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21课
一、选择题
1.“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
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改革开放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2.(2014·南通)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为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

对这一现象
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可以看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可以凭证购买少量商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一定的商品交易。

3.(2015·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阅读《1949至1966年中国城市发展简表》:
A.中国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B.中国城市发展与中国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C.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0年左右城镇人口数和全国城市数最多,这与1958年大跃进运动有关。

C项正确,A、B、D各项不符合题意。

4.它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如果将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它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

这种传媒是()
A.电话B.报刊
C.影视D.互联网
【答案】 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连线”“一体化”可判断这种传媒是互联网。

5.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
数据,它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 C
【解析】当今世界,多种传媒共同发展,不能用一种传媒代替全部。

6.(2015·新课标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
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搞建设,这促进了对俄文的学习,故选D项。

7.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
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答案】 B
【解析】把握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60年,前30年即是1949~1979年,后30年则是1979~2009年,实际上题干的时间信息是改革开放前后,显然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自由的流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

A、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合。

8.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了解,中国人的穿着自1978年到1989年的十几个年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改革开放推动城市经济生活空前活跃、思想解放等。

第②项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不属于1978~1989年时间段,其他各项说法正确,本题选C 项。

二、非选择题
9.(2016·天津·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69030556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4分)
【答案】(1)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2)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

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4)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动力依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分析作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
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分析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等信息分析作答;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分析作答。

第(3)问,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结合材料三中图片“天津华明镇”反映的信息(楼房密集、布局严密整齐、统一规划等)和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作答;西方国家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依据材料三中图片“瑞士小村镇”反映的信息(布局分散、杂乱,具有随意性)和西方的土地制度分析作答,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从城市化的过程、阶段性、原因、方式等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0.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

”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D.国家“菜篮子工程”的推广
【答案】 B
【解析】“手机”“电话号码”均是现代通讯技术,细心审题会很容易得出答案为B。

11.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
习惯。

这表明(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C
【解析】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要求。

12.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兴起了“装修热”。

这一潮流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B.建筑工艺发展
C.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D.中国的消费过热
【答案】 A
【解析】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13.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
语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
D.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新词汇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

14.(2015·漳州八校联考)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
原因是(
A.为完成“一五”计划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关键信息“1960~1963年”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期间,正值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即“八字方针”)恢复经济时期。

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C、D三项所示的历史事件均不符合阶段“Ⅲ”的时间及相关史实。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15
材料一“老大新,老二旧,老三破”,是反映上一代上海市民消费观的经典说法,如今上海市民消费观大有改变。

“花钱买时间”已是普遍现象;……“花钱买健康”也成为上
海市民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其他如各个时节的花卉展、球赛、业余艺术培训、古典的或现代的音乐会、市内外及出境旅游等,也都是这几年上海市民时兴的消费投向。

……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再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
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材料二50年代、60年代,那个时代谈不上消费,没有消费品的市场,是极度的短缺,消费是被动的,生产是主动的,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你就消费什么样的东西,没有企业家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

所以那个时候人的消费观念,甚至是没有消费观念,因为这个消费不是积极和主动的。

——《谁在左右我们的消费观》李义平材料三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消费是形成市场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和繁荣。

从我国现实来看,当前由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危机仍然不断蔓延,在出口形势严峻、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的背景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表示:2009年将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论消费观的现代化》
北京日报2009年2月16日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上海市民消费观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3)你认为应该树立怎样的科学消费观?
【答案】(1)由被动消费到主动消费;由保守消费到超前消费。

(2)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政府的提倡号召;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完善。

(3)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杜绝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