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军校概述
——校史——筹建
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
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
因此,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
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
”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
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
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
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
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
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
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
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
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
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
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
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国民党代表。
随后,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
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
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
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
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
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
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
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
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
但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仍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
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
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
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
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
这是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
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
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
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
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
”“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
”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
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
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
他号召全体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清理出了军队和黄埔军校,当时革命局势动荡,政治重心北移,黄埔旧址也就不复当年盛况了。
此后倒1949年,国民党的“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南京、重庆等地,并在西安等地开设了分校,一直办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以前,学员应该是有21期以上了。
陆军军官学校仍冠以“黄埔军校”的名义,学员参加国军后也经历了历次内战外战,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黄埔军校了,也不是共产党所认同的那个黄埔军校。
此后的南京等地的“黄埔军校”,已经和“国民政府”、“三民主义”一样,打上了深深的“蒋记”烙印。
因此,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时往往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黄埔军校办了6期,一说某某是黄埔第10几、20几期学生,黄埔同学会会员。
其实这并不矛盾。
前者是说正宗老黄埔,后者实际上是说老黄埔的继承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其实在国民党方面看来,黄埔军校并没有在1927年解散,而是连续办到1949年。
黄埔同学会也认同1927年以后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黄埔同学资格。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而后几经沧桑,面貌改变很大。
1964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东征烈士墓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
孙中山纪念堂,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
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者:瘦猪待屠- 举人四级1-5 19:02 史学界对黄埔军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本文就近年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些综述,以纪念黄埔军校建立80周年。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
赵耀宏、郝琦认为,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
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
方义洁、张栋梁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建军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兴指出:“经过反复思考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孙中山终于明白了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和筹备工作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共产党人积极参加”。
谈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努力”,“是军校创建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
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
”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
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
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
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
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
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
其次,重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陈伙成、王建强认为,周恩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确定政治教学课目,制定政治教学计划”;“二是扩大名人来校作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并举办师生政治讨论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
第三,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
陈答才指出:“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共党团组织。
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发展迅速”。
第四,把政治教育同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
金冲及认为,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等。
总之,学者们认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苏联、共产国际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刘翠英指出:“最初考虑把军校设在苏境内,后来决定由苏方派出军事顾问,在中国境内建立”。
在蒋介石访苏期间,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门讨论了创办军校问题,并让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廖仲恺等人负责筹办。
谈方指出,国民党一大闭幕后,鲍罗廷随即将首批苏联军事顾问推荐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
随后,苏联又应孙中山要求,先后向广州派了几十名顾问。
当时,“苏联顾问的活动中心就是创建黄埔军校,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创建军校做
出了贡献”。
黄埔军校的发展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帮助。
王强指出:“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援,帮助黄埔军校渡过难关”。
据周兴统计,除派遣军事顾问外,苏联为军校提供了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并“先后6次为军校运来了大批的枪炮弹药,计有步枪51000枝,子弹57400万发,机枪1090挺”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之训练、建军及其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苏联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正香认为:“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
王强认为,黄埔军校显著的教育成绩,“是与苏联顾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帮助分不开的”。
“他们帮助制订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最新资料,重订各科教程,在教学中亲自示范和教练”,“为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方面,王强指出:“黄埔军校突出政治教育的特征,是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
“从黄埔军校开设的政治课中,也可看出深受苏联的影响。
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军校开办内容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
黄埔军校毕业生
黄埔军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国共合作期间招收的前六期学生,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据周兴统计,黄埔军校“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共招收六期学生,其中的前五期毕业计7399人”,“其第六期学员4400多人于1926年7月至10月分批入校,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人离校各奔前程,到1929年2月毕业时仅剩下718人”。
刘红指出:“在国民党军界中只有前六期最有地位和影响”,但“在前六期内也讲究资历,前后期之间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
这使学者对黄埔一期又给予了特别关注。
赵金康对黄埔一期学生的生源、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入校年龄、宗教信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埔一期“学员分布广,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学员出身各种家庭,但“以来自农民家庭的学员居多”;“学员所具备的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便于他们接受新知识”;年龄大多“在19到25岁之间,处在受教育的良好阶段”;“大多数学生无宗教信仰,为三民主义迅速成为他们的理想提供了有利条件”。
曾庆榴则进一步对黄埔一期师生中的中共党员人数和特点作了考订和分析,认为学员中有中共党员88人,教职员中有中共党员15人。
他们“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这主要体现在:入党时间比较早,有的还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学历;阅历十分丰富,多数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军事基础比较好,一些人曾从事过军事工作。
这批共产党员经过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磨练,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出身的国共将士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此,赵耀宏、郝琦指出:“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
周兴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
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
陈伙成、王建强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
周兴指出:“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为当时中共掌握部分国民革命军,及其此后创建人民军队——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力量。
他们为人民武装的肇创、发展和壮大,建树了不朽功勋”。
此外,还有众多的黄埔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陈伙成、王建强指出:“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跟着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约有3000余人,他们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的武装起义”,“为革命战争的发生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争的开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埔精神的内涵
黄埔军校培育的黄埔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为黄埔精神?卢宁认为:“简而言之,就是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陈伙成认为,就是“孙中山倡导的‘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
后来人们把这些精神誉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蔡宏俊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
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
王宗荣、王素梅认为:“发扬革命的黄埔精神,深化我国军事文化研究和弘扬黄埔精神,汲取国共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陈伙成、王建强则通过考察黄埔同学会的历史指出,抗战时期的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以“团结抗日救国”为职责,新时期的黄埔同学会以“致力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
为己任。
由此可见,“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党始终不渝地弘扬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还仅仅局限于1924—1927年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而对此后黄埔军校的发展演变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所办分校更是鲜有研究。
因此,我们应该扩大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
此外,我们还应关注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埔军校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从而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秦立海阚和庆)
黄埔军校十景十传奇
第一景:军校大门真正名门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其实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军校的校门时,可能会觉得有点意外: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校门却这样简朴?
军校大门的风格确实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只见在洁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
与现在一些机构的大门相比还是有点寒碜,但是正是从这一校门中走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元帅,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出身黄埔军校,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正门对着波光粼粼的珠江,视野十分开阔。
来到这里的时候,夕阳渐渐西下,岛上一些锻炼的海军跑步从门外经过,一刹间我突然有些恍惚。
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
谭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走笔,在浑厚中透着娇媚,刚健中带有骨肉。
有人赞他所书写的“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有颜筋柳骨又风姿透逸。
走进军校大门,在二门右侧的墙壁上,挂着据说为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
二门门口也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
对联言简意深,令人油然而生征战沙场的豪情。
据说当时在黄埔军校里,到处都张贴着这种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对联,如“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等。
使人一进军校就强烈感受到他的革命激情。
而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不忘先生教诲,军校师生改用总理遗嘱中的两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对联,成为师生们为国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座右铭。
第二景:校本部非凡学府
进了二门就是校本部。
这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本结构建筑,走廊相连,坐北朝南。
有木制楼梯,满州窗,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门同样朴素。
这幢大楼原来是广东陆军小学的校舍,当年陈炯明叛军曾将这陆军小学旧址击穿几个大洞,在建军校的时候,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房内空空如也,经过修葺、添置简单的办公和生活用品之后,才勉强使用。
这就说,军校是在物资和资金奇缺的情况下艰苦创建的。
建校后,楼底层改为花厅,供会议和娱乐,二楼有校长室及军校各部领导的办公室。
后进则以学生课室和宿舍为主。
各个办公室、课室、会议室都是根据一些当年的资料图片重新布置的,现代人看起来真的是太简单了,学生宿舍里只有一排排铁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简单的长桌椅,甚至连一些领导人的办公室,都是一张办公台和一把木椅,同样是那么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