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件1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在核磁共振成像。
(三)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贡献
吴宪 蛋白质变性理论(1893-1959)
阎隆飞 高等植物肌动蛋白(1921-2001) 1965 1983 人工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tRNAAla)
2000年 德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埃里克·坎 尔(奥地利):“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蒂莫西·亨特(英)和保罗·纳斯(英): 细胞周期调控。
2002年 )
悉尼·布雷内(英)、罗伯特·霍维茨(美)、约翰·苏尔斯顿(英 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蛋白质 酶 核酸化学 糖代谢 生物氧化 脂类代谢 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核苷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核酸的生物合成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三、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起源于18世纪晚期,19世纪逐步发展,到20世 纪初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 后随着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分子生物 学的兴起,生物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简明生物化学
徐成东
楚雄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2011.8.31
第一章 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涵义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三、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五、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应用 六、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七、主要参考书目
一、生物化学的涵义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手段来 研究生物体,进而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一)生物化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起源于18世纪晚期: 法国科学家Lavoisier (1743-1794)研究了动物的体温和呼吸 直到19世纪初期,生物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德国Fischer(1852-1919) 被誉为“生物化学”之父。
德国Neuberg (1877-1951) 于1903年提出“生物化学”这个名 词 目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起为阐明生命现象
的本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胰岛素氨基酸序列的测定,蛋白质α -螺旋结构模型
以及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
胰岛素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 –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
双 螺 旋 结 构 模 型
(二)诺贝尔奖
1929年 1946年
诺贝尔化学奖
1958年 1981年 1984年 1989年 1993年
Prion amino acid sequence(Swiss-Prot: P10279) 264AA
MVKSHIGSWILVLFVAMWSDVGLCKKR PKPGGGWNTGGSRYPGQGSPGGNRYP PQGGGGWGQ PHGGGWGQ PHGGGWGQ PHGGGWGQ PHGGGWGQ PHGGGGWGQ GGTHGQWNKPSKPKTNMKHVAGAAAAG AVVGGLGGYMLGSAMSRPLIHFGSDYEDR YYRENMHRYPNQVYYRPVDQYSNQNNFV HDCVNITVKEHTV源自文库TTTKGENFTETDIKM MERVVEQMCITQYQRESQAYYQRGASVIL FSSPPVILLISFLIFLIVG
2000 拟南芥基因组序列(第一个高等植物)
2002 水稻基因组序列框架图(中国独立完成)
2003 中国家蚕基因组序列框架图
五、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应用
化学、生物学、生理学、 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 在工业、农业、食品、 医药卫生等领域应用广泛
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和伊尔温-罗斯(美)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53年 F.A.李普曼(英)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由基因控制 J.莱德伯格(美)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2年 J.D.沃森(美)、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R.R.波特(英)抗体化学结构和机能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G.J.F.克勒(德国)、C.米尔斯坦(英国)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六、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理解与记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把握学科交叉;追踪发展前沿
七、主要参考书
1. 聂剑初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2. 吕淑霞等 基础生物化学
3. 沈黎明等 基础生物化学
4. 郑集等 普通生物化学
5. 沈同、王境岩等
生物化学
6. L. Stryer, BIOCHEMISTRY
(四)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转荧光素酶基因的马铃薯
转人生长素基因的小鼠(右)
肌动蛋白的三维结构
绿色荧光蛋白三维结构
肌动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
蛋白质折叠--第二遗传密码
蛋白质异常的三维空间结构可以引发疾病, 疯牛病、老年性痴呆症、囊性纤维病变、 家族性高胆固醇症、家族性淀粉样蛋白症、 某些肿瘤、白内障等等都是“折叠病”。造成 疯牛病的Prion病毒蛋白可以感染正常蛋白而 在蛋白质之间传染。研究蛋白质的折叠问题 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在医学和在 生物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
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做出了杰出贡献
正常与异常普里昂蛋白
四 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4年开始讨论
1990 启动 2000 序列框架图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的成就
1995 完成原核生物Hemophilus luenzae的基因组测序
1996 完成啤酒酵母的基因组测序
1997 完成大肠杆菌的基因组测序
2000 人类基因组序列框架(中国完成1%)
1997年 2002年 2003年 面 2004年
A. 哈登(英),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 阐明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J. B. 萨姆纳(美)、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 利(美)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F. 桑格(英) 胰岛素结构研究 福井谦一(日)、R. 霍夫曼(英) 确定核酸碱基排列顺序 R.B. 梅里菲尔德(美) 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 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K.B. 穆利斯(美)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P.B.博耶(美)、J.E.沃克尔(英)、J.C.斯科(丹麦)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约翰·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 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 生物大分 子的质谱分析法 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在细胞膜通道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