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改善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改善对策

XXX1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渭河流域是我国西部非常重要的区域,其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将对陕西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渭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做了概述和分析,并针对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地面特征,以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对其综合治理提出具体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渭河;水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治理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全长8l8 km,流域面积l34766km2[1],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自东沟峡进入陕西,至老潼关注入黄河,陕西境内502km,沿岸有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大中城市和杨凌示范区及一批小城镇。渭河流域总面积13.5万km2,陕西境内6.71万km2,集中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1%的生产总值[2],工农业非常发达,是陕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经济区,对全省乃至西部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急剧变化,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4.8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侵蚀强度面积达 3.36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沙量4.58亿吨,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3]。据监测数据表明,1吨渭河洪水的泥沙含量达到486kg。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渭河,致使渭河入黄、支流入渭不畅,潼关高程不断抬高,黄河下游主槽严重淤积,洪涝灾害愈加突出。2003年8月,渭河干流发生了罕见的连续5次洪峰,给渭河流域尤其是下游两岸群众带来了重大灾难。本文在论述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同时,针对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地面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措施。

1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状况

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和排污量同步剧增、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日渐加剧的多重压力,渭河水环境严重超载,水质日益恶化。渭河已经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不论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据调查,渭河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1 社会功能丧失

1.1.1 饮用水源地功能丧失

水之所以作为生命之源,养育了人类文明,但是渭河已经逐渐失去了这个功能。渭河水量的连年减少,污染程度的逐渐加重,泥沙越来越多,沿岸的居民井越打越深,直到无水可用。在离渭水之源只有10 km的甘肃省渭源县县城,当地的饮用水居然是地下水而不是渭河水。

1.1.2 农业灌溉功能丧失

傍河取水用于灌溉,天经地义,但是渭河已经悄然告别了它的这个功能。能用于灌溉的

只有莲峰河、大南河、牛头河、清姜河、石头河等少数右岸的支流。污染越来越严重,迫使沿岸居民灌溉用的还是地下水,甚至还有的使用污水灌溉。可以想象渭河的污染程度。

1.2 自然功能丧失

1.2.1 养育水生生物功能丧失

污染使河流的鱼虾几乎绝迹,主要水生生物是青蛙,而且数量较少。如石堤河的陕化排污口附近就只有一种菊科植物。在其他有污染的地方,物种也较少,主要为菊科、禾本科、蓼科等科的一些植物。河流中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渭河流域水体由于严重的污染已经失去了养育水生生物的功能。

1.2.2 与潜层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水循环功能丧失

这个功能的丧失,虽然体现得不够充分,但是在某些地方比较突出。如在西安市的灞河沿岸,浅层的地下水水质变坏就是因为附近受污染的河水下渗所致。渭河流域水量的连年减少,也是导致渭河渐失这个功能的主要原因。

1.2.3 水体自净功能丧失

2000年,渭河流域废水排放量达到9.29×108 t,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3倍,同时渭河排污总量也是渭河总流量的3倍。污水用10倍于它的净水才能将其稀释,而渭河接受的是它水量3倍的污水量,30倍的差距使得渭河丧失了它最主要的自然功能——自净。上述调查表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危机的各种症状都是以水为主体。正因为如此,这场危机又可称之为渭河流域的“水生态危机”。

2 渭河流域治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简要分析

渭河流域的治理开发对流域内各省(区)特别是对关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加之流域管理薄弱,出现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中下游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日趋加剧、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2.1 中下游防洪形势严峻

2.1.1 洪灾频繁,损失严重

渭河中下游的洪水灾害频繁,1898年、1911年和1933年洪水,均造成大范围灾害。1981年洪水,林家村、咸阳、华县站洪峰流量分别为2420 m3/s、6210 m3/s 、5380 m3/s,宝鸡市渭河堤防决口17处,渭河下游临潼南屯堤段决口,造成8667 hm2农作物和8.7万人受灾;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洪水灾害增加,“92•8”、“96•7”、“2000•10 ”及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等洪水均造成渭河下游受灾,经济损失严重[5]。

2.1.2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三门峡库区淤积更为严重,排洪能力下降

三门峡库区是渭河、洛河与黄河的汇流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潼关高程提高至328 m 以上,比建库前高5 m。截止1997年渭河咸阳以下泥沙淤积量已达13.2亿rn3,致使下游河道萎缩,主河槽过水断面锐减,渭河下游已成为像黄河一样的地上“悬河”。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出口受阻,渭、洛河洪水渲泄不畅,同时又面临着南部秦岭山区支流的极为频繁的洪水威胁,稍有大水,即可成灾,防洪负担极为沉重,给库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也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了库区地下水位的提高,致使土地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渭河下游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给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2.1.3 防洪工程建设不完善

现状堤防大多是在不同时期应急设防的基础上逐步加高培厚而成的,堤防质量差、隐患多、标准低,险工防护能力低,仍有溃决的可能。控导工程不完善、标准低,部分河段河势尚未得到控制,严重危及堤防安全。南山支流坡陡流急,洪水陡涨陡落,预见期极短,给下游河道防洪造成极大危害,且南山支流堤距狭窄、堤防质量差,洪灾频繁。陕西省三门峡库区335m高程以下目前居住着10多万返迁移民,生活、生产条件较差,防洪设施严重不足,洪水威胁严重,缺乏安全保障。

2.1.4 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完善,工程管理设施不完备

大部分水文站测报设施差,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滞后,报汛通讯手段落后;防汛抢险机械不足,机动抢险能力差;工程管理基础设施陈旧,交通、通讯、观测设备及养护机械不足。

2.2 水资源短缺严重,供需矛盾突出

2.2.1 水资源总量不足,呈资源性缺水形势

渭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为68.5亿m3,从省外进入陕西的渭河、泾河、洛河,多年平均水量为43亿m3。因此,入境水量与当地水量加起来,实际上约110亿m3,人均约600 m3,667m2均约400m3,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9%[6]。按一般标准衡量,是水资源短缺地区。另外,渭河入境水资源近年来也较大减少。渭河在宝鸡峡入境处20世纪60年代平均入境水量是33亿m3,70年代平均21亿m3,80年代平均23亿m3,但到90年代平均只有10多亿m3,其中1995年到2000年,连续六年都不足10亿m3。这是渭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水量锐减,农业灌溉引水保证率很低,使得关中地区的灌区有50%的灌溉面积不能适时适量灌溉。同时,由于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等,使得很多市、县缺水,工业、生活用水形势也十分严峻。

2.2.2 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

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持续增加,1990年~2000年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增加了17.1亿m3,年均增长率3.2%,已严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挤占,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2.3 地下水超采严重

据统计资料[7],地下水资源量是48亿m3,由于渭河的地层和地质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转化密切,有40亿m3是重复计算的。地下水的供水能力是30多亿m3,目前实际供水还不止这些,约有52亿m3,估计22亿m3中相当部分是地表水入渗。可利用的地表水原来是60多亿m3,考虑地下水已经占用一部分,地表水应相应减少。如果按照陕西省水利部门规划采用的地表水利用合理程度30%的标准,地表水仅有10亿m3。考虑入境水量近年来减少的实际情况,地表水更没有潜力了。目前,不少城市及井灌区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多处下降漏斗,而且漏斗范围逐年扩大,造成很多环境地质问题。

2.2.4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统一规划

渭河流域尚未开展过以指导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流域性水资源规划,致使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保护,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上下游之间用水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供需失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