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

摘要:出现于中美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的形象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将花木兰这个产生于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而在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中,花木兰却被塑造成了一个精灵古怪的邻家女孩,有着许多的反英雄特征。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形象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各自的特征。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花木兰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指出:“kluchhohn指出文化中有的是显型的,有的是隐型的。实际上,文化中的许多部分都是隐型的,有的学者把文化比作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大部分。”不论显型还是隐型的文化,中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各个方面。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王艳华语),文学作品是表现这种差异的一种重要介质,借助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传播技术,花木兰这个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成为了美国人街谈巷议的人物。

但是出现于美国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形象,却与中国的花木兰有着极大的反差。在中国,花木兰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

天下,唐代追封其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因此她又是后世女英雄的代表,中国人在心理上将花木兰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以中国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动画片《花木兰》,使花木兰这个中国女英雄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中,但让中国人遗憾的是,动画片里的花木兰不再是东方人心目中的花木兰,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的人物。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特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的特征。

一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

1 性格上的差异

中国人所熟悉的花木兰事迹,几乎全部来自于南北朝的《木兰诗》,读者从《木兰诗》去感受花木兰生活的时代、了解花木兰的性格。从诗中可以看到,花木兰是一个行为举止都非常规范的古代贤淑女子,她像其他普通人家的女孩子那样在家里纺织、耕作、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弟弟一起和谐而平静地生活着。诗中的花木兰是安详的、灵巧的,也是勤劳的。而美国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却完全偏离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在影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处处惹祸、使家人很难堪的半疯半癫的可笑人物,她的身上带着强烈的恶搞性质,她让小狗拖着米袋到处乱跑、她把女诫的训条写在胳膊上、她把媒婆和相亲的场面弄得乱七八糟、她在军营里丑态百出。这种“傻大姐”式的女子形象完全突破了“笑莫露齿,动莫摇裙”的中国古代女子的行为规范,使花木兰一转身变成了唐·吉诃德式的疯

癫可笑的人物。

2 从军理由上的差异

在《木兰诗》中,花木兰走出深闺、代父从军的理由就是一个“孝”字。花木兰在家里是长女,当她看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时,开始深深地为年老的父亲担忧,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代父从军的使命就不可推辞地落在了女子花木兰的身上。这时,花木兰身上所表现的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感,更有对国家的责任感。于是,闺中的花木兰毅然代替父亲走上了从军之路。显然,花木兰的举动是高尚的,又带有一些伤感的色彩,所以当她踏上从军之路时,她所感受到的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辞亲别旧的悲伤情怀。而在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花木兰的从军理由是为了逃离个人的尴尬处境:因为她的疯疯癫癫的性格,导致街坊邻居视她为异类,亲人朋友视她为祸根,使她无法正常地出嫁,所以她不得不逃离眼前的处境而设法去寻求新的自我。征父亲去参战的“军书”成了花木兰的一个契机,她可以偷偷地穿上父亲的戎装、骑上父亲的战马,逃脱眼前那些她所熟悉的人物,逃到一个谁也不认识她的地方去重塑造自我。然而这种逃离又给花氏家族带来了新的耻辱,父母认为她犯了欺君之罪而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祖先们则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是谁传给了花木兰这种到处惹祸的秉性基因,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派了一条可笑的小爬虫充当花木兰的保护神。于是花木兰忠心报国的

崇高感被完全地抹杀掉,剩下的只有她那可笑的文不成武不就的天性,美国式的花木兰就成了一个彻头彻脑的小丑。

3 情感上的差异

《木兰诗》中对于花木兰的感情生活没有多少涉及,只粗浅地写出了花木兰对于她军旅伙伴的友爱之情:“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是一种完全符合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描写,花木兰从军后虽然日日与男人相伴,但她的从军为的是精忠报国,而不是儿女私情,所以尽管花木兰生活在男人当中,但她的名节无伤,仍然是一个可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名声良好的女子,仍然是大家眼里的淑女。而美国动画片里的花木兰全然没有了中国式的闺秀形象,她个性张狂地在军营里高唱着:“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能见到我真心歌唱?”这个性张狂的她不会像中国女子那样对感情含而不露、对爱情讳莫如深、将终身大事理所当然地交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美国式的花木兰要主动地对自己的首领表达感情,她要在首领面前眨着她细长的眼睛,传递着她的爱慕之情。即使在花木兰荣归故里,向老父献上了皇上赏赐的宝剑等物时,母亲还是很直白地说道:“带回宝剑有什么用,要是能带回来一个男人就更好了!”这说明母亲最盼望的不是花木兰当不当英雄,而是在军营里把自己嫁出

去,所以当李翔出现在花家时,花家人欣然接收了他并为之欢庆,这显然是与中国的婚姻习俗相违背的。

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言,因为中美文化差异的存在,具体说就是中美价值观念差异的存在,才产生了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的眼里,每一个人都是家族和国家的成员,家族和国家的身份成了中国人进入社会的身份证,也成了他们一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美国人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属于任何人而只属于他们自己。因此在《独立宣言》的扉页上写着:“人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形成了美国人以“爱与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理念,以“幽默、自由”为表象的文化价值观。友好、随和、外向、积极成了美国人性格的主要特征;厌恶权威、崇尚个人平等成了每个美国人正常的心态;张扬个性、实现每个人的个人价值成了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也正是产生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的基本要素。

正是在这种不同的价值背景之下,中美两个民族的成员在做出个人选择的时候,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具体到花木兰这个人物的身上,中国的花木兰出征是为了忠孝报国,是为了给自己的家族带来更大的荣誉,因此《木兰诗》所要表达的正是传统的忠孝主题,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目的在《木兰诗》中写得明明白白:“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