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摘要:至2015年底,中国PPI已连续40多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结构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期。能否去杠杆、消化过剩产能,对实现结构升级、减少转型阵痛至关重要。我国产能过剩由来已久,原因多样,解决之策非一蹴而就。去杠杆和消化过剩产能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如果不能实现结构转型,不能在转型中消化过剩产能,中国经济难以走出紧缩的泥沼。因此解读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寻求化解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化解对策;

一、产能过剩国内外研究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产能过剩高峰,除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外,体制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用指向性很强、偏好性过强和很具体的产业规划或产业政策指导甚至指令企业对产业的投资行动,这使得对少数产业的投资集中大量涌入,势必可能造成产能过剩。而退出时期政府的“父爱主义”又会进一步加剧过剩程度,并使过剩产能难以消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暴露出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带来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内在机理是:一方面通过向企业传递信号或改变投资预期收益等方式造成“投资潮涌”(林毅夫,2010);另一方面在企业的退出阶段,反向激励效应使得企业陷入“越过剩越投资”的怪圈。

“潮涌现象”的微观理论基础:从企业投资决策的角度分析了产能过

剩的形成机制。文章认为,由于投资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

企业总数目不确知”,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良好共识将引发社会投资大

量集中于相关行业,从而导致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社会对行业良好前景的共识更加强烈,或预期中的行业前景进一步变好时,会有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投资进入该行业,从而使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许多学者认为转型体制下政府的干预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比如,王立国和鞠蕾(2012)认为地方政府干预使得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可以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进而造成产能过剩。江飞涛等(2012)指出体制扭曲背景下,地区对于投资的补贴性竞争是导致产能过剩最为重要的原因。

国外学者主要从贸易政策角度对产能过剩展开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steel(1972)研究发现,在进口替代战略背景下,供应商信用

以及资本品的低关税刺激了制造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同时外汇管制以及市场规模较小又影响了原材料的进VI,从而导致产能过剩;

Sahay(1990)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品进口配

额造成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而用关税去替代进进口配额则可以提高产能利用率;Blonigen和Wilson(2010)分析了贸易政策对别国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补贴并不是造成美国钢铁企业过去几十

年衰退的显著因素。

二、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

(一)传统行业过剩与新兴产业过剩并存

不单单是传统行业产能长期过剩,缺乏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目

前也出现严重过剩。就传统产业来说,轻工业领域主要体现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上,即市场竞争导致的周期性过剩,而重化工业主要体现在“体制性产能过剩”上,即行政体制干预微观经济导致的过剩。部分新兴产业则二者皆有。从国际经验值来看.产能利用率处于80%左右比较合理国家发改委衡量产能利用率合理的标准是80%-85%,按照这个标准,1998年至2015年。我国共有28个季度处于产能过剩状况.占1998年以来全部季度数(67个季度)的56.7%。目前,在各相

关行业协会调查的3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属于严重过剩,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以下是2009年以来部分产业的产能利用率:

(二)产能过剩与低消费水平并存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出口大国、贸易大国,但不是消费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与政府

消费率之和)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率也达到了65—70%。2003—2008年,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62.3%,中等收

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58.5%,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69%,世界平均水平为61.5%,而中国同期仅为41.7%。根据2011年有关数据,我国人均消费不到美国的5%(毛中根,洪涛,2011)。2015年中国消费率才首次突破50%。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

鲁用中国过去60多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大概65%左右的消费量对经济长期增长是有利的,但中国现在的消费率只有5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的产品并不是真的多了,而是消费不够。因此,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内需,改善群众生活仍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过剩的结构性特征明显

尽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但是高端产能仍然缺乏。2014年,虽然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仍然进口钢材1443万吨,比2013年增长了2.5%。产能过剩与技术研发不足并存。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然而,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马凯,2009)。虽然我国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如石油、芯片、高性能机床、精密仪器仪表、高档汽车及其配件、精细化工等却是产能不足。没有自主技术的产品,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加剧了结构性过剩的程度。因此化解产能过剩,除了从需求端解决问题,如何从供给侧解决问题,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技术创新,更值得关注。

(四)产能过剩与多重约束并存,化解过剩产能困难较大

我国经济要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结构转型,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带来的种种约束,而且,

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市场约束,人口红利消失、中等收入陷阱等。国内市场与国际环境都不容乐观,化解过剩产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3.1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僵化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投资失误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但这种现象为什么长期出现而且难以纠正?看来还必须从经济增长方式和体制机制上探求其深层次根源。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投资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效益较差的思想根源。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把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尤其是扩大投资规模,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首选措施,受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支配,加之软化的国家预算约束,企业养成了难以满足的“投资饥渴症”。年年要超额完成计划,势必要年年扩大投资。而僵硬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向国家伸手要项目、争投资,国家对企业又施行有求必应的“父爱主义”,使企业较为容易拿到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在这种主要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方式下,任何企业也不会重视人才、科技和创新的作用,更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产品质量(因为这样做不仅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会加大成本,减少盈利)。企业与政府此种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和产量不断增加,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则普遍下降。虽然“九五”以后我们就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来抓,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所以。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