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及处理现状调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白洋淀流域上游河系跨3个省级行政区,遍布32个县。上游流域农村多位于贫困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较低。在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环境等方面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有较大距离。沿岸河流受垃圾、污水等人为污染严重,白洋淀淀区水质受其直接影响。近年来,白洋淀湿地水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功能下降,面临日益萎缩的局面。2019年1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弥补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旨在探究影响污水整治的主要因素,提出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处理有效建议,减少上游乡村地区污水源头。唐河是汇入白洋淀的“上游九河”之一。唐河流域流域面积广,流域内村庄及人口众多。唐河自发源地起途经8个县,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4993平方公里。唐河沿线有两处排污口,分别位于望都县郭村和田庄乡。常年以来,由于污水处理深度不够,综合整治不当,污水排放不达标,严重影响唐河河流水质。唐河上游穿过太行山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流经区域内村庄众多,地形复杂多样。可选调研样本丰富,调研数据代表性强。本次我们选取了唐河流域的涞源县、唐县、曲阳县进行调研。共设计发放问卷120份,通过入户调研和随机访谈两种形式,共取得有效问卷108份。

2 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污水排放类型

厨余水、洗衣用水和洗浴用水占农户排水的比重最大。农民排放的各类生活污水每个指标的浓度都很高。厨余废水、洗衣水和洗浴用水中总氮和总磷浓度无显著差异,但厨余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浓度一般高于其他类型污水。洗衣用水中悬浮物浓度一般高于其他污水,平均浓度为1401.20 mg / L,厨余废水和洗澡水分别为1026.00 mg / L和682.40 mg / L。生活污水的这些含量特征表明我们要严格把控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2.2 污水排放方式

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调研村民中40%的村民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在院子外,28%的村民将污水排放到渗水井中。调查发现村内并无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但是由于农户生活污水水质差别较大,存在地表的污水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并且通过渗水至地下,部分生活污水被排放至渗水井中渗流至地下,最终影响沿岸河流河水水质。导致河流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农村人居环境较差。

表1 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占比

排放方式频数占比(%)

渗水井3028

厕所2119

沼气池55

院子外4340

其他98

2.3 污水排放改造意愿

在污水排放改造意愿中,愿意进行污水排放方式改造的村民占比52%,仍有39%的村民不愿进行改造。由于改造资金、改造意愿等方面会影响污水排放方式的改进,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2.4 污水治理现有机制

村内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现有机制无法长效运行。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大部分农民由于家里没有安装排污管道,直接将污水排放到院子外,导致污水无处合理排放。有的村户安装了排污管道,但是排污系统并不健全,污水倒入自家排污管道之后,并不能将收集的污水最终送至污水处理厂。甚至出现村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现象,河水污染严重,上游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河流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由于所在村镇缺少长期的资金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在维修阶段经常停滞不前,设施因不能得到及时维修而逐渐被停用。其次,农村地区缺乏常规健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专业人员看管及维护,设备损坏及老化现象严重,导致污水处理效果降低并且缺乏专业效果评价,不能及时改进更新。因此污水处理专项资金缺乏及专业人员匮乏是污水处理系统无法长效运行的两个重要原因。

3 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处理的对策及建议

3.1 污水处理应遵循“一低一高”原则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应坚持“一低一高”的原则,污水改造费用降低,污水处理系统的实用性提高。结合农村居住地

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及处理现状调查研究

康宇华,赵佳菲,宋弋戈,魏瑞洁,闫子奇,陈 凯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28)

[摘 要]研究旨在为未来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白洋淀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以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为主线,通过对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农户污水改造意愿、农户污水改造能力进行调研,探究影响污水整治的主要因素,提出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处理有效建议,减少上游乡村地区污水源头。

[关键词]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国家级)“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及处理现状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910086011)。

[作者简介]康宇华(1997—),女, 河北省廊坊市人,河北农业大学本科在读,

-2-

分散,污水改造财力有限的情况,要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要建立运行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污水处理系统,因此要借鉴相关的国内农村污水处理典型案例经验。

3.2 生活污水处理“因地制宜”

以“因地制宜”作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原则。依据白洋淀上游农村分布现状,将靠近市镇污水处理管网的村镇直接接入市政管网,在距离市政管网较远的村镇,可根据村民聚集度划分建立多家联合式、分片式污水处理系统,使得村镇都能有适合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各地政府应将责任落实到位,公开经费使用明细,加强政府及人民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定期监管汇报工作,保证污水处理设施从建立到运行维护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应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中大部分生活污水经化学处理可再次利用,不但节约水源还去污环保。

3.3 水污染处理机制长效运行

各地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吸引鼓励第三方治理的水污染处理机制。将择优选取拥有经验及技术实力的企业,委托其进行建设治理。政府全程监督。完善地方法律法规,明确细化各部门职责,保障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维护、运行、监督各方面的有效运行,将水污染处理纳入长效机制中。

3.4 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扶持政策

运用互联网监督污水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县、镇办、村(社区)三级“网格化”逐层监管机制,日常开展上级检查、群众监督、个人自查、社会媒体曝光等形式督查,进而实现全方位、广覆盖监管,将不符合要求的地区整理记录并限期整改。建立多元化污水管理模式。加快推进运营试点,逐步实现污水垃圾处理多元化、市场化经营管理。实施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将污水处理机制运行效果好的地区作为样板,开展学习表彰大会,抓点带面,推进工作。明察暗访常态化、规范化,定期将检查结果公布并通报、督促、整改、严格追究问责,年度纳入政府考评机制。

4 结语

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不仅影响流域内河水水质、生态环境,也影响白洋淀下游流域的河水水质,影响未来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进行流域综合整治。将短期策略与长期规划并举,从短期着手采取具体措施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长期考虑引导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落实多元化参与主体治理、责任监督等机制。只有综合考虑,眼光长远,社会各方齐参与,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 贾圣武,杜宝军,田琪.河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J].

资源环境,2011(23).

[2] 曹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

理,2015(10).

[3] 鞠昌华,张卫东,朱琳,孙勤芳.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

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6(06).

(上接1页)法、理念,将鹅、草、鱼相互依托,形成一个有机循环,三个连接点互相依托,这样从鹅到鱼,鱼到池塘,再从鱼到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循环。而在这个循环中,土壤便成为整个循环链中的一个介质,土壤为鱼提供了食物,鹅和鱼的粪便又为土壤提供了高营养的有机肥。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而且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效益。

2.3 “菇—蚯—鱼”模式

“菇—蚯—鱼”模式是现代我国农业发展产业化越来越高的一种思路。在这个背景下,这种模式将稻草、牛、蘑菇、蚯蚓、鸡、鱼等联系在一起,使之农业产业化辐射得非常广泛,而且使农业生态资源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高,每个环节都能成为这条循环链的头,还能保障这种产品化出来的农产品的质量。如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稻草生长十分迅速,没有增值的空间,而且用途比较单一。但将这种寻常的稻草加入创新技术处理后,它可以成为牲畜(牛)的饲料,而牛的粪便再经过技术处理后可以作为当地生产养殖蘑菇的有机肥料。而蘑菇成长期过后,经过采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料,如果这些下脚料直接扔掉就有些可惜,可以用作养殖蚯蚓的饲料,这种蚯蚓不用化学饲料喂养,蛋白高营养丰富,可以再用来当作鸡的喂养饲料,用这种无污染饲料喂养的鸡可以在市场上卖到很高的价格。最后养殖鸡产生的粪便可以经过技术处理后变成鱼的天然饲料,而鱼的养殖户可以从鱼塘中清理出大量淤泥,这些淤泥经过技术处理又可以作为无污染的有机肥施回稻田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循环。

3 国内循环农业的出路

3.1 加强循环农业的创新技术研发

因为在发展循环农业这条路上,需要许多创新想法,而满足这些创新想法就需要在农业生产中融入一些专业技术。因此,想要快速发展循环农业,需要针对不同地域的不同地理、环境特点,研发出不同的针对性的创新技术,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或加大对当地农民专门培训。

3.2 总结区域性共性(典型)技术

可以通过这个地域的技术集成和总结,设立区域技术试验点,研发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气候等特点的循环农业的典型技术,然后形成模式,加以推广。针对这个地区同一地理、气候环境的地域推广使用这同一模式。但其他地域不能广泛推广,使之形成循环农业针对性区域化模式。

3.3 加强循环农业政策、保障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要想使循环农业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循环农业设立专门的鼓励政策,配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投资专门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农民新技术再教育,大力发展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大力鼓励农民使用这种循环方式、循环能源等。提供农业小额贷款、农业生产贴息、农业生产配套保险服务等多种金融形式,并鼓励当地农民和企业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型探索,在本地农业生产区设立试验点试行循环农业的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

代化研究,2010(02).

[2]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等.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07(04).

[3] 余霜,李光.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

农业科学,2012(04).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