活 生活的体 生活的 生活的 生活的
主题
验 创造 规划 “舞台”
生活 如何花钱 如何挣 如何管 如何发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程 标准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必修和选修(有案例)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 学大纲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测试和评估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 准总体说明
体育与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必修学分 10 10 10 8 6 6
6 6 6 4 4
6
11
15 2 6
选修I学分 选修II学分
国家为满足 学校根据当
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未来 发展的需要,
地社会、经 济、科技、
在共同必修 文化以及自
的基础上, 身条件开设,
各科课程标 供学生选择。
准设置若干
选修模块,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 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须模 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 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二)确定必修课程各模块的思路
1、整体思路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 课程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内容 目标的灵魂。
逻辑
钱
钱
展
学科 生产与消 知识 费的 关系
价值 合理消费 观
投资的 财政的 意义 作用
积极创 科学管 业理
经济建 设的意
义
做合格的 建设者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当代国际社会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本课程有四部分: 一、文化与生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发展先进文化
课程目标
知道……指导思想、最新成果
了解……现代化建设常识
总
目
运用……基本观点
标
具备……能力和态度
具有……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三观”
知识 了解、知道、理解、获得……
分
提高判断、选择能力、参与能
类 能力 力、合作能力、增强依法办事
目
能力、技术能力……
标
热爱党、国家、人民、集
情感、 体、生活、和平……
基本内容: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基本功能: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 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 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 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各内容模块由“内容目标”和 “提示与建议”两个纬度构成, 两者相辅相成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1.1观察不同区域、 描述各自所熟悉的文化生活,
不同人群的文化生 展现文化在物质和精神生活
活 , 体 察 人 们 的 物 中的印记。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考察日常生活中的环境,
需求,知道文化是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 象。
如校园、社区、网络等,证明 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
通过经济的、政治的、道德 的、法律的方式相比较,可
识别文化方式的特殊性。
注:
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 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 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 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 参考的建议。运用主体是教师。
基础教育德育课程结构
教中 育学 课生 程思
想
初中——思想品德 高中——思想政治
课程的基本理念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
时代特征相统一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 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 撑的课程模块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国家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 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特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哲学内容标准解读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精神 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三)选修课的确定及其设计思路
1、确定选修课程的思路。
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 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
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 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 系。
本课程以精神文化为主线,以实现思想 政治教育的任务为知识支撑
设置背景
国内背景: ▪ 开设高中《文化》课是社会发展或
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 开设《文化》课程是适应高中学生
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 高中《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综合
素质教育、立体知识结构建构、通 才能力教育的需要
国际背景: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客观 趋势。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催生了“经济 全球化”。
关于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说明
1. 基本构架 ➢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支点 ➢以物质文化为基本背景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归宿
2. 知识材料
➢以国内外各学科关于文化研究 的成果为素材
➢以公认的结论为新知识胚胎
➢以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为首选
如何看待这个逻辑框架
➢这个逻辑框架不同于以往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知识体系
语外 文语
数 学
政历地 治史理
物化生 理学物
通信 用息 技技 术术
体 育 与 健 康
美音艺 术乐术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模块
(略)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 实践活动
科目 语文 外语 数学 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二)确定选修课各模块的思路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 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选修课程
科学 社会 主义 常识
经济学 常识
国家和 科学 国际组 思维 织常识 常识
生活 中的 法律 常识
公民道 德与伦 理常识
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内容解读
一、学习内容 二、内容结构及特点 三、对内容标准的理解
科学 思维 常识
生活中 公民道 的法律 德有伦 常识 理常识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 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 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 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 格,可获2个学分。
➢这个逻辑框架只是组织学习内容 的脚手架
➢这个逻辑框架的顺序不是教材编 写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顺序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课程设计特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 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原则 性、开放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引 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的结 合:方向正确、人文关怀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支撑的哲学课程 模块 :实践、理论
。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内容选择:
➢ 从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
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从只遵循理论逻辑
不违背
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思想 政治1
必修课程
思想 思想 思想 政治2 政治3 政治4
选修课程
科学 社会 主义 常识
经济学 常识
国家和 国际组 织常识
供学生选择。
另一个前提
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 最不喜欢的 压力很大的 实用性最差 的 内容偏多的 内容太难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数学、物理、政治、历史 物理、数学、化学、外语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梁侠
专家简介
特级教师。北京市政 治学科带头人。教育部 “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 级培训骨干教师。教育部 师范司新课程培训专家。 兼任光明日报《考试》杂 志编委、《半月谈》杂志 特约记者、《高考》杂志 学科编委。
交流内容
一、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 三、教学实施建议
2、选修课程的呈现方式 课程模块的序言:着眼推介功能。 内容标准的呈现:更具专题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积极投身新课程标准的实验
转变教育观念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标准意识 做研究型教师
如何处理新旧课程的关系
态度与 价值观
关心祖国、树立志向…… 关注、乐于、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
知百度文库目标:
支 撑 全 部 课 程 目 标 实 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 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能力目标: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 力的发展。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 容的主导。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文化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当代思 潮。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当今社会, 对于一个富有智慧的人来说,光有知识, 没有文化,也是半文盲。
▪西方国家经过了几轮文化转型:从暴力 向知识转型;从文化战略向文化冷战转 型。
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基础
调查情况 和文件依据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既具有巨大的历史 成就,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高中生对政治的敏感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件基础
党的“十六大”和宪法修改确定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 诠释先进文化成为理性的选择。
《文化生活》课程性质
《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政 治生活》和《生活与哲学 》相互衔接, 相互补充。它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模块, 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 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 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 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 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不能把新课程与旧课程对立起来,二 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不能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对立起来, 二者是互相补充的
德育课程结构
初中:
强 调 成 长 历程:逐步 扩展的生活 是课程建构 的基础。
倡导综合 方式:道德 、心理健康 、法律和国 情的整合。
高中:
经 济 、 政 治、文化这 三大社会生 活领域是课 程建构的基 础。
生活逻辑 是主线,学 科知识是支 撑
高校:
学 科 体 系是课程 建构的基 础。
理论知 识是课程 内容的主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