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独联体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机遇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独联体”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机遇和风险
李仁峰
2012-1-9 15:44:4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2期
一、与“独联体”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机遇和优势
苏联的解体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进入“独联体”国家的大市场,都是空前难得的机遇。概括地讲,有如下十大机遇和优势。
1.原苏联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对其进行调整需要资金、技术和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军事威胁,大战后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失误,加上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膨胀,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据苏报刊透露,原苏联“近80%的工业同军火生产有关”;机器制造业中60%是军工产品;莫斯科50%的企业、彼得堡(原列宁格勒)火约75%的企业是军工企业。在工业产值中,生产资料产值占75%,消费品产值仅占25%。工业固定生产基余中,重工业占89%,轻工业仅占4.2%,食品工业仅占6.3%。对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难度极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同时,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据俄罗斯官方估计,要实现该共和国的军工转产,大约需要1500亿美元和15年的时间。这种时间差,是我国与“独联体”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天赐良机。
2.生产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稳定和恢复需一定时间。据统计,1991年,原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7%。1992年,“独联体”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将会更大。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旧的计划管理体制已被破坏,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在原苏联,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已基本失效;而市场机制的建立、发育和完善,则需要10一20年的时间。现在的状况是,既无计划管理,又无市场机制,广大劳动人民正饱尝着只破不立或破而未立的苦果。
第二,生产联系遭破坏。过去的苏联在生产专业化的口号下,过分强调生产分工协作和地区原则,从而导致了各地区生产的“片面化”和对其他地区的极大依赖性。例如,60%的棉花生产集中在乌兹别克;55%的甜菜生产集中在乌克兰;哈萨克的商品粮占全苏的22%,等等。
工业生产方面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共和国;另一方面,某些工业产品的各种零部件的生产,却分散在不同的共和国里。例如,军用飞机发动机的生产线在俄罗斯,轮胎的生产在白俄罗斯,而组装生产线却在乌克兰,类似的情况相当普遍。据统计,各共和国日用生活品的自给率,最高的为77%,最低的只有33%。这种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生产联系,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就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混乱。据统计,目前“独联体”各共和国生产下降,65%是由于各共和国之间的生产联系中断所引起的,20%是由于“经互会”的瓦解造成的。当前,各共和国之间经济利益很难协调,特别是产品的调拨价格问题尤为突出,协商价格很难接受,如按世界市场价格,谁也买不起,谁也不愿意买。“前苏联经济区解体所造成的损失”,既难以估量,又无法弥补。
第三,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低落。社会的急剧动荡和生产的连连下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例如,1992年,俄罗斯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50%;至少有50%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恶性通货膨胀倾刻间使居民巨额存款(1990年全苏的居民存款总领达3814亿卢布)“变成了一堆废纸”;由于钞票不够,拖欠l一2个月工资的现象,已司空见惯。所有这些,都打击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是生产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地区武装冲突破坏着生产.苏联解体后,种族、民族、宗教矛盾总爆发,地区武装冲突接连不断,当前的热点有: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纳戈尔
诺—卡拉巴赫冲突;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地区冲突;塔吉克的两派斗争,等等。据不同的估计,原苏联境内,约有120—180个“紧张局势策源地”。激烈的争斗和武装冲突,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大量难民,例如,近4年发生的175起民族冲突事件中,死亡人数超过万人,难民达数百万人;而且严重地破坏着生产,例如,格鲁吉亚的某些企业,职工已连续5—6个月拿不到工资。
从目前形势看,影响“独联体”国家生产下降的四大因素,在短期内很难消除,生产从下降到稳定和发展,需要较长时间,产品短缺,特别是日用品短缺的局面不会很快改观,这就为我国进人“独联体”国家市场创造了机会。
3.西方对开发“独联体”市场顾虑重重。把苏联东欧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西方大国几十年来追求的战略目标,苏联东欧剧变曾一度使两万大国惊喜万分,称之为是实现西方“利益和价值观念”“百年一遇的机会”,“是人类历史整个过程的机会”,等等,西方经济大国对原苏联这个大市场更是垂涎欲滴。但是,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局面,却使整个苏联东欧“进入了历史未知领域”,“进入了未标明航向的领域”,并“成为全球性紧张局势的根源”,总之,原苏联混乱的阴云,笼单了整个西方世界,西方经济大国进占原苏联市场势头也严重受挫。从目前形势看,主要有两大障碍制约着西方经济大国与“独联体”的经贸关系。第一,对“独联体”国家偿债和支付能力缺乏信心。到1991年底,原苏联的外债总额为708亿美元,外债利息为167亿美元,合计815亿美元,加上1992年的新增利息,总计达854亿美元。1991年12月5日,苏联解体后,宣布停止偿还外债。1991年12月7日,“独联体”各共和国商讨还债事宜,会议提出,按各共和国的国民收入、居民人数、进口额、出口领4项指标的综合比例,分摊外债,然而,出席会议的12个共和国的首脑中,只有俄罗斯、乌克兰、塔吉克、亚美尼亚、吉尔吉斯等六个共和国在协议上签了字。此后,再无动静,于是原苏联的外债问题成为一大悬案。
冤有头,债有主。俄罗斯为了尽快得到西方援助和投资,1992年9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吉尔吉斯、土库曼三个共和国达成“零点方案”,即把这些共和国的债务和资产,都转到俄罗斯的帐户上。这个方案其余共和国是否接受,俄罗斯有无偿还能力,都是大问号。至于“独联体”各国的支付能力,在目前经济混乱的情况下,同样是个大问题。
第二,投资环境、条件不理想。如前所述,“独联体”各国的现状是,“既不是指令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而是模棱两可和不适应”。此外,经济立法很不健全,交通、通讯条件也比较落后。总之,“软件、硬件”都比较差,均不适应两方与其发展经贸关系的要求。
从现实情况看,西方经济大国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效益低,风险大,结果可能形成“不是投资资本大量流入”“独联体”国家,而是“资本外逃”的局面。
西方经济大国既有资本,又有先进技术,比我国的优势要大,而当前这些经济大国对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畏缩不前,举棋不定,对我国创造了重大的“时间差”,如能抓紧这个机遇,就可捷足先登。
4.政府贸易(国家大贸易)失去活力,企业贸易回旋余地较大。苏联解体后,一方面原来统一的国家分为15个独立的共和国,另一方面在各共和国内,原有的企业大部分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对外贸易体制,原政府之间的贸易协定难以为继,现在只是履行尚未完成的经贸项目,新的协议难以签订,即使签署新协议,规模已相当有限。
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我国对原苏联东欧地区的贸易政策,也相应地作了较大的调整,将一部分外贸权力下放给各省市,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发展与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