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应用农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34年,印尼科学家托伦纳利用X射线照射烟草,育成烟草新品种,开创了农 作物辐射育种的新纪元。
▪ 1958年,美国国家原子能实验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田间辐射育种研究。日本用射 线对水稻农林8号进行田间照射,获得545个突变体,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
▪ 1964年美国利用热中子辐射,培育出抗倒伏、早熟、高产的“路易斯”软粒小 麦…
插入
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DNA分子结构变化
▪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对生物可能产生4种后果: 致死性; 丧失某些功能; 改变基因型(Genotype)而不改变表现型(Phenotye); 发生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结果,使生物进化,这正是诱变育种的基
础。
DNA分子结构变化
▪ 这种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的改变,经人工选择培育新的 优良品种的技术就称为辐射育种技术。
辐射育种的发展历程
▪ 自1927年美国Mu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产生大量多种类型的பைடு நூலகம்变以 来,辐射技术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 展历程,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辐射育种的发展历程
▪ 中国的辐射育种起步于1958年,起步晚但成绩巨大,育成的品种数与推 广面积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 自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以来,已先后育成水稻、小麦、大豆等各种作物品种品 系20多个;采用辐射育种方法以及辐射育种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大 面积推广应用的植物良种达数百个。
▪ 年增产粮食30亿千克~40亿千克,皮棉4亿千克~4.5亿千克,油料2.5亿千克 ~3亿千克,经济效益达30亿元~40亿元。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DNA分子结构变化
▪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体中一类最基本的大分子,是遗传信息的 载体,指导着蛋白质和酶的生物合成,主宰着细胞的各种功能。
▪ DNA的基本结构是动态的而且是持续变化的,因此变化的发生是很自然 的,尤其是在DNA复制和再结合期间,外界环境和生物体内部的因素都 经常会导致DNA分子的损伤或改变。
DNA分子结构变化
▪ 以上损伤最终会导致DNA分子结构的变化,造成DNA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畸变,是整体遗传突变的基础。
DNA分子结构变化
▪ 基因突变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 构的变化就叫做基因突变。 类型: 点突变
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缺失
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DNA链断裂
辐射损伤的主要形式。磷酸二酯键断裂,脱氧核糖分子破坏,碱基破坏或 脱落等都可以引起核苷酸链断裂。
单链断裂发生频率为双链断裂的10-20倍,但还比较容易修复;对大多数单 倍体细胞(如细菌)一次双链断裂就是致死事件。
▪ DNA交联
DNA分子受损伤后,在碱基之间或碱基与蛋白质之间形成了共价键,而发 生DNA-DNA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和DNA复制。
▪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包括整个染色体组 成倍的增加,成对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单个染色体某个节段的增减,以 及染色体个别节段位置的改变等。
和基因突变一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也是生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之一;与基因突变相比,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要涉及到较大的区段,甚 至达到光学显微镜可以识别的程度。
▪ 电离辐射作用于DNA,造成其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引起生物突变, 甚至导致死亡。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生物机体能使其DNA的损伤得到修 复。这种修复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保护功能。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 途径:
直接作用
入射粒子或射线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等)作用,使这些大 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
间接作用
入射粒子或射线与生物体中的水分子作用,使水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
一般情况下,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相对贡献取决于 诸多因素:辐射的性质、靶的大小和状态、组织含水量、照射时的温度、氧的存 在与否以及辐射防护剂或增敏剂的存在与否等。
▪ DNA的变化是一切育种的物质基础。辐射诱发突变的遗传效应是由于辐 射能使生物体内各种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导致DNA分子结构的变化, 造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从而引起遗传因子发生改变并以新的遗传 因子传给后代。
DNA分子结构变化
▪ 电离辐射引起DNA损伤的类型:
碱基变化
碱基环破坏;碱基脱落丢失;碱基替代;形成嘧啶二聚体等。
DNA分子结构变化
▪ 染色体畸变
类型: 染色体数目畸变 染色体结构畸变
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并以异常的组合方式重新连接。 畸变类型:缺失、重复、倒位、臂内倒位、易位等。
染色体畸变是植物辐射损伤的典型表现特征,在辐射处理材料的有 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都观察到了染色体畸变。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细胞对辐射损伤的修复
▪ 核农学分类:
核辐射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核素示踪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 主要内容:
辐射诱导育种, 昆虫辐射不育, 辐射保鲜, 肥料、农药、水等的示踪,农用核仪器仪表等。
第一节 辐射育种技术
▪ 辐射育种(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是利用射 线处理动植物及微生物,使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脱氧核 糖核酸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体有关性状的 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使有利的变异遗传下去,使 作物(或其它生物)品种得到改良并培育出新品种。
第八章 核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 “核农学”(Nuclear Agriculture):主要研究核素和核辐 射及相关核技术在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 理的一门交叉学科。
▪ 功能:核技术是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最有效手 段之一,可为农业提供优质良种、控制病虫害、评估肥效、 控制农药残余、保持营养品质、延长储存时间、鉴定粮食品 质等。
辐射育种的基本原理
▪ 辐射育种的特点:
打破性状连锁、 实现基因重组、 突变频率高、 突变类型多、 变异性状稳定快、 方法简便、 缩短育种年限 …
辐射育种的基本原理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 生物体受到辐射后,可以使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受到损伤,其中生物大分 子损伤是大多数辐射生物效应的物质基础。
▪ 电离辐射所致突变的可能机制: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 1958年,美国国家原子能实验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田间辐射育种研究。日本用射 线对水稻农林8号进行田间照射,获得545个突变体,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
▪ 1964年美国利用热中子辐射,培育出抗倒伏、早熟、高产的“路易斯”软粒小 麦…
插入
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DNA分子结构变化
▪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对生物可能产生4种后果: 致死性; 丧失某些功能; 改变基因型(Genotype)而不改变表现型(Phenotye); 发生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结果,使生物进化,这正是诱变育种的基
础。
DNA分子结构变化
▪ 这种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的改变,经人工选择培育新的 优良品种的技术就称为辐射育种技术。
辐射育种的发展历程
▪ 自1927年美国Muller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产生大量多种类型的பைடு நூலகம்变以 来,辐射技术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 展历程,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辐射育种的发展历程
▪ 中国的辐射育种起步于1958年,起步晚但成绩巨大,育成的品种数与推 广面积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 自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以来,已先后育成水稻、小麦、大豆等各种作物品种品 系20多个;采用辐射育种方法以及辐射育种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大 面积推广应用的植物良种达数百个。
▪ 年增产粮食30亿千克~40亿千克,皮棉4亿千克~4.5亿千克,油料2.5亿千克 ~3亿千克,经济效益达30亿元~40亿元。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DNA分子结构变化
▪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体中一类最基本的大分子,是遗传信息的 载体,指导着蛋白质和酶的生物合成,主宰着细胞的各种功能。
▪ DNA的基本结构是动态的而且是持续变化的,因此变化的发生是很自然 的,尤其是在DNA复制和再结合期间,外界环境和生物体内部的因素都 经常会导致DNA分子的损伤或改变。
DNA分子结构变化
▪ 以上损伤最终会导致DNA分子结构的变化,造成DNA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畸变,是整体遗传突变的基础。
DNA分子结构变化
▪ 基因突变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 构的变化就叫做基因突变。 类型: 点突变
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缺失
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DNA链断裂
辐射损伤的主要形式。磷酸二酯键断裂,脱氧核糖分子破坏,碱基破坏或 脱落等都可以引起核苷酸链断裂。
单链断裂发生频率为双链断裂的10-20倍,但还比较容易修复;对大多数单 倍体细胞(如细菌)一次双链断裂就是致死事件。
▪ DNA交联
DNA分子受损伤后,在碱基之间或碱基与蛋白质之间形成了共价键,而发 生DNA-DNA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和DNA复制。
▪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包括整个染色体组 成倍的增加,成对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单个染色体某个节段的增减,以 及染色体个别节段位置的改变等。
和基因突变一样,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也是生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之一;与基因突变相比,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要涉及到较大的区段,甚 至达到光学显微镜可以识别的程度。
▪ 电离辐射作用于DNA,造成其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引起生物突变, 甚至导致死亡。然而在一定条件下,生物机体能使其DNA的损伤得到修 复。这种修复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保护功能。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 途径:
直接作用
入射粒子或射线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等)作用,使这些大 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
间接作用
入射粒子或射线与生物体中的水分子作用,使水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
一般情况下,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相对贡献取决于 诸多因素:辐射的性质、靶的大小和状态、组织含水量、照射时的温度、氧的存 在与否以及辐射防护剂或增敏剂的存在与否等。
▪ DNA的变化是一切育种的物质基础。辐射诱发突变的遗传效应是由于辐 射能使生物体内各种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导致DNA分子结构的变化, 造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从而引起遗传因子发生改变并以新的遗传 因子传给后代。
DNA分子结构变化
▪ 电离辐射引起DNA损伤的类型:
碱基变化
碱基环破坏;碱基脱落丢失;碱基替代;形成嘧啶二聚体等。
DNA分子结构变化
▪ 染色体畸变
类型: 染色体数目畸变 染色体结构畸变
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并以异常的组合方式重新连接。 畸变类型:缺失、重复、倒位、臂内倒位、易位等。
染色体畸变是植物辐射损伤的典型表现特征,在辐射处理材料的有 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都观察到了染色体畸变。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细胞对辐射损伤的修复
▪ 核农学分类:
核辐射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核素示踪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 主要内容:
辐射诱导育种, 昆虫辐射不育, 辐射保鲜, 肥料、农药、水等的示踪,农用核仪器仪表等。
第一节 辐射育种技术
▪ 辐射育种(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是利用射 线处理动植物及微生物,使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脱氧核 糖核酸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体有关性状的 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使有利的变异遗传下去,使 作物(或其它生物)品种得到改良并培育出新品种。
第八章 核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 “核农学”(Nuclear Agriculture):主要研究核素和核辐 射及相关核技术在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 理的一门交叉学科。
▪ 功能:核技术是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最有效手 段之一,可为农业提供优质良种、控制病虫害、评估肥效、 控制农药残余、保持营养品质、延长储存时间、鉴定粮食品 质等。
辐射育种的基本原理
▪ 辐射育种的特点:
打破性状连锁、 实现基因重组、 突变频率高、 突变类型多、 变异性状稳定快、 方法简便、 缩短育种年限 …
辐射育种的基本原理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
▪ 生物体受到辐射后,可以使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受到损伤,其中生物大分 子损伤是大多数辐射生物效应的物质基础。
▪ 电离辐射所致突变的可能机制: 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