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_给_的语法化历程

合集下载

动词“得”的语法化历程

动词“得”的语法化历程

⑥ 夫子加 齐之 卿相 , 行道焉 , 得 虽由此霸 王 , 矣。 不异 ⑦ 凡受命 于主 而行 三 军 , 三军 既 定 , 官得序 , 物 皆 百 群
正, 则主 不能喜 , 敌不 能怒 , 夫是之谓 至 臣。 ”
在 例⑥ 句中 ,行道” “ “ 是 夫子加 齐之 卿相 ” 暗含 的 , 所 如
“ 、 得 ” 皆 ” 三个结构 中所处 的位置相 同 , 做 的成 既” “ 与“ 在 所
“ ” 得 的本义为 “ 获得 、 得到 ” 说文 ・彳部 》 “ , 。《 : 得 行有
所得也 。 《 ” 左传 ・ 定公九 年》 “ 获器用 日得 , 用焉 日 :凡 得 获。 ” ‘ 最初 的意义是指获得某种具体 的对 象 , 物 、 得” 如器

⑤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 不以其道 得之 , 不处也 。
以上两句 中 ,得 ” “ 的对 象 分别 是 “ ”( 道 ” 和 “ 一 “ ) 富与
个历 时 的过程 , 兴 语法 手 段 产生 的过程 。一 般 所 说 的 新
贵” 二者都是抽 象的。“ ” 具体获得 ” , 得 的“ 义和 “ 象获 得” 抽 义是其语法化 的两个源头 , 但最终源头仍是 “ 具体获得 ” 。 义
语法化是一个 过程 , 文把 “ ” 在汉语 史 的全局 中 , 本 得 放
《 老子》 三 十 九章 ) “ ( : 天得 一 以清 。 “ 关联 着 施 事 ” 得” ( 天” 与受事 ( 一” , “ ) “ ) 用句 型来表 示 : s+V( )+0, 得 0通 过“ 与 s 得” 发生联 系。如 果 0是 s所暗 含 的 , 经 过“ 不 得” 就可 以与 s发生 联 系 , 得 ” 抽 象获 得” “ 的“ 义就 会 减 弱 。 看下 面两个 例句 :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作者:陆如梦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

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动词“上” 语法化语法演变语义演变一、语法化概念及研究现状“语法化”概念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中国,《六书正伪》中记载道:“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①法国语言学家梅耶(1912)最早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他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②之后Kurylowicz(1965:52)补充指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曲折构形成分)的过程。

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

”③这一定义将虚词(语素)更虚列入语法化,扩展了梅耶的语法化内容,也更加准确,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的“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作体词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另一类则是可以用作谓词用来表示趋向。

前人对于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的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比较丰富且大多比较深入,像吕叔湘(1965)、廖秋忠(1989)、刘宁生(1994)、储泽祥(1996)、齐沪扬(1998)、李宇明(1999)、方经民(2002)等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相比较而言,关于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前人涉及的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汉语中“上”的谓词性质,而它的体词性质不再列入讨论的范围之内。

在谓词性质“上”的范围里,我们主要侧重于研究“上”作动词时的情况。

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

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

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的“得”字从具有实体意义的动词演变为多功能补语标记的过程,并进一步揭示这一语法化现象在东南亚语言区域内的分布及发展特点。

通过对汉语及其在东南亚地区诸语言接触影响下的相关语言材料进行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得”字作为补语标记的功能扩展与其所在语言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回顾了汉语中“得”字作为“能”、“可以”等意义的动词起源及其随后转变为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标记的历史演变。

接着,重点剖析“得”字结构在东南亚汉语方言、混合语以及受汉语强烈影响的非汉语语言中的适应性变化,探究其在不同语言系统内如何适应新的句法角色和语义表达需求。

通过构建语料库并运用语义地图模型等理论方法,本文梳理了“得”字在东南亚语言中语法化过程的具体路径和规律,试图揭示区域内语言间相互作用对语法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

预期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汉语语法传播和变异的认识,也为跨语言比较和接触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材料。

2. “得”义动词在东南亚语言中的分布与功能在东南亚多样的语言环境中,“得”义动词的分布及其功能演变呈现出了一定的区域性和文化接触影响的痕迹。

尽管汉语中的“得”作为具有获得、达到含义的实义动词,在汉语方言以及受汉语影响较大的东南亚语言如华语社区中广泛使用,但在非汉藏语系的东南亚语言中,并未直接找到与汉语“得”完全对应的词义和语法化的现象。

在马来语和印尼语这类与汉语有一定历史和文化联系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间接相关的表达方式,例如马来语和印尼语中用于表示完成状态或达到某种程度的助词或后缀,它们在某些语境下可以对应汉语中“得”字所表达的动作完成或结果实现的意义。

这些语言中的结构通常通过附加成分来体现动作的程度或效果,尽管其形态和句法位置与汉语中的“得”字结构有所不同。

在菲律宾他加禄语中,尽管没有直接对应的“得”义动词,但可以通过其他动词形态变化和副词、短语等方式表达相似的概念,即动作成功完成或达到了某种预期的效果。

“单音动词+向”中“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

“单音动词+向”中“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

“单音动词+向”中“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马梅玉①(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单音动词+向”中“向”本为动词,后语法化为介词。

动词“向”的宾语一般是处所题元,这是它语法化的基础。

语义搭配、人类对无标记形式的追求及前景信息的转移是其语法化的动因。

现代汉语中,“V向”可以看作是个复合词,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知上的组块及汉语韵律词的特点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单音动词后的“向”语法化为介词后发生了进一步语法化,由介词变成了词内成分,因此“V向”变成了一个复合词,“向”是介于介词与词缀之间的类词缀。

关键词:向;介词;语法化;组块;类词缀引言现代汉语中,介词“向”可位于动词后作动词的修饰语,动词后的介词“向”与其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语义上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出讨论:单音动词后“向”的语法化过程。

第二,其语法化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现代汉语“v向”中“向”的性质是什么?一、单音动词后一、单音动词后““向”的语法化过程单音动词后“向”一般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的地,它是由“向”的动词义“向……前进”直接引申而来。

其语法化是在“V+向+NP”句法格式中完成的,因此下文主要针对该句法格式中“向”的用法进行讨论。

首先来看“向”的本义。

《说文》云:“向,北出牗也,从宀从口。

”并引《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为证。

滕志贤(2002)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由“塞向墐户”之“向”得出“向”的本义为“北出牗”的做法,未能区分训诂义和字义的差别,滕志贤认为“向”本义为“窗户”[1]。

我们赞同滕志贤的说法。

由于窗户有一定的朝向,后引申为动词“朝向、面对”,如:(1)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

(《尚书·顾命》)进一步引申为动词,表“趋向”义,如:(2)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下》)“向”表“趋向”义进一步引申为“向……前进、往、至”义,在此义上,其宾语一般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或短语。

趋向动词_上_语法化初探

趋向动词_上_语法化初探

东方论坛2003年第5期趋向动词“上”语法化初探蒋 华内容提要:趋向动词“上”的语义十分复杂,分别表示动词的趋向、结果、时态、语气,我们认为,“上”的语义从表示动词的趋向到结果到时态到语气,是一个不断语法化的过程。

关键词:语法化;上;趋向动词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5-0045-04 一 引言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上”归为趋向动词,其它大学教材都持同样观点,他们大都从意义出发来讨论“上”词性的归属;上述看法给我们以启迪。

“上”与动词连用,由“上”组成的词语可以用在动词短语之前,如“上车买票”;由“上”组成的词语也可用在动词短语之后,如:“乘车上班”、“打的上课”;不过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上”用在动词后的用法,动词与“上”组成“动词+上”结构。

对这类结构中“上”意义研究比较经典的有: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解释:基本意义:由低处到高处引申意义:1、表示趋近立足点2、表示由开而合3、表示使某物存于某处4、表示达到了很不容易达到的目的5、表示达到了一定的数量6、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7、表示添加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的解释:1、向上2、两个以上的事物接触到一起3、附着4、得到,到手5、“上”是衬字6、进入某种状态这些研究把“上”的意义分开来研究,很是细致,给我们很大以启迪;但其所分析的意义比较复杂且缺乏系统性,从中也难以发现它们的内部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试着从趋向动词“上”的逐步虚化来研究,以期获得对趋向动词“上”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二 “上”的虚化过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很多“动词+上”形同实异,表面上都是“动词+上”,而其实质却大相径庭,根据“V”与“上”的关系,我们将其分为四大类:(一)“上”表示“V”的趋向(二)“上”表示“V”的结果(三)“上”表示“V”的时态(四)“上”表示轻松的语气2.1 “上”表示“V”的趋向“上”表示“V”的趋向是指“上”用于动词之后,表示趋向意义。

关于“宁”的语法化历程探析

关于“宁”的语法化历程探析

关于“宁”的语法化历程探析尹玉龙【摘要】汉语史上,“宁(nìng)”有过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现代汉语中更多的是作为构词语素而组成连词,如“宁可、宁肯、宁愿”。

“宁(nìng)”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构词语素”的演变历程。

“宁(nìng)”无论出现在是单句还是复句,语句的核心意义都是要表达某种主观的愿望。

“宁(nìng)”在语法化过程中一直没有脱离“愿词”的基本特征。

【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宁;助动词;连词;构词语素;语法化【作者】尹玉龙【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宁”是“寧”的简化字,与“寕”、“甯”为异体字[1]。

“宁”在古代汉语中有助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

许慎曰:“宁,愿词也。

”[2]这表明“宁”本为动词,表示主观意愿。

自《诗经》时代始,“宁”的副词、连词用法就已产生。

本文主要探讨“动词——助动词——连词——语素”的演变路径及其致变因素。

关于副词“宁”的来源,另有文章阐述。

一、“动词——助动词”的演变最初的“宁”是心理动词,表示“情愿去做某事”,在表达心理倾向时,有较为强烈的主观色彩。

心理动词都可以带动词性单位作宾语。

如:君宁死而又死乎?(吕氏春秋·贵信)其宁生而又生乎?(同上)作为心理动词的“宁”和其他的表示意愿的心理动词(如“欲、愿”)一样,可带动词性单位作宾语,充当述宾结构的述语。

在汉语的句法结构中,谓语中心语大多以实义动词为主,这可能导致“宁”在句法结构中的地位下降而变为助动词。

随着句法结构复杂化,“宁”可用于动词性短语前面,表示主语施行动作行为的决绝态度,可释义为“宁愿”。

由于宾语部分变得相对比较复杂,“宁”由中心语降为修饰语,原先的述宾结构变为偏正结构。

如:若绝君好,宁归死焉(左传·宣公十七年)必报仇,宁事戎狄。

情态助动词语法化中to的演变分析——以wanna,gonna为例

情态助动词语法化中to的演变分析——以wanna,gonna为例

2282018年51期总第439期ENGLISH ON CAMPUS情态助动词语法化中to 的演变分析——以wanna,gonna 为例文/石秋雯【摘要】在现代英语口语中,want to,be going to,got to已经越来越多的被wanna,gonna,和gotta代替,近两年对wanna,gonna,gotta等类词的演变也逐渐成为热点。

作者在Hopper和Krug的研究基础上,以语料库为研究方法,继续探究这类词的共同演变特征,主要关注新兴情态助动词中to的发展变化及动因,得出结论:在新兴情态助动词语法化的过程中,to作为不定式标记词的自主性正在削弱。

研究最后对于演变原因做了探析,认为使用频率与语用原则是促使演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法化; 新兴的情态助动词;to不定式【作者简介】石秋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式的绝对频率和与其他形式的共现频率是分不开的。

本文的共现频率主要是根据Frown所做的显著性搭配研究,在Frown中检索want, going 频数最高的显著搭配(MI值>3),结果显示want的搭配中,to以304的贡献频率排在第一位(MI=4.81),going的搭配中to以 324次也排在第一(MI值=4.76)。

这种高频率的搭配也在会话中产生了一种内容的“可预测性”,也使语法化的发生成为可能。

二、wanna,gonna 语法化过程的演变特征1.语音形态特征的演变。

Want to 和(be) going to在向wanna,gonna演变的过程中,音系特征发生了变化。

通过上面的共现频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短语在人们的表达中已经成了一种近乎“自动化”的表达,内容具有很高的预测性,所以人们的表达呈“流线型”,各个成分较含糊,显著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音节缩合现象。

首先want to到wanna的语音形式变化可见下:[w ɔnt tu]——[want ə]——[wann ə]在美国英语中,有把元音中性化(schwa)的趋势,所以人们在want to的发音中也有这种趋势。

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四、“说”和“说”类话语标记源自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1、口语交际
在口语交际中,“说”和“说”类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人们通过这 些标记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以及构建各种言语行为。例如,“你可以告诉我 你的想法吗?”这个句子中,“说”被用来传达询问的言语行为,“你的想法” 则被用来传达询问的内容。
1、我说,今天天气不错。
2、我说啊,这道题应该这么解。
“我说”作为话语标记,用于引导说话人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能强 调说话人的主观性。然而,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是什么?根据现有的研究,我认 为“我说”类话语标记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日常口语交流中。在早期的口语交际中, “我说”可能是一种口头禅,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引出接下来要表达的观 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口头禅逐渐演变为一种有意识使用的话语标记,以突 出说话人的主观性和强调接下来要表达的内容。
感谢观看
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 语标记的语法化
目录
01 引言
一、“说”和“说”
03 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过程
02 主体部分
二、“说”和“说”
04 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特点
目录
05
三、“说”和“说” 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对语言的影响
07 参考内容
四、“说”和“说”
06 类话语标记在语言中 的实际应用
引言
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语标记是语言中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它 们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语言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 地位。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说”和“说”类 话语标记的语法化问题。本次演示将围绕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语标记的 语法化展开讨论,探究它们的语法化过程、特点以及对语言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0-09[作者简介]周红(1976)),女,山东滨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动词/给0的语法化历程周 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摘要: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0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

/给0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

/使事物位移0(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0(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0,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0,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0。

/给0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0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0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0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0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关键词:/给0;词类;句法结构;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 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9)04-0108-07一、引言汉语的/给0表达诸多意义,吕叔湘5现代汉语八百词6[1]列举/给0作为动词、介词和助词的诸多义项,动词/给0有三个义项:使对方得到、使对方遭受和容许、致使,介词/给0有引进交付或传递的接受者、引进动作的受益者、引进动作的受害者、为或替、加强语气、朝或向或对、被动等七个义项,助词/给0直接用在动词前。

这些义项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语义关联,似乎还不太清楚。

本文将考察/给0的语义特征与历时演变,说明其语法化过程。

一般来说,语法化是对具体的语言形式、语义内容和语用现象的抽象过程[2]。

我们认为,这种抽象过程往往伴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序列,伴随着人类表达视角的转换,伴随着词类范畴的降类特征,伴随着语言结构的重新划分。

因此,本文将结合人类对/给0的认知域发展历程和人类表达视角的转换,从词类层面和句法层面分析动词/给0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

语法化是一个过程,本文把/给0放在汉语史的全局之中,试图较为历史地、系统地考察与探讨/给0的语法化历程。

二、/给0字的词类语法化2.1在实词范围内的语法化2.1.1/给0的基本义项:使事物位移(动1)/给0在古代典籍中最初的主要义项为/供给0,5说文6:/给,相足也。

0[3]其实这是给予义的一种,表达的是/给予某人某具体事物0或者/使某具体事物位移至某人0。

因此,/给0最初的意义是/具体物体传递的实际给予动作0,具有很强的/致移性0、/物理空间性0与/方向性0。

/致移性0指/致使某具体事物发生物理空间上位移的性质0,/物理空间性0指/给予动作发生在实际的物理空间中0,/方向性0指/对某具体事物的致移性具有特定的方向性0。

这时/给0是一个三价动词,它的支配成分分别是给予者(给予动作的发出者)、给予物(给予动作的致移对象)、接受者(给予事物的接受者),可表示为给3[给予者,给予物,接受者],给予者与接受者都是人,给予物为具体物体。

这种意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出现,经汉魏六朝、隋朝,至唐宋时代,已经十分成熟。

例如:(1)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

(5吕氏春秋#权勋6)(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5商君书6)(3),,使刘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

(5史记6)(4)听鸯、虎收敛钦丧,给其车牛,致葬旧墓。

(5三国志6)(5)借得官库绢八十疋,绵二百屯,给船上肆拾肆人冬衣。

(5佛说譬喻经6)(6)愍帝以为然,幸左藏库,亲给将士人绢二十匹,钱五千。

(5旧五代史6)例(1)~例(6)中/给0的给予者与接受者都是人。

给予物都是具体的,分别是/金0、/粥0、/食0、/车牛0、/冬衣0、/绢、钱0。

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给0的/具体物体传递的实际给予动作0义发生了引申,具体表现为:给予物由具体事物扩展为抽象事物;给予者或接受者由人隐喻扩展为无生命物或事件;给予动作/给0由实际给予动作扩展为泛化给予动作;给予动作/给0由物理空间认知域扩展为心理空间认知域。

我们发现,清代时出现给予物为抽象事物的用例,但非常少,至现当代时较普遍。

人类对具体的、有形的物体进行传递,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认知经验。

后来,人类通过隐喻将基本经验投射到一些抽象的、无形的经验上,将它们处理为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它们进行理解和推理。

例如:(7)将来到了严州,少不得惩办几个,给他们一个利害,叫他们下次不敢再反。

(5官场现形记6)(8)在我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你们给了她温馨。

(毕淑敏5预约死亡6)(9)你要给他点儿委屈,他还不窜起来啊? (王朔5编辑部的故事#谁是谁非6)当给予物表现为心理感受类事物(如启发、印象、忠告、温馨、刺激、安慰、同情、委屈等)时,给予动作不再具有物理空间性,而是具有心理空间性,表达/使心理感受类事物发生心理位移0。

例(7)~例(9)给予物分别为/利害0、/温馨0、/委屈0,位移不是发生在物理空间,而是发生在心理空间。

现当代时,才出现给予者和接受者为无生命者的情况。

这也是由于人类的实体隐喻认知造成的,实体隐喻就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将一种事物当作另外一种事物看待,无生命者可被赋予生命,具有致移性。

下面例(10)、例(11)给予者为无生命者,例(12)、例(13)给予者为事件。

(10)太阳给草叶的露珠一点儿金光,,(老舍5骆驼祥子6)(11)响晴的天空,给人人脸上一些光华。

(老舍5骆驼祥子6)(12)卢小波的出现给了他报恩的机会,, (方方5埋伏6)(13)敲着锣鼓,挑着箱笼,打着杏黄旗,一当儿跟着一当儿,给全城一些异常的激动,,(老舍5骆驼祥子6)2.1.2/给10的功能扩展: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给10表达的是/给予者给予接受者某事物并使其接受0,这时接受者对事物的支配是潜在的,当这种支配转为显现的功能时,/给10扩展为/给予者给予接受者某事物并使接受者通过某一动作支配或控制它0,或者说/给予者允许接受者做某事0,我们标示为/给20。

/给20在汉魏六朝时偶见用例,元明清时代趋于成熟。

例如:(14)星宿视人,不可为非,当各有所白,善者命长不复疑,教戒后生,可给先祖享,不者自亡其名。

(5孔雀东南飞6)(15),,王氏既系强徒威逼成亲,又能伸雪夫冤,着将贼人家产一半没入官,一半给与王氏养赡终身。

(5古尊宿语录6)(16)都要给他几卓子饭菜吃才好。

(5老乞大新译6)(17)每日给工银二钱支用。

(5封神演义6)(18)那委员取出文书给安老爷看,,(5儿女英雄传6)(19)雪雁道:/姑娘还没醒呢,是谁给了宝玉气受,坐在那里哭呢。

0(5红楼梦6)2.2从实词向虚词的语法化2.2.1给1向介词的语法化:方向性标记词(给3)当/给0前面加动作动词时,/给0不再表示/物体传递的实际动作0,而是表示/物体传递的方向0,成为/方向性标记词0,标示为/给30。

给3在六朝唐宋时出现。

例如:(20)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

(5三国志6)(21),,仍进金一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又进赏给将士茶绢金银罗帛等。

(5旧五代史6)(22)如是门司关津口铺,捉获私盐,即依下项等第,支给一半赏钱,,(5旧五代史6)(23)大使便伯状报州,得文登县牒称:日本国僧圆仁、惟正等二人,京兆府赐给长牒,转各一通,,(5佛说譬喻经6)至现当代时,给予者扩展为无生命者,给予物扩展为抽象事物。

例如:(24),,童年的生活里,农村留给他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浩然5夏青苗求师6)(25),,月亮又能带给人类黑夜生活的光明,以及判断时日的方便。

(阴法鲁、许树安5中国古代文化史(三)6)2.2.2给2向介词的语法化:施事标记词(给4)/给20表达给予者有意识地给予接受者某事物并容任接受者支配该事物,这时/给20是一个有意识动作。

我们认为,允许、容任类词语很容易发展成为施事标记词,如/让、叫0等。

同样,/给20在一定条件下扩展为施事标记词(标示为/给40),表示强加于某人或某事物某行为,或者说,某人或某事物无意识地接受某行为。

给4至现当代时才明确出现,不过在清代时已露端倪,下面例(26)、例(27)不联系上下文,很难区分/给0是允让义还是被动义。

(26)别笑他呆子,若给你们家的小姐们看了,也都成了呆子。

(5红楼梦6)(27)我不像你这等怕死贪生,甘心卑污苟贱,给那恶僧支使。

(5儿女英雄传6)(28)房子里什么吃的也看不到,老鼠多,全给老鼠拖走了。

(石言5秋雪湖之恋6)(29)牛大姐一时也给搞糊涂了,转向大家。

(王朔5谁比谁傻多少6)2.3虚词范围内的语法化2.3.1给3向介词的语法化:目标性标记词(给5)给3表示/物体传递的方向0,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当传递的不再是物体而是抽象行为时, /给0通过/事件是物体(Event is ob ject)0隐喻扩展为/抽象行为传递的目标0,成为/目标性标记词0,标示为/给40。

下面例(30)是/给30,引进物体/一本书0传递的方向/他0;例(31)是/给50,引进抽象行为/送一本书0传递的目标/他0。

(30)我送给他一本书。

(31)我给他送一本书。

这两种结构在汉语中经常出现,分别表现为/V prep.N0和/prep.N V0,表达的意义不同。

若以介词/在0为例,/住在上海0中/在0表示/行为持续0,/在上海住0中/在0表示/渐次的行为0。

同样介词为/给0时,意义也不同,也就是/给30和/给50。

/给50在元明时代露端倪,清代才逐渐使用开来,这时/给50的给予者与接受者都是有生命的人,接受者多为受益者,这是由于人类最初的认知需要决定的:给予者实行某抽象行为多是为了帮助接受者。

例如:(32)他不能来吃饭,怎麽好。

我们吃完了,给他带些去。

(5老乞大新译6)(33),,你就在这地方正中给我盖起三间小小祠堂,立主供奉。

(5儿女英雄传6)(34)黄胖姑随后便以二分半的利,给贾大少爷借来了十万银子。

(5官场现形记6)至现当代时,/给50的接受者扩展为受损者和承受者(无所谓受益或受损),不过用例比受益者少,例如:(35)没想到那只可乐纸杯,给我们带来了小小的麻烦。

(朱文5我爱美元6)(36)这第二夜二爷由远而近给女人讲起了自己的身世。

(尤凤伟5石门夜话6)/给50的给予者和接受者也通过隐喻扩展为无生命者,例如:(37)然而小屋已成废墟,时光似已给这儿注上了空洞的句号。

(廉声5月色狰狞6)(38)西坠的月亮给东边那棵白梨树叶镀上一层金黄。

(浩然5新媳妇6)/给50可以用在命令句中,表达命令式的言语行为,用来加强语气。

这时/给50固定地用于/给5我VP0结构中,是一种命令或要求。

这种情况出现于清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