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运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运用

发表时间:2016-08-13T11:36:11.6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1期作者:蔡红艳[导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而设置的活动型综合德育课程。

黑龙江省鸡西市跃进小学15810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而设置的活动型综合德育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生活场景和情境体验活动。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什么是品德与社会的活动化教学模式呢?活动化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流程。它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重视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那么如何让“活动化”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呢?结合教学的实际,我想就品德与社会常态教学下如何运用活动化的教学模式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善于活化教学素材

“活动化”的品德课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各类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接受、消化。因此我们就要超越教材,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得情感的体验。有的老师认为虽然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活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就是要跳出教材,拓展和深化,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可是在自认为超越教材的基础上,怎么还达不到学生和听课者的满意度呢?我们就要以教材为核心资源,依据课程标准,不能偏离教材,远离教学目标,虽然有的课教学活动设计得很多样,但却失去了这节课的教育意义。记得我听过课堂大赛中《中秋与重阳》这节课,执教者就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把握住教材的主次,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给学生放嫦娥奔月的动画片,各地中秋节的过法上,而这些内容三两分钟就可以讲明白;同学们见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可以边画边向学生讲解科学知识,这个教学活动给忽略掉了。这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了解了中秋节的由来,听了个神话故事,但我们主要是要孩子们了解什么?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知道中秋节的意义,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体会家人团聚、赏月的幸福时刻的意义所在。教材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根据本校实际、学生实际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延伸、重组,使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发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在品德课堂中,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各种图片、多媒体资料……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我执教的《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节课时,就是充分利用“家长”这一课程资源作为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直接给家长打电话交流孩子们对他们的不理解和矛盾所在,鼓励学生不要不敢问,不要怕面对家长,也能切身了解到父母的想法,加深对父母的了解与理解,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创设活动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我们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如在教学《秋天来了》这一课时,为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秋天的美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有意识地创设了当我扮演的秋姐姐带着礼物(秋叶、秋果、玉米等)来到同学们中间,播放《秋天多么美》的歌声,课件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的图片,并请学生快乐竞猜“寻找秋天的美”获得礼物的教学情境。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宛如置身在金黄色的秋天里,他们尽情放松,兴趣浓厚,课堂面向生活,教学真正触及到儿童对秋收、秋之美的感受。

四、活动化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1.活动化教学的“自我风格”。教学特色就是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但不一定能够形成教学的风格。是一个教师专业基本素养与教学艺术长期的积淀。

2.活动化教学的“生成”。课堂往往因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让我们产生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意外的“获得”。

3.活动化教学的“缺失”。再成功的课堂也有它或多或少的不足与不当。我们关注它,其目的就在于警示我们在教学中吸取教训。

4.活动化教学的“效果”。即“三维目标”达成的情况,不要偏离教学目标。

5.活动化教学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以学生为主体。

6.活动化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让教育对象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所学的知识,明白道理,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尤为重要。

7.活动化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主动的发展。

8.活动化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学生活动,即以实现教学内容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将内容的呈现与展开活动融为一体,也就是真正实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