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市场的进入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评级市场的进入策略

影响信用评级市场进入的主要因素

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拟进入机构面临的第一个正式壁垒。但实际上,影响信用评级市场进入的因素远比官方的准入更为复杂,其中包括空间地理因素与全球触角、市场在位与策略互动、规模经济与成本优势、锁定效应与网络效应等。

地理因素与全球触角。信用评级的一个典型变量是地理因素,我们经常可以明确地区分地方、区域、国家、国际和全球的市场。面对地理差异的基本限制,评级机构的信息触角却是无处不在,基本上覆盖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需求。

市场在位与策略互动。市场在位能够导致先动优势,而新企业则要面临种种壁垒。在声誉资本和风险成本方面,大机构比小机构更具有优势。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作为市场在位者,主导着庞大的国际债券交易市场和国际债券评级市场。信用评级市场中的实际价格和质量并不取决于完全竞争法则,而在于各机构之间的策略互动。一方面,竞争将意味着不断地成功压低价格,因此在位者会串谋价格;另一方面,串谋后的价格上限会对市场进入者造成壁垒。事实上,穆迪和标准普尔在评级市场中也一直是作为双头垄断运作的,双评级规范的存在使得它们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竞争,两个领导评级机构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当策略互动到一定程度,便演化为策略共谋,于是平等竞争变成了平等共谋。

图1 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竞争的主要因素

规模经济与成本优势。发行者一般偏爱大型的、高质量的评级机构,这是因为大机构有充足的人力储备,不仅能够保证每一个单独时期市场上的高知识溢出,而且也能够保证追随衍生产品变化的及时创新性。

锁定效应与网络效应。基于信息选择和监管状态改变的机会成本,锁定效应必然存在,特别是同评级的信息价值与认证价值相连。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要求都被克服,发行者会将自己永久锁定在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评级机构上,锁定因此也可被视为市场领导力的一种膨胀。此外,评级需求也受到网络效应的直接影响。信用评级并不集中去指定违约的某个绝对风险,而是向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风险评估。

激励有效性和市场进入可能性

信用评级产业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竞争对手会很快获悉其他机构的价格走势,因此,在所有的细分市场中,大型评级机构的价格都是保持相互联系的。由于现有的客户已经将自己锁定在某个机构之上,这就降低了处于竞争态势企业的价格激励的有效性。另外,质量激励有效性也有限。由于缺乏优越信用分析的余地,评级机构企图凭借更好的评级质量进入市场也是困难的,因为主要的国际评级机构显然在此方面具有高度竞争力。

信用评级市场参与者要面临取舍:是被评级市场领导者兼容,还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此外,机构通常只能在设立于评级市场数年之后,国家认可才能达到。尽管如此,鉴于网络效应所导致的兼容性和标准化,如果每个机构都能够通过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和等级,有效地参与现有的评级网络,那么大型评级机构将没有任何突出的优势。如果一个小机构加入了一个很大的评级网络,那么由于整体规模的增加,其客户的获利将远远大于现有网络。因此,兼容性是一个尤其有利于小型或新入机构的激励。另外,凭借差异化的产品进入市场,也是一种可能。

市场进入者的策略

信用评级机构要成功地进入这一市场,并真正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历程将是艰难而曲折的,这需要策略技术选择与定位。

标准化和兼容策略。需求方面的强劲力量,推动着评级业务的显著增长。由于低档或中档的质量等级是高质量评级的不良替代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很低,因此新入的评级机构必须遵循既定的评级规范,设定符合官方认可的评级流程。与其无奈地面对“双评级规范”,还不如暂时主动适应它,更小的机构才可能获得官方认可和市场认可,进而才可以凭借较低的价格,促使已有评级的发行者改换机构,或从两个强大的竞争者手中抢走新发行者。因此,标准化和兼容策略是市场进入的重要前提。

市场细分策略。市场细分策略包含三个层面:区域细分策略、产品细分策略、创新细分策略。尝试以其区域根基为起点,凭借优越的地区背景、专门的产品知识或紧跟金融创新的步伐,更好地适应投资者的需

要,这是真正实现差异化的唯一可行办法,因为全球机构根本不可能会改变它们的世界标准。另一方面,“保护”也是一种限制,能够使其他地区的选手更加难以进入专门为当地市场设计的评级系统。

合并或收购策略。如果说以上两种策略是完全内部驱动的策略,那么合并或收购策略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策略。新设信用评级机构获得官方认可所需时间较长,尤其是获得国外官方认可的难度极大,例如日本最大的评级机构R&I从1998年开始用了近10年时间才取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而且在美国真正开展评级业务尚有许多不成文的限制。因此一些较小的机构通常会将自己出售,而不是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打入高利润的评级市场。另一方面,较大的机构也有动机去收购小机构,这纯粹是为了避免潜在竞争。

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议

对国家来说,应本着维护经济金融主权与经济金融安全的远大目标,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机构,尽快认证一批有实力的本土评级机构,未来在本土融资、人民币各类债券发行、机构资产的审核等业务方面,应当主要由本土评级机构完成,甚至强制拥有至少一家本土机构的评级。设立国家层面的信用评级监管机构,可以保障信息管道的畅通但又不泛滥,建立起一个更为合理和真实的利益传导链条。国家要把评级机构进入美国市场提升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层面,坚持“自主、对等、公平、均衡、开放”的原则,要求美国对我国评级机构开放市场。

对机构来说,满足市场需求是安身立命之本。首先,要尽量做到评级流程、评级标准和评级质量符合国际规范;其次,切莫一心追逐“合作-合资-独资”的策略,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做好本国市场,或者专注于某些特定的评级产品,紧跟金融创新的形势;最后,合并或收购知名评级机构,掌握实际控制权,不要执着于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在市场策略上,应更加专注细分市场,而不追求在短时间就成为类似于标准普尔的“全面业务评级机构”。在美国,也有很多人不把标准普尔的评级当成金科玉律,而只把它当成自己独立研究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