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必答题(10分):
请谈谈如何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国之志、报国之才?
答:我们作为青年学生,究竟应该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报效祖国?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任务,青年学子的任务是什么?作为青年学生,最重要的是学好知识,努力锤炼报效祖国的本领。国与国的竞争不是靠义愤、靠意愿解决的,不是靠口号就能取得胜利的。国与国竞争的根本,现在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真正提升我国的国家实力,就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从政治到文化、从经济到科技,全面提升国家实力。我们的青年学生一定要认识到——和平与稳定是国家一切发展的保障,要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合法、理性的活动,努力学习,共同维护稳定大局。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二、选答题:(以下八道题目请自选三道题目做答,每题30分,每题回答400字以上)
1、形势有哪些基本特征?
(1)客观性:形势的内容和判断形势的标准都是客观的。一方面,形势的内容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判断形势好坏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变化性: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形势正像是一幅社会运动的复杂图像,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我们要从形势的动态方面,从形势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中去观察形势。(3)阶段性:形势既具有变化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形势的稳定性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限制,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形势在量变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4)相关性:形势的相关性即形势在时间、内容、范围等诸方面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的特性。(5)规律性:形势的规律性是指形势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2、请谈谈建国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
成果一: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成果二: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长足进步:民主需要一个形式,需要制度,需要机制。成果三:党委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高。成果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完善。成果五: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成果六:基层党内民主形式丰富多彩。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未来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时应着力把握以下几个趋势:1、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2、进一步完善党的代
表大会制度。3、进一步完善各级党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全委会的功能。4、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5、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3、试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1)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2)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3)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4)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
挑战:(1)利用外商投资虽稳步增长但也带来诸多问题;(2)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诸多风险;(3)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4)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增长但抗风险能力需增强;(5)能源消耗巨大使我国经济发展受限于世界形势变化;(6)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4、请从高等教育的量和质两方面谈谈高等教育对科教兴国的意义。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多少,对于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向下中等国家转变,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升级,相应地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归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原因: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还是低水平的量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大学教育与一般技能教育有一些区别,它离不开人文教育,它一定是把大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有理想的社会人去培养的,而不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工作所需要的没有个性的“螺丝钉”。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对于培养创新性科技人才举足轻重。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特别是创新性科技人才,这就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5、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如何看待我国各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首先,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其次,民族
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第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第四,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6、试述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其实质是国家主权问题,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首先,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其次,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最后,台湾问题不同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
(以上为答题要点,学生需进行一定阐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7、当前我国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你是如何看待当前我国
的环境形势的?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中国的发展基本沿袭了工业发达国家的道路,尤其是在人口庞大、资源相对贫乏的压力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资源正在危险地支撑着有史以来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主要体现在:第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削减任务十分艰巨。第二,环境污染严重。水、大气、土壤等污染十分突出。第三,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第四,环境风险居高不下。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第五,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导致上述严峻的环境形势,特别是污染减排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三是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数量多、规模大;四是环保投入不足;五是环境执法监管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六是污染减排的各项措施到位需要一个过程。
(以上为参考答案,学生可以围绕答案要点之一进行阐述,亦可在相关知识点下进行论述,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8、试述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内涵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1)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内涵:中国坚持以相互尊重为出发点,以协作、共赢为原则处理对外关系,追求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公平、合理化。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只有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才能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而政治关系处理得当,才能做到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下,世界各国只有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环保问题,各国需要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深刻尊重文明多样性,求同存异;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与文化是完全可以相互
借鉴的,只有加强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2)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更崇尚合作,更少诉诸于战争,有很强的兼容并蓄能力。为推动世界向实现持久和平的方向发展,需要重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道德和文化力量。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即“和为贵”;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此处的“和”,是作为与“同”相对立的范畴提出的,它是一个包含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平衡、协调与统一。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和”代表着秩序。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达致“和”的秩序,首先,要“各明其位”,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都要明确各自在统一的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其次,要“各得其所”,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构成一定的关系,相成相济,共生共长;再次,要“各尽所能”,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这一整体呈现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状态。
传统儒家的这一基本思想对于国际社会来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国际社会的典型特点是“无政府性”,即主权国家都是各自独立的实体,互不隶属,在各主权国家之上并不存在超主权的世界政府。基于这一特点,国际关系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认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实力外交、国家利益至上。而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实力、利益原则解决不了当前世界面临的核武器威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因此,国际社会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必须加强合作,以共同解决仅靠单个国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提倡的和谐世界理念,不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当今世界是和谐的,也不是追求世界和谐的空洞表态,更不是像某些别有用心者所歪曲的那样把“和谐”作为动词来宣示同化、干涉其他国家,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协调合作、共创双赢和多赢的负责任大国的善意与诚意。“和谐世界”的主张再次定义、更加明确了中国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国际责任,即作为世界的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视学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