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的构成要素1自变量与因变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实验的主要类型 (一)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实验情境 实地实验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实验。可以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观察到实验对象
的自然反映,但难以对实验背景、条件及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难以孤立出自变量的独 立影响。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环境比较封闭,实验背景和变量容易控制, 实验者能够较清晰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推广性比 较差。
影响,并观测实验对象发生的变化即教育效果,以此
推断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用来作用于实验对象并引起实验对象变化的变量。因变
量是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变量。推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 果关系,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程序步骤
一、选择实验课题 源于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 遵循选题的原则要求;自变量能被操作、因变量能观测;不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任
何不利影响。 二、形成实验假设
教育实验也是从假设开始的。好的实验假设是教育实验的灵魂,整个实验过程围绕检 验与发展假设展开。
假设为实验研究规定了方向范围,为收集、分析、解释材料、数据提供了框架。大胆 假设、小心求证。 三、分析实验变量 例如: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实验
相等的两组。 轮组实验,是将实验刺激轮流作用于两组或多组实验对象,然后比较其效果。优点是
有效克服时序效应和难以组成等组的缺点,并通过抵消法控制无关变量;缺点是前后两次 实验之间会互不协调。
(五)双盲实验 指参与实验的双方(实验对象与实验人员)都不知道自己参与实验,实验刺激是由第 三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 例如:教师期待对学生表现的影响(罗森塔尔) 三、教育实验法优势局限
目标、原则与方法;实验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积累实验资料的要求和实验数据的 处理方法。
第二,实验管理:即实验工作计划,包括组织保证、规章制度、设备经费、以及时间进 程安排等。 六、实施实验
是将实验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严格执行实验计划。主要工作:
Fra Baidu bibliotek
第一,前测。了解实验对象某方面现状,为判断实验效果建立基准。 第二,控制实验情境。按实验设计要求,严格操纵自变量,准确观测因变量,有效控制 无关变量。 第三,后测。在实验变量停止作用后立即进行同质性测验,以便与前测结果进行比较 后,了解实验变量的作用即实验效果。 七、处理实验资料 实验操作结束后,要按目的要求对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评价、汇总, 保证资料、数据完整、真实地反映事实。 资料整理须坚持客观性原则,确保资料可靠性,为进一步定性、定量分析,获得正确
明确主要变量;确定变量类型;定义自变量、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操作策略、因变 量的观测手段、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四、确定实验样本
根据实验的精度要求确定样本容量:精确度越高,样本容量越大。但样本过大,会增 加实验困难,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五、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全面规划、周密安排。内容包括: 第一,实验操作包括实验对象选择与分组;自变量操作原则、方法;无关变量控制的
第一,共变关系。即自变量和因变量共同发生变化,也就是自变量变化了,因变量随 之发生变化。
第二,时间顺序。自变量变化在前,因变量变化在后,因变量的变化取决于自变量的 变化。
第三,无关变量控制。只有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 变量引起的。 例如:教师评价态度对学生作业成绩影响的实验
(一)基本特点 教育实验法主要特点:主动变革性、因果性、控制性。具体表现在: 1.对象(人—精神现象) 2.环境(自然、正常教育实践) 3.周期(周期长、控制难) 4.结果(难以直接观察、精确测量) (二)主要优势 1.教育科研中建立因果关系的理想方法;
实验法:因 果;其他方法:果 因。
2.获得自然条件下难遇到的情况或情境; 3.可以重复验证,能提高研究的精确性。 (三)明显局限 1.限制多:教育研究中许多变量无法操作、控制;原因与结果处于不同层次,难以理 解性解释。 2.控制难:教育实验者和实验对象是人,难以完全控制。 3.周期长:实验周期长,条件要求高,影响因素多 4.要求高:设计要求高;实验者须经过专业训练;需要单位支持、他人协助。
真实验是指严格地随机分派实验对象、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内外 效度高的实验。这是一种规范的实验,但在教育研究中很难真正做到。
(四)单组、等组与轮组实验——组织形式 单组实验,是将实验刺激施加于一组对象,然后观测实验对象在实验刺激作用下发生 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其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难以控制时间效应,而且前、 后测的难度很难相等。 等组实验,是将被试分为人数相等、条件相当的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让实验刺激作 用于实验组,并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来确定实验刺激的效果。优点是用等组平衡的 方式控制无关变量,周期较短,可有效控制时序效应;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将被试分成条件
2.前测与后测。是对因变量进行前后两次同质性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 故称前测;第二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故称后测。通过前测与后测对比,来确定实验刺 激对因变量变化产生的影响。
3.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控制组是实验过程中 不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又称对照组。通过对两组观察结果的比较,来分析实验刺激的作 用和影响。
(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实验任务
探索性实验旨在探明造成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原因或操纵某条件将会产生的效果。特点: 因素多、规模小、实验精度要求不高。
验证性实验旨在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或实验方案的实际效果。特点:问题明确、因 素不多、规模较大、实验控制要求较高。
(三)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控制程度与效度 前试验是指没有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内外效度比较差的实验。它无法确定自变 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将实验结果推广应用于其他情形中。 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来源的实验。通常 在教育实际情形中进行,其结论具有推广到教育实际中的可行性。
第一节 教育实验的基本涵义
一、教育实验及构成要素 (一)实验与教育实验法 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观测实验对象在自
变量作用下发生的变化,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实验的基本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对象施加某种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