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
——以中国最美丽的小县城
贫困是永远存在的,迄今为止没有那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贫困的问题,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着贫富分化的两局格局。因此我们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县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历史原因,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有很多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贫困问题的解决是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本文通过乡村调查,深入了解巴马县扶贫开发的历史与现实,利用理论与经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巴马县扶贫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地关系紧张、自然环境恶化、人力资本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增收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巴马县农村大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本文在充分认识巴马县扶贫开发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资源配合、贫困群体参与式扶贫开发,“人”本式扶贫开发、保障式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式扶贫开发和科技投入式扶贫开发等扶贫开发对策措施。鉴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地区应该有所侧重地采用不同对策组合进行扶贫开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行为,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扶贫开发原则,保证扶贫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长期努力,最终使巴马县及其农牧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我们郧县是一个贫困山区县,从我县扶贫开发所走过的路子来看,脱贫致富需要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之路。一是坚持扶贫开发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走开发区域经济扶贫的路子,加快县乡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开发,增加县乡财政和农民收入,增加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
上饶市地处赣东北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地区,境内既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天下盆景——龟峰”这样的自然绝景,也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稻作之乡——万年这样的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进入新世纪以来,上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依托贫困乡村丰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民俗古居、良好的自然生态等条件,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加大对乡村旅游扶持和投
入力度,在贫困地区建立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示范村,发展了特点鲜明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上饶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之路。
一、乡村旅游产业在贫困乡村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减贫、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最好产业之一。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贫困乡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贫困乡村有不少是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如婺源县已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范围内有5
个村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这些村大都是优美生态景观与古建文化景观结合较好的古村落。因此,在开展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广大农民以资源入股,积极参与经营,并获得分红收益,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农民的分红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2006年至2008年,婺源县景区农民分别得到分红167.15万元、252.76万元、359.4万元,同比增长21%、51.2%、42.2%。到2008年,共有2908户、11191名农民参与景区经营收益分红,户均达1240元。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旅游需求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婺源县通过乡村旅游的有效激活,促进了全县特色生态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庆源村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参与旅游服务的也有80余户,参与率达30%,全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扶贫重点村大彰山乡上村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前茶叶种植面积只有200亩,如今已发展到了500余亩,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以生产砚台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及店铺达240多户,带动农民就业180余人,农户年均收入近3万元。
3、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剩余贫困乡村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农民通过自办农家乐、开店摆摊设点、到旅游企业务工、到住宿餐饮、旅游商店就业,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在婺源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农民身份的有2.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江湾镇江湾村贫困户吴灶清因腿致残后,家境
十分贫困,自江湾乡村旅游业发展后,其妻到弋阳学会制作年糕技术,在旅游一条街摆摊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仅年糕销售收入达2万多元,年人平收入达6000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4、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优化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促进贫困乡村社会进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发展农家乐,为城镇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和农村民俗活动的场所,不少农村的卫生条件、农民居家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革。婺源县段莘乡庆源村农民詹素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后,打破了该地“外人夫妻不能在家同住”的千年风俗,开办了“农家乐”酒店,并通过上网的方式招揽游客,年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
二、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
1、明确思路,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主导产业。
婺源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生态、文化是该县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该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世界最大生态文化公园”的目标,把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如扶贫部门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江湾晓起公路就以扶贫资金50万元为启动资金,整合200多万元资金进行了硬化,大大改善江湾、晓起景区的旅游环境,为全面打造乡村旅游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定规划,确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婺源县依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晰旅游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产品总体规划》、《景区开展、发展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为了推行规划的落实,还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6个《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推动婺源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大环境。
一是保护生态,全力扮靓城乡环境。近几年,婺源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国家和地方公益林150万亩,全县活立木储量达100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同时,全力打造“油菜花经济”,该县财政每年投入20万元,对油菜种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仅2009年3月份,到婺源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