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是2009年7月14号,我们学校老师组织我们去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老师的
带领下,我们前往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南侧的广西民族博物馆,远远望去,映入眼
帘的铜鼓状主体大楼,如同一颗镶嵌在美丽青秀山上巨大的明珠,散发着庄重大气的祥瑞
气息,许多中老年人正兴致勃勃地步入崭新的馆区。下面就是对博物馆建筑的认识和文化
的了解:
1、博物馆建筑结构、规模、风格特点:
博物馆建筑为框架结构。馆区总用地面积86666.62平方米(约130亩),室外展场用
地面积3710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2883.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310平方米,其中
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28360.6平方米,后勤管理楼建筑面积2322.45平方米,室外展场民
族建筑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整个主体建筑仿佛一只展翅的鲲鹏,翱翔于青山绿水之间;主体建筑入口大厅的外形取材于广西民族文物的典型代表---铜鼓,富有地域和民族风俗。
博物馆的主题是民族、生态、实用,建筑物的外观的一个以铜鼓为象征的建筑物,
建筑物外观有一些民族衣服的花纹来弄成的图腾。在第三层我们抬头看见很多框架网,这
样既节省有美观,给人的感觉很大气。
2、高新材料造就璀璨“铜鼓”
进入展厅内有一只东汉时期的有趣铜鼓,鼓面有“四出”钱纹、太阳纹、变形纹和小鸟纹等精美的纹饰。这是我区现存较精美的铜鼓之一,鼓面直径有80厘米、高约47厘米,鼓面边沿蹲着几只憨态可掬的铜青蛙,青蛙是壮族人所崇拜的动物。弯腰细看,鼓足还装饰有一只立体的小鸟,铜鼓内壁有一只铸造精致的小水牛!古代广西人民高超的铸造工艺令人
赞叹,工匠们的童心也令人莞尔。
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镇馆之宝”——云雷纹大铜鼓。这真是个“大家伙”,鼓面直径有165厘米,重达300公斤,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铜鼓,号称“铜鼓之王”。鼓面遍布精细的云纹和雷纹等几何花纹,显得富丽堂皇。这些花纹还有些来历:由于古代人无法解释雷电现象,对此十分敬畏,便把“雷霆之象”镌刻于鼓面,用于歌舞和祭祀。另外,铜鼓“唯大为贵”,越高大的铜鼓,代表着拥有者的权力越大。
这是一座将壮族古老的铜鼓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高度结合的建筑。整个博物馆沿着一条面对邕江的主轴展开,一个铜鼓造型的五层接待大厅,构成了建筑的中心;两条装饰着铜鼓鼓面的走廊,连接着大厅的两翼;建筑的后部,则是弧形的三层展示大厅。
两翼走廊的“铜鼓”,用银白色的铝板拼接出鼓面纹饰,配上感应灯光,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观感。
中心大厅这一面“铜鼓”的技术难度最高。众所周知,铜鼓的鼓身是腰身细、两头圆的流线型,设计师采用了特制的玻璃来体现这一动人曲线。玻璃按照计算好的数据来订制,每一面玻璃的弧度都独一无二。
由于新型玻璃优良的折射率,这一尊巨大的玻璃“铜鼓”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晴天,“铜鼓”上流淌着蓝天白云、悠悠江波;夜晚,古老的青山塔通体光明,与渔火、灯光、明月一起映在“铜鼓”上,熠熠生辉。
这是一座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功能局限的现代博物馆。馆内除了8000平方米的展厅外,还设有高科技电影厅、多功能厅、文物标本观摩室、专题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社会收藏”等。
3、巨幅壁画引入八桂风光
这是一座大胆而浪漫的艺术宝库。在两层楼的展厅内,从天花板到整幅墙壁,到处可见面积达几十平方米的巨幅壁画,画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小,所用的颜料可以使画面保持几十年不褪色。
最神奇的是,这些极具视觉冲击性的壁画,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与展品融为一体。南丹白裤瑶的壁画前,立着白裤瑶所用的铜锣架,似乎画中的瑶民正要敲击铜锣。在山歌对唱的壁画前,是刘三姐摇着小船的蜡像,仿佛正在与画中的乡亲们对歌。
4、多媒体技术让你身临其境
这是一座充满趣味的现代化博物馆。除了壁画,现代的声、光、电等方式也被用来烘托展览的恢宏气势。
比如演示广西田园风光的观看屏,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屏细致地观察整个梯田模型,农耕生活中的鲜活景象会配合镜头的移动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广西古镇”触摸屏,通过点击地图中的光电位置就可浏览各大古镇风貌。
展厅中有数个幻影成像装置,在木偶戏台上投影出真正的木偶戏,以及壮家人吃年饭的热闹场面等等,看到这些“立体化”的影像,观众更有现场感。
5、能工巧匠再现传统民居
这是一个汇集了广西工艺大师手工技艺的殿堂。在民居展厅里见不到传统的平面图片,取而代之的是真真正正的民居。
不用一颗铁钉,完全依靠木构件接榫而成的侗族鼓楼,如同一个金钟罩一样被吊在空中。观众可以站在下面,仰头看清鼓楼的每一个构造。这是一个可以让建筑系的学生研究一整天的地方。
展厅中除了真实再现与原物差不多大小的木制民居模型,还有古老的夯土民居。红土墙实际上是建设者使用混凝土等材料调配而成,效果十分逼真。梧州骑楼也被搬进了展厅,传统的生榨米粉小摊、流动酸野摊车、烧卤摊等民俗气息浓厚的场景,都在展厅里变成永恒的记录,还有三江的风雨桥和鼓楼还有刺绣。。。。
2007年7月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