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重塑规划初探——以柳州市三江侗族程阳八寨为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重塑规划初探——以柳州市三江侗族程阳八寨为例

发表时间:2018-09-18T16:55:41.8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杨斯

[导读] 摘要:传统村落是指具有丰富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同时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传统村落是指具有丰富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同时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本文将以广西柳州三江县侗族程阳八寨为例,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遗产从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探析,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做法和思路。

关键词:侗族传统村落场所重塑

引言

在国家发展规划中,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各行各业的关注。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传统村落在不断与城市交融的过程中,开始打破一定的界限,新事物的产生,迅速地冲击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村落整体风貌变得飘荡游离。笔者以广西柳州市三江程阳八寨为例,探析具有侗族民族特色的建筑构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驱动力,结合村寨的现存情况提出重塑的方式。

1三江侗族特色分析

侗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的交界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柳州市以北,与湘、黔二省毗邻,地处云贵高原边缘。三江侗族自治县经过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文化演变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村落有着丰富的建筑艺术、独特的民俗风情。三江程阳八寨则是由8个自然村沿着林溪河连成的一个侗族山寨。

1.1侗族建筑五要素

鼓楼,因在楼上置鼓而得名,是村寨里最高的建筑物,其外形是依照衫木而建造。鼓楼在侗族村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侗族村寨的公共活动空间,是村寨团结、权威凝聚力的象征。在侗族民间有“建寨先建楼”之说,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过去多用为村民参事议事、祭祀、聚会等的场所,现在更多成为年长者的休息娱乐之地。鼓楼或者是其他的木建造无需用图纸,而是当地的墨师将竹竿去皮作“香杆”,建筑的相关尺寸、数据都刻在香杆上。

风雨桥,在侗族程阳八寨中也是为最核心的建筑。风雨桥沿着水系出现,成为村民们解决交通、遮风避雨的场所。程阳八寨中的平岩村就有4座风雨桥,其中的永济桥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曾被洪水冲垮重建,现如今的永济桥共有十九间桥廊,五座桥基与桥亭,中心桥亭变为六角攒尖顶,两端桥亭变为歇山顶,次亭则为四角攒尖顶,设有关帝供位和栏杆板凳供游人村民休息。如今的永济桥,俨然已是程阳侗寨的标志。

侗族民居,是构成村寨的必备条件。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特殊的的地形使得侗族人民保留下了百越民居干栏建筑的部分特征。一般为三层,底层为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的生活辅助空间,二层多为敞廊、火塘或厅堂等公共空间,三楼则多为卧室。一个火塘代表一个家庭,是同一幢房屋里兄弟分家成为独立小家庭的煮食、取暖的场所,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环炉而眠。

寨门,是侗族村寨一种防御功能的建筑类型,起到防御匪患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寨门的防御意义逐渐削弱,更多的是成为地域界定的作用。侗族的寨门外形很丰富,同时功能性很强。如岩寨的寨门,外形类似鼓楼,上层围合成储藏空间,下层架空则为通道,内设条凳,供人休息。

戏台,多与鼓楼共用一个鼓楼坪空间,常置于鼓楼左右侧或者相对位置,共同构成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满足了当地侗族人民举办仪式、典礼、娱乐表演等多项功能。

1.2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及价值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早在三国时期,侗族先人就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前文中所提到的风雨桥、鼓楼即为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代表,不用一颗铁钉,全都是榫卯连接,结构结实,接合缜密,有着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侗族大歌,被誉为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三宝”之首,是在侗族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的演唱内容十分丰富,侗族大歌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不同,可分为“鼓楼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种类。其旋律优美动听,充分显示出侗族人对声音形式最美表达。

侗族百家宴,是侗族人民的风俗,当寨子里来了贵客或遇上喜事族人聚会时,都会设“百家宴”,村寨人民纷纷从各自家里准备好食物,欢聚在鼓楼坪,共同享用这些美食。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做为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古村落,三江侗族民族文化遗产在群山环抱的自然格局是不能够人工取代的,一边面对古老建筑的摇摇欲坠,一边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三江侗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迫在眉睫。

2.1外来文化冲击与现代化进程加快

随着侗族村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性致使三江侗族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原始状态被打破,原有的传统生态模式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外来经济大潮地冲击。侗族文化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在慢慢地缩小,同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例如,侗族大歌由于歌师、歌班制度的难以沿袭于后代,侗歌的传承方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古建难以维修与保护,营造技艺易失传

三江侗族的建构材料多以衫木构建,原料变得匮乏,且木结构建筑防火能力很低,容易造成火灾,损毁难以再生,侗族民众更愿意砌砖瓦房以替代木质房屋。另一个就是木构建筑多为当地的年长“墨师”用其独特的建构语言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但现如今,可以运用这些技艺的人是变得越来越少。

2.3风雨桥环境的污染与规划不合理,严重削弱了自然的吸引力

风雨桥是村民活动较为频繁的一个公共空间,桥上,老人在下棋休息,少年在奔跑与学习,炒茶大姐在销售着自己的各类手工制品;

桥下,是勤劳的村民在茶梯田上浇灌着茶树,牲畜在空地上被圈养着;河两岸的小摊贩不时地往河里倾倒着垃圾,狭窄的主街道同时兼顾了商业、观景、交通、储物凳多重功能,使得街道在夏季还得享受着来自空调排水的洗礼。这条主街到风雨桥的距离是最佳的观景点,却会因为环境的破坏与不合理的规划而削弱自然带来的功能。 3侗族场所重建策略

三江侗族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古建筑单体、群体与一定范围内有着民族乡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同时还需要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之时还能促进村落的活力。根据传统村落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的机遇“场所重构”是规划发展中可实施的保护方式之一。以废弃公共农基地与公共建筑为主体的场所环境重塑会比以私人民居建筑更具有可操作性,实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方式,后带动当地村民后自主建设维护活动。现根据改村落场所民俗特色的分析,场所重塑的重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体验基地、村寨生活综合体的构造、村寨景观改造与完善和青少年营地等村落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 4结语

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更需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将传统的优势和特色融入现代环境当中中。传统村落的改造基于历史因素或现实因素,对环境场所的重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会反映在空间结构的重构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依旧有很多不肯定的因素,以传统村落为例探讨的村落保护与发展,仍需要更多地进行研究与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9

[2] 雷翔.广西民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3] 蔡凌.侗族鼓楼的建构技术[J].华中建筑,2004(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