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背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扬州十日 •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军进攻南明,兵围 扬州。史可法正在扬州督师,固守孤城,急命各 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 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多铎先后五次亲自致 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清军攻城,史可法率军 民浴血而战,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 巷奋战,大部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 不封刀”。烧杀淫掠,无所不至,繁华都市顿成 废墟。人民死亡在八十万之上。城破时史可法被 俘,多铎劝谕归降,史可法说:“城存与存,城 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






《文化苦旅》1992 《山居笔记》1995 《霜冷长河》1999 《千年一叹》2000 《行者无疆》2001 《借我一生》2004
余秋雨(1946年8月 23日—),中国浙江余 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 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 文化史学家。上海戏剧 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 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荣誉院长。余秋雨主要 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 术理论研究。现任《书 城》杂志荣誉主编。 本 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 重要的代表作,收入 《山居笔记》。
毛泽东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康熙一生 的贡献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评价一:康熙打下我们国家所拥有 的神圣而完整的领土。 评价二:康熙具有高明的政治谋 略和统一的战线政策。 评价三:康熙的高明之处还体现 在他赏罚分明的用人制度。

康熙帝的自我评价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 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
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 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 「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 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 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 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江阴屠城
• 一六四五年,满清颁布剃发令后,江阴(在今江 苏)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共推阎应元、陈明遇 为领袖,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进行反 清斗争。满清先后调动二十四万军队攻城,江阴 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清三王十八 将,清军死伤过十万。但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 尽,守城者全部壮烈牺牲。城破后遭到清军血腥 屠杀,死者无数,繁华都市,化为废墟。
思考问题




文章透过什么窗口来审视清朝历史的?又 以什么为线索? 文章提到哪几位皇帝?重点写谁? 课文如何评价康熙的?哪些地方能说明这 个评价? 其他几任皇帝作者又是如何评价的? 文章五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写了什么?
• 课文以承德避暑山庄为窗口,从文化传 统的角度,分析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字狱
•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 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 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 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 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 的重罪。文字狱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 据记载,仅庄廷鑨《明史》一案,“所诛 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 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 可想而知。
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中出现了哪些历史事件?
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嘉定三屠
• 嘉定三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 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 留头”。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纷纷起而 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闰六月十三日, 剃发令下,群众开始酝酿反抗。清嘉定知县强制剃发,起 义顿时爆发。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人民公 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 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 入。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人投降。清军 忿而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 组织抗清,旋败,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 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 三屠”。
康熙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执政 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 藩势力,统一台湾,平 定准葛尔大汗噶尔丹叛 乱,并胜利地驱逐沙俄 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 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 为蒙古、西藏、哈萨克 斯坦等部王公贵族觐见 的场所。
作者对康熙的评价(第3段):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 皇帝之一”

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
检查预习
1、对清朝历史你了解多少? 2、对于清朝的异族统治,你如何 看待?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
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又称大清帝国,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 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 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 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1644年清军入关,政治上推 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统 一中国。
课文的写作背景----承德避暑山庄 • 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 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 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 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 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七年五 月八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 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Baidu Nhomakorabea
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 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 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 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 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 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 终于失败。也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五个部分的内容: 一、对汉民族历史情绪和民族情绪的反思。 二、承德避暑山庄的由来——山庄的营 造, 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强健。 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 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 的。 四、避暑山庄的倾坍与清王朝的衰亡。 五、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 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 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文章艺术特色

1、文化视点的与众不同,本文最大艺术特 色。从一个帝王的避暑山庄去看这个王朝的文化,王朝的
兴衰,虽说未免有点以偏概全,瞎子摸象的感觉,但是这 个“背影”所反映的问题却是令人信服的。

2、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作者对语言有一
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利用自身渊博的历史知识, 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 引起我们反思,追问。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 ,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 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 地,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 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 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 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 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 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 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 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 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 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 ,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 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
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火烧圆明园
•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 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 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 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 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 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 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 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 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 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 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3、多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作者娴熟的运用
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 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 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紫禁城
拓展认识分析
• 1、怎样认识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 2、怎样认识岳飞、史可法等“民族英雄”? • • 3、造成中国近代悲惨历史的责任都让清王朝 承担是否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