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麦子”死而复生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粒麦子”死而复生的启示意义

——浅析《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题内涵

指导教师:傅星寰作者:卜云飞

【摘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廖沙的形象格外引人注意。笔者认为,在阿廖沙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他与佐西马长老的师徒关系中,始终贯穿着“复活”这一主题。这一主题在作品中是通过主人公的堕落(精神死亡)——忏悔(信仰基督)——人性的回归(新生)的精神历程来实现的。同时,这一鲜明的主题又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和精神探索息息相关。陀氏通过阿廖沙的精神历程向人们传达出这样的哲理意蕴:人类只有在利己主义的自我意识的“死亡”之后,才能获得利他的、普遍的精神重生。本文认为,这样的重生即便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复活”主题“死亡”“重生”启示意义

【引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当中,你可曾想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世事而非的社会,当你面对自己内心的罪恶而痛苦挣扎时,你可曾想过,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得以重生。这种重生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读过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们便会找到答案。

【正文】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首卷辞中作者这样写道:“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就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节)。”①

小说的这段首卷辞摘自《圣经》的一段引文,是耶稣所说的。他是想告诉我们:如果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而死去了,那它仍旧是一粒,而且无论是从外在形态上看还是从生命的延续性与传承性上看,它已经死了,而且毫无意义;但若是落在地里死了,虽然从外在形态上看,它确实已经不存在了,死了,但是假以时日,种子会生根发芽,成熟时便会结出果实,“结出许多子粒来”,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可以说成是一种重生。

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说明了什么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中,作者始终突出强调一个主题——“复活主题”,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贯穿于小说当中。下面我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

一.《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复活”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复活的主题,这一主题极其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当中。我仅以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例,进行说明。

小说中的阿廖沙是一个有神论者,具有博大的精神,同时也具有“仁爱之心”,在回到老卡拉马佐夫身边后,为了“能使他的灵魂挣脱世俗仇恨的黑暗,飞升到爱的光明中去的理

想,”②他来到了修道院,当起了小修士,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在小说第一部(第一卷第五章)中专门讲到一个人,那就是佐西马长老。佐西马长老是阿廖沙在小镇修道院时的老师,也是修道院中的长老,有着至高无上的“神授权力”。原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但是,在民间,人却十分尊敬长老。比如,许多老百姓和许多显贵都纷纷前来参拜我们这座修道院的长老们,拜倒在他们脚下,向他们忏悔自己的疑虑、自己的罪孽、自己的痛苦,请求他们给予忠告和教诲。”③可见,因为佐西马长老有“神授权力”,能预知未来、替人治病,所以在镇中也是个名人,同时也为他在众僧侣中带来了崇拜与嫉妒。佐西马长老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形象,就连达官显贵都要敬仰他三分,然而在《第七卷:阿廖沙》开始时,佐西马长老就辞世了。人们都期望他的尸体能和所有神圣的人的尸体一样永不腐烂,但是佐西马长老的尸体不但腐烂了,而且第一天开始就臭味难耐。这让一些人对自己对于佐西马长老的崇敬产生了怀疑,阿廖沙也因此感到崩溃。结尾处,阿廖沙回到了世俗世界,触摸到世俗那一刻的痉挛地大叫如同是一次新生。

从阿廖沙的身上,我们看到,当一个人经历了由堕落(精神死亡)——忏悔(信仰基督)——人性的回归(新生)的人生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精神复活历程,也就意味着重生,所谓的复活。正是这样一种复活,让阿廖沙得以在精神上得到解脱。陀氏为我们揭示这样一个“复活主题”,意在为我们探寻一种赎罪解脱的途径,希望读者读过他的作品以后,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在人生迷失方向时,重新走向正轨。

二.“复活”主题的现实来源

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参与以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而被捕。在经过长达半年多时间的审讯后,举行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假死刑的闹剧,在陀氏即将被执行死刑时,传来了沙皇的特赦令。最后他被判苦役和流放,从此开始了西伯利亚“死屋10年”的生活。

在陀氏的一封信中,他自己这样形容“行刑”时的过程:“今天是十二月二十二日,我们被押解到谢苗诺夫校场。当场向我们全体宣读了死刑的判决,让我们与十字架吻别,在我们头上折断了佩刀并给我们穿上了死囚服(白衬衫)。以后三人一组被绑架到柱子上准备行刑。三人一批,当然,我是在第二批。须臾之间我将离开人世。我想起了你,你们全家;在最后的一刻只有你留在我心里,此刻我才体会到,我是多么爱你,我的好哥哥!我也急忙拥抱了站在我身边的普列谢耶夫,杜罗夫,与他们诀别。最后响起了中止行刑的信号,把绑在柱子上的人解了下来,并向我们宣布:皇上赦免了我们的死刑。然后宣读了真正的判决。免罪的只有帕利姆一人,他仍回军队担任原职。”④

在这段回忆中,陀氏表达了自己在行刑的那一瞬间的感受,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让作者意识到复活的重要性。在那一瞬间,作者的肉体虽然还留在刑场,但是,随着开枪的号令的响起,作者的灵魂已经死亡了,而在听到沙皇的特赦令以后,作者仿佛重生一般,在人生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方向。

陀氏在即将被处死是亲吻了基督的十字架,希望死后灵魂能够升入天堂,得到永生,然而就是这一吻(吻:这里我认为代表作者的忏悔,虽然作者并没有犯错,但是事已至此,作者只能将这种生的希望寄托于基督耶稣)使他得道的耶稣基督的“宽恕”,得以重生。

三.人如何在精神上得到复活,获得重生

提到重生,这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重生呢?可是,在俄罗斯文学当中,在基督教的宗教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人们仿佛轻而易举的就能接受“重生”这个字眼。然而在中国,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被人们接受。我认为,在文学世界里或者是现实社会当中的“重生”主要是指在精神上的重生,我想这可能是比较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所接受的。但是,想要在精神上得到重生,绝非是一件易事,我认为:一个人精神重生的前提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自我意识的“死亡”。

人之所以要重生,是因为在人的一生当中难免会犯错误,做错事。然而,这种错误可能是不能弥补的,比如说: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杀人罪行,这使他愧疚了一生,为了能使自己得到解脱,他选择了忏悔。当错误的事情一旦发生,人的心理就会随之产生变异,压力就会增大,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为了减轻这种心理压力,人就开始寻找解脱,然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忏悔。

自我反省自己的罪行,彻底地进行自我批判,需要我们完全彻底地摒弃之前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这就是忏悔。只有首先进行自我反思,让自我错误的意识真正的“死亡”,这样才能注入新的精神力量,才能够达到精神上的重生,犹如“凤凰浴火重生”一样。

然而仅仅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自我堤防邪恶精神的复活。

人的精神有时是强大无比的,有时却也脆弱得不堪一击。这就告诫我们,在重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进一步巩固新注入的精神,使这种精神与社会精神彼此相容,达到巩固的重生的目的。

四.“复活”主题对于今天的启示

在陀氏笔下,人物的精神历程、人物的命运归宿大多与其精神的“死亡”和“重生”相关。如果一个人在精神探索中永远甩不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包袱,他就难以超越。他就像一粒落在地里的“麦子”因无法超越一己而“死亡”;反之,如果一个人在精神探索中不断地自省自察、能够以宽容和爱的勇气超越一己的狭隘,那么,他即便是一粒掉在地上的“麦子”,他也最终能够让他的博爱和宽容破土而出,繁衍出更加饱满的生命子粒,温暖并滋养他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中,梅什金公爵可说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或伦理观念的一位——至少在他写出《卡拉马佐夫兄弟》,塑造出阿廖沙和佐西马长老这两位天使一般的人物之前是如此。”⑤通过对梅什金公爵等人物精神深层的剖析,“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把我们引向的,如若不是无政府状态,至少也是一种佛教,一种寂静。他把我们带得远离罗马教廷,同样也远离世俗世界的荣誉。”⑥

是的,“复活主题”在今天看来是一种人生的生活态度,一种人寻找自我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也许对于正处在人生的岔路口或者是人生低谷的人来说,复活不仅仅意味着重生,而且还意味着未来与希望……

①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上)》,译林出版社,第1页

②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上)》,译林出版社,第18页

③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上)》,译林出版社,第33页

④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书信选》,人民文学出版社,44页-45页

⑤ 【法】安德烈•纪德著,余中先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第116页

⑥ 【法】安德烈•纪德著,余中先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第1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