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消积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确诊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17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方案,试验组采用西药联合疏肝健脾消积汤治疗方案。
比较两组的疗效和生存质量评分。
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86%,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疏肝健脾消积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原发性肝癌;疏肝健脾消积汤;生存质量
原发性肝癌属于“肝积”、“肋痛”范畴。
中医认为,肝脏是主要的发病部位,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正气虚弱、外感湿热,邪毒外侵等因素导致的气滞血瘀、痰滞和毒结是发病的根本[1]。
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表现为无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伴有呕吐、腹泻等,生存质量较差。
西医认为,原发性肝癌可能是由于病毒性肝炎或者化学物质引发的癌症,属于肝组织自身恶变引起,该病病情发展的早期可能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早期不容易被察觉,但是患者如果表现出上腹疼痛,则说明病情发展到情况严重阶段[2]。
据研究报道[3],给予中药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基于此,我院针对疏肝健脾消积汤和西药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确诊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117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
试验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0.6±5.3)岁。
对照组男33例,女28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0.2±5.8)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方案,给予口服凯西莱、古拉定、易善复等。
试验组采用西药联合疏肝健脾消积汤治疗方案,疏肝健脾消积汤方剂组成为,郁金、积实、柴胡、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牡蛔、鸡内金、获菩等。
水煎服,1剂/d。
同时,补充维生素。
连续给药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和生存质量评分。
1.4 标准判定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或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或生存质量有所好转。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或生存质量无明显改变。
生存质量评分较高的患者疗效好。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生存质量评分
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目前尚未明确发病原因。
患者主要表现为无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伴有呕吐、腹泻等,病理组织表现为肝脏肿大,表面有不同程度大小的结节[4]。
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对于该病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该病诊断方法主要为CT、B超和MRI等。
由于原发性肝癌发病较为隐匿,多数一经确诊即为中晚期,手术切除治疗已不再适用。
原发性肝癌属于“肝积”、“肋痛”范畴。
中医认为,肝脏是主要的发病部位,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正气虚弱、外感湿热,邪毒外侵等因素导致的气滞血瘀、痰滞和毒结是发病的根本。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本病虽然整体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有所提高。
西药效果不佳,给予中药能够有针对性的治疗。
据报道,疏肝健脾消积汤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肝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使血脂降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肝细胞浸润情况得到改善,提高生存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疏肝健脾消积汤和西药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报道,结果显示应用疏肝健脾消积汤联合西药方法的临床有效率高,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疏肝健脾消積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袁菊花.健脾化痰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2] 樊杜英.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循证医学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3] 陈红云,郎庆波,岳小强,等.中药治疗方案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1,31(7):636-638.
[4] 张康勇,王志飞,孙凤艳.吉西他滨、亚叶酸钙、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32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