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专业:语文教育姓名:张龙学号:20090131129 [摘要]:人性美是人类永恒的美,也是文学作亘古不变的主题,描写人性美是《平凡的世界》的主要审美特点。本文从平凡生活、苦难、爱情、人际关系四个层面分析了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向人们所展示出的人性美,剖析作者如何从不同层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人性美的要义,进而突出作品所映显出的“平凡即美”的审美主旨。

关键词:人性美平凡苦难爱情人际关系

文学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性。别林斯基曾郑重写出:“艺术性就是创作,而创作必须描写具有善与恶的冲动、欢乐和痛苦的人。①”文学作为人类精神长河里一叶引渡的舟筏,应该充分表现作为文学艺术范畴的人性美,即应描写顺应、符合以至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基本属性,如人的交往、理解、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中表现出的善良、同情、正义等善性的心理和情感。一种人性美的真情再现,可以在重峦叠嶂的阻塞中把“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希望带给困顿人生,可以在樯倾楫摧的覆没中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信念注入破碎的心田,同样可以在体味幸福之时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乐融入平凡生活。《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人们刚刚从荒谬的政治理性阴影和荒芜中走出,长期的精神窒息、文化饥渴和人性压抑所抑郁的巨大的心理情感能量迫切需要有一个宣泄、释放的通道。《平凡的世界》正是这样的一叶引渡的舟筏,歌颂了不尽的人性美,灌溉了一个干渴的时代。在作品中表现出普通人的人性美,表现出富有个性的人性情感和人类真情,显示了对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显示了二十世纪文学界提倡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将文学的聚焦点定位在“人”这个核心上,使文学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等价值全面凸现出来。

一.描写普通劳动者的人性美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余万言,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

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平凡的世界》的审美追求就是着意表现社会生活中一些最普通的人的最平凡的生活,这些人物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极容易被人忽视的,但是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前进的推动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变化的关注,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这个历史主体中,有许多美的东西,永恒的东西”②,他们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人类不尽人性美的体现。

孙玉厚,一个普通忠厚的老农,年轻时曾给地主卖苦力,后来又是一个苦难家庭的一家之主,但他硬是艰难地供养儿女上学,即使在家庭最需要劳力的时候,他也没有阻挡二儿子去黄原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任劳任怨,为儿女撑起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天空,是普天下勤劳父母的优秀代表。金俊海,一个黄原城里的普通司机,他没有沉溺于自家较好的日子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帮助孙玉厚的可怜家庭,他主动为孙少安的婚事酬粮酬款,善良而又情真意切。还有我们读者未曾谋面的秀莲的姐夫,孙少安的两次经济危机都是在他的帮助下度过的,他热心助人,没有一般人嫌贫爱富的世俗品行……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没有叱咤风云的行动,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默默地做一些普通的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晶莹碧透的心,一种伟大。正如小说的第五十二章中所说:“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粗俗、文化粗浅,但精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他们虽有性格、品质、生理上的弱点,但这并不妨碍作者把他们写成美学意义上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老一代农民,还是青年一代农民,不论是丑是俊,是男是女,是穷是富,是聪慧机智的还是憨厚颟颛的,都直接或曲折地闪现出光彩照人的人性美,闪烁着一个民族永恒的美。

在这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敏锐地捕捉使人类能够维系下去的美好人性,满怀敬意地开掘出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内在性格力量和精神美,这种在平凡普通中表现伟大的审美思维,使其作品《平凡的世界》更有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丰富,“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时代的总量,只能由普通的凡人来承担和负荷,民生与社会疾苦只能由他们来演绎。”

二.在苦难命运中高扬人性美

当路遥踩着陕北高原的山丹丹,一身黄土,一路悲歌地步入文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诚挚而纯情地表现人的苦难情怀而获得整个社会的青睐,但路遥却没有因为其中的困苦生活而使美消失,相反,路遥却使他们的苦难成为一座座光明和温暖的价值驿站,赋予他笔下的人物以刚毅的个性和反抗的激情,从中挖掘了另一重人性美,使他们显得更为光辉和伟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那些苦难之中的人正是凭借他们此种特有的精神而跨越了一个个苦难,一步步走近“幸福天国”。具体在作品中,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在人性苦难中高扬“仁爱”精神。

苦难降临于每个人身上时,每个人的灵魂都将作出“自己的”回答。一种是人性在苦难中毁灭:人的自然属性膨胀,苦难成为获得“私利”的契机,从苦难中捞取一己之“好处”,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败坏他人名声,只要于己有利,不仅对苦难的到来怀着窃喜之情,而且蓄意制造苦难。另一种是人性在苦难中升华:人始终饱含善良与公正、怒视苦难的由来,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与利己者作坚决的斗争,万众一道跳出苦海。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美学选择投向了后者。作者立足于黄土地,在一种更为生活、更为复杂的人生情感纠葛中拷问人性。作品中当孙少平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故意没有吭声,顾养民瞪了他一眼,又喊了他的名字,他还是不吭声。这是他有意报复富人家孩子的表示。看到这里,我感受到作者是从非常生活化的实际出发,从人的本能写起,展示人的灵魂裂变的过程。当孙少平的朋友打了顾养民,孙少平以为顾养民一定会告诉老师时,而顾养民却没有。老师同学问他受伤的原因,他说自己夜间不小心摔的。在顾养民大度的行为感召下,孙少平陷入了人性的困境,他开始了严厉的拷问自己的人性。他的灵魂正是在这拷问、震荡中削减、淡化着人的私欲,而增强、丰满着人性。后来,当郝红梅出于一种女孩子的爱美自尊心,发生了“小孩子式的偷盗事件”后,孙少平千方百计用自己的人格进行保护,使事态得以平息。这种拷问人性、使其去掉兽性增强仁爱的一次次洗礼,使孙少平渐渐地成熟起来。这种人性拷问,使他的仁爱精神在苦难中得以高扬,使他的灵魂在初恋的波折中获得了升华。

(二)着意渲染苦难者周围人的美好情感,展现苦难中人类的温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