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精神”及《创业史》再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青精神”及《创业史》再解读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持续深入,人们更加渴求以健康的文学艺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这对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文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艺工作者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艰难求索,力图在创作理念和技法上直入人心,另一方面,新思维的注入也打开了经典文本的“重生”之路,使文本的解读方式不再囿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传统,这种趋向为尘封在历史潮流下的文艺产物,尤其是十七年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柳青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其本人及呕心沥血之作《创业史》显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在近60年的评价史中,柳青及《创业史》始终难以摆脱氤氲其间的政治质素,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文坛的不幸。站在新世纪的开放格局下,以发展的学术眼光重新审视作家作品,在被历史尘埃遮蔽的“红色经典”中发掘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养分,是文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推动文艺发展、文化繁荣的需要。

文章以作家和作品双线并进,将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柳青“三个学校”的文学观入手,根据柳青的生活态度、政治立场和艺术探求,深入作家的精神世界,把握柳青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心理特质和文学思想。之所以将“三个学校”文学观作为追寻“柳青精神”的切入点,不仅源于柳青本人对“三所学校”的信仰与推崇,生活、政治、艺术这三方面也几乎构筑出了一个生活在政治气候下的文艺追求者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以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为例,通过对60年代初到新世纪以来《创业史》在文坛掀起的评论热潮的梳理,分析其形成悬殊的政治、社会及文化原因,

并站在现代视角对其做出再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回顾《创业史》是怎样举步维艰地出现在当代文学视野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梳理与分析,启示我们怎样寻根觅迹,找到新时代的解读出口。第三章以多元文化为背景,以时代需求为契机,提炼柳青文化心理特质的时代意义与《创业史》在艺术探求上的历史贡献,简析以路遥、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对柳青精神的传承与突破,从而提炼柳青及《创业史》研究对新时代人文精神和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文章“再解读”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