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历史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的框架结构

一、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

↓→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

八、四条发展线索

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

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

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

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

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发展史)。必修Ⅱ专题二、四

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九、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救亡与近代化:

...................上面从3—8,换个角度即可用这两大主题概括。说明:对近代化(现代化)的较为完整的解读放在后面展开。

A、内容:第一、核心内容:“救亡”指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近代化”指努力使中国社会实现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具体内容:均体现

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各领域。第三、侧重:前者主对外抗争,后者主对内改造。从长远

的历史进程看,后者显然更为根本。

B、前提:列强侵略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中国社会发展在整体上的全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而这正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长期处于被动

地位的根因,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刺激-反应型”。

C、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第一、互为因果——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而近代化的实现是民族独立的根本保障。第二、“实际轻重”:由于近代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使救亡主题变得更为紧迫,牵涉了中国社会最多的注意力,加上传统儒学价值观如积极入世、“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的影响,“救亡”主题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国人

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化努力和成果,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时常被尖锐的

中外矛盾所打断,如新文化运动试图通过启蒙(抓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要害与根本)提

高国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中国社会真正走向近代,却因巴黎和会所反映的列

强侵略、中外矛盾所打断;再如1927-1936年,中国在经济近代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同

时在对外关系领域也通过和平方式逐渐废除一些了不平等规定,却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

争而中断。学术界有个说法“救亡压倒近代化”。

D、实践效果(历史结果):一百多年,实现了救亡,而近代化的成果并不显著。

E、特别提示:中国社会是被动进入“近代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因此要时时

在联系比较中关注外部世界(尤其是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影响。13卷38题(2)、(3)问16分,39题(3)问6分即考查此意。

最终实现国家命运根本改变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

拓展学习难点:关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提出了一个“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著名论断。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

使命是指“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自然经济、专制制度、守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近代的生活方式)。

以近代中国为例

破坏:除本课上面所述外,还有必修Ⅱ和必修Ⅲ的相关内容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必修Ⅱ专题二

2、专制制度逐步动摇:必修Ⅲ专题三

3、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破坏:必修Ⅱ专题四

“建设”:

1、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修Ⅱ专题二

2、近代生活方式产生和发展:必修Ⅱ专题四

3、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潮流必修Ⅲ和必修Ⅰ专题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