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3.4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3.4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节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一、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二、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一、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一)茎与叶的维管组织的联系

一般叶的叶柄具表皮、皮层和维管束,都是和茎的结构相连续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茎和叶的维管系统的联系。在茎的形态一节中,曾讲到冬枝上的叶痕内的叶迹,它是茎中维管束从内向外弯曲之点起,通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止的这一段。各种植物的叶迹,由茎伸入叶柄基部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由茎中的维管束伸出,在节部直接进入叶柄基部;有的从茎中维管束伸出后,和其他叶迹汇合,再沿着皮层上升穿越一节或多节,才进入叶柄基部。叶迹进入叶柄基部后,和叶维管束相连,通过叶柄伸入叶片,在叶片内广泛分枝,构成叶脉。叶迹从茎的维管柱上分出向外弯曲后,维管柱上,即叶迹上方出现一个空隙,并由薄壁组织填充,这个区域称为叶隙(leaf gap,图3-112,A-D,I)。

叶腋里有腋芽,以后发育成分枝。茎和分枝的联系跟茎和叶的联系一样,茎维管柱上的分枝,通过皮层进入枝的部分,称为枝迹(branch

trace)。枝隙(branch gap)也同样地是枝迹伸出后,在它的上方留下

的空隙,而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图3-112,E—H)。在双子叶植物

和裸子植物中,枝迹一般是两个,有些植物也有一个或多个的。

这里可以看出,茎维管系统的组成和叶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叶迹和枝迹的产生,茎中的维管组织在节部附近离合变化极为复杂,尤其在节间短、叶密集,甚至多叶轮生和具叶鞘的茎上,叶迹的数目更多,情况也更复杂。

因此,要很好地了解茎中维管系统,必须进一步研究茎和叶中的维管系统相互连续的全部情况。

(二)茎与根的维管组织的联系

茎和根是互相连续的结构,共同组成植物体的体轴。在植物幼苗时期的茎和根相接的部分,出现双方各自特征性结构(即根的初生维管组织为间隔排列,木质部为外始式;茎的初生维管组织为内外排列,木质部为内

始式)的过渡,称为根和茎的过渡区(简称过渡区,也称转变区,transition region或 transition zone)。

过渡区通常很短,从小于1mm到2至3mm,很少达到几厘米。过渡一般发生在胚根以上的下胚轴的最基部、中部或上部,终止于子叶节上。

在过渡区,表皮、皮层等是直接连续的,但维管组织要有一个改组和连接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茎和根中维管组织的类型和排列,有显著的不同,根中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是相互独立、交互排列的,初生木质部是外始式;茎内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则位于同一半径上,成了内外排列,组成维管束,而初生木质部又往往是内始式。这样由根到茎的维管组织,必然要有一个转变,才能相互连接。这个转变就发生在过渡区内。

从根到茎的变化,一般先是维管柱增粗,伴随着维管组织因分化的结果,木质部的位置和方向,出现一系列变化。各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变化方式,现在就南瓜属(Curcurbita)和菜豆属(Phaseolus)植物中二原型根的类型说明从根到茎维管组织的变化(图3-113)。

一个二原型的根,它的维管柱的每一个初生木质束,发生转变时,看来好像先是纵向分裂成叉状分枝;接着,分枝向上,朝左右两侧扭转,以后又好象各旋转近180°和韧皮部相接。事实上,这是由于从根到茎的不同水平的部位上,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所形成的组织种类和细胞组成不同,因而使木质部的组成分子也就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和方向上,而韧皮部部分在木质部变化的同时,也逐渐分裂移位。因此,这一类型茎中的初生维管束数,和根中的初生韧皮部的束数不同,经过分化的过程,二者连接起来,就完成了过渡。过渡区的结构,只有在初生结构中才能看得清楚。

二、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一)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互关系

上面已经讲过植物体内的维管组织将根、茎、叶串连在一起,看出它们在结构上的紧密联系。从根、茎、叶的生理功能上也可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是由于各器官之间存在着营养物质的供应、生长激素的调节,以及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影响,所以引起促进与抑制的关系。种子播种后,萌发时,一般情况下,总是根先长出,在根生长达一定程度时,下胚轴和胚芽出土,形成地上枝系,说明地下部分根系的发展为地上部分枝系的生长奠定了基础。以后在植物整个生长期间,同样地,根系的健全发展才能保证水分、无机盐、氨基酸、生长激素等对地上枝系的充分供应,为地上枝系良好的生长发育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所谓“根深叶茂,本(即

根)固枝荣”正是如此。如果根系不健全,地上部分也一定不能繁荣,“拔苗助长”的可笑,就是由于不按照这一规律,拔苗必然破坏根系,要希望枝系的速长,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种子萌发的后期,种子内的养料消耗迨尽时,根系又从地上部分,特别是从叶的部分,取得养料,才能继续发展。所以反过来,叶茂才能根深,枝荣才能本固。根系的健全发展有赖于叶的制造有机养料、维生素、生长激素等,通过茎的输送进入根系。叶的蒸腾作用也是根能吸水的动力之一。在枝条的扦插中,即使仅留一张叶片,也会较快地生出不定根来,这都说明,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农、林和园艺的生产实践中正是利用这种辩证关系来调整和控制植物的生长。

(二)顶芽与腋芽的相互关系

一株植物枝上的芽,并不是全部都开放的,一般情况下,只有顶芽和离顶芽较近的少数腋芽才能开放,而大多数的腋芽是处于休眠状态而不开放的。

顶芽和腋芽的发育是相互制约的。顶芽发育得好,主干就长得快,而腋芽却受到抑制,不能发育成新枝或发育得较慢。如果摘除顶芽(通称打顶)或顶芽受伤,顶芽以下的腋芽才能开始活动,较快地发育成新枝。这种顶芽生长占优势,抑制腋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apical dominance)。了解顶芽和腋芽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就可以对不同作物,根据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处理,有的要保留顶端优势,有的要抑制顶端优势。例如栽培黄麻,不需要它分枝,就可以利用顶端优势,适当密植,抑制腋芽发育,从而提高纤维的产量和质量。果树和棉花正相反,需要合理修剪,适时打顶,抑制顶端优势,以促进分枝多而健壮,通风透光,多开花结果,提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实验证明,顶端优势的存在,可能是由于腋芽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大于顶芽,大量的生长激素在顶芽中形成后,抑制了腋芽的生长。所以,顶端优势的存在,实质上是生长激素对腋芽生长活动的抑制作用。顶端优势的强弱,还随着作物的种类、生育时期及供肥等情况而变化。水稻、小麦等作物,在分蘖时期顶端优势比较弱,地下的分蘖节上,可以进行多次的分蘖,但是芦苇、毛竹的顶端优势却很强,地上茎一般不分枝,或分枝很弱。因此,了解各种植物的芽的活动规律,在农、林和园艺的生产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

2018-2019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第二节营养器官生长测试

2018-2019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第二节营养器官测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棉农常将棉花“摘心”来提高棉花的产量,你认为棉花的“心”应该是指棉花的()A.心脏B.顶芽C.侧芽D.生长点 2.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名“公孙树”。一棵未修剪的银杏树有5个侧枝,这棵树共有多少个顶芽() A.5个B.6个C.4个D.7个 3.枝芽中芽轴的作用是() A.不断产生新的叶原基B.不断产生新的芽原基 C.不断伸长发育成茎D.不断伸长发育成幼叶 4.古诗中有许多与花有关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桃花,是由桃树枝条上的()发育成的 A.顶芽B.侧芽C.花芽D.叶芽 5.对如图所示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第7题)A.从芽的着生位置划分,a为顶芽,b、c为侧芽B.枝条d的不断伸长,依赖于2细胞的不断分裂C.着生在叶腋处的结构有b、c D.芽c的长势弱于芽a的长势,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 6.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的原因是() A.形成层不断产生新细胞B.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细胞 C.芽轴伸展D.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 7.如图所示为我们经常见到的植物株形,图甲为树木自然生长的形状,但植物经人工处理后会长成如图乙所示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 A.浇大量的水B.施大量的化肥C.摘去了顶芽D.摘去了侧芽 8.植物幼根的生长依靠() A.分生区、成熟区B.根冠、伸长区C.成熟区、伸长区D.分生区、伸长区 9.下列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的是() A.松树B.高粮C.桃树D.柳树 10.在农业、林业和园林艺术等生产实践中,对各种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进行整枝、打杈、造型,目的是() ①促进或抑制植物的顶端优势②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③提高果树、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④提高园林花卉的观赏价值。 A.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1.按着生位置不同,可将芽分为() A.顶芽和侧芽B.花芽和混合芽C.叶芽和花芽D.顶芽和叶芽 12.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生长时,浇水越多越好B.植物生长时,施肥越多越好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

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教学目标】 1.解释营养器官的概念,并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3.解释环境中水、肥等因素影响根系分布的规律。 4.提高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5.树立参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根尖的变化动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2.胚芽进一步发育为叶和茎,胚根发育为根,那它们是如何发生和生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板书:营养器官的生长) 二、新课讲授 1.植物的营养器官 绿色植物的根、茎、叶是植物体吸收、运输和制造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称它们为营养器官。(板书:营养器官:根、茎、叶) 讲解:根从地里面吸收水分、养料等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位,而叶片里面含有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是有茎运输到各个部位,供植物体利用。它们都与营养物质有关--吸收、运输、制造,所以称它们为营养器官。 2.根的发生和生长 那这些器官是怎样由小长大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根尖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实现了根的生长。(板书:根的发生和生长) 我们看到:根的发生和生长始于种子的萌发。萌发种子的胚,总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迅速地向下伸长,并逐渐形成根系。(板书:根系)(画书)

我们来看大豆的根系。(ppt出示大豆的直根系)大豆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后,一直向下伸长,长成为一条明显发达的主根。以后,在主根周围陆续生出许多侧根,每条侧根还会发出细小的侧根。这样,由主根及其反复分枝的侧根形成了直根系。(板书:直根系)(画书) 直根系的植物有大豆、白菜、萝卜等。 (2)须根系 有些植物的根并不是直根系,例如小麦。小麦种子的胚根穿出种皮后,一直向下,不久主根的生长停滞下来,而在胚轴的基部又陆续地生出许多不定根。这样的根系像一把胡须,称之为须根系。(板书:须根系)(画书) 须根系的植物有草、甘蔗、禾苗、小麦、玉米等。 (3)根系分布规律 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形态不同,在土壤中分布的方式也不相同。除此之外,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水、肥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我们课堂上没有条件,不能出去考察,所以在这里我告诉你们根系的分布规律有向地性、向水性和向肥性。(板书: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举例进一步讲解、细化,然后出相关练习题)同学们叶可以在回家的时候多观察观察路边、田边的植物根系。 (4)根尖的结构 阅读本课“活动--观察根尖的结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板书:根尖的结构)我们看到根尖纵切面结构图,根尖是指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部分的这一段。根尖从下到上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组成。根冠的作用是保护分生区。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部分新细胞体积增大并向下伸长,成为伸长区的细胞。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画书)显著延长的伸长区细胞开始分化,其中的某些细胞形成输导组织,表皮细胞向外侧延伸成纤细的根毛,从而发育为成熟区。成熟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部位。(画书) 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随着胚根的生长,胚芽叶从土壤中伸出来,很快地展开它的第一片和第二片真叶,胚芽顶端叶随即伸长而成为主茎。此后,在主茎生长的同时,又会陆续生出新叶和侧枝。(板书: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6章 第2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1 北师大版

《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 (1)了解哪些属于营养器官;描述根的生长和发生过程; (2)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2、能力: (1)培养学生使用及制作概念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根的分布规律,观察根尖显微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树立实事求是与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2)树立结构和功能相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根系分布规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教学难点 1、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2、概念图的使用和制作。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概念图为核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概念图为导游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根的分布规律,观察根尖显微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 利用概念图教学,使知识内化,形成网络结构;学生探究活动,掌握知识.观察实 物或图片,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包括主要的教学环节及其如何运用概念图的教学策略)、完整的概念图设计。 Ⅰ、导入课题: 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那么植物营养物质有哪些?如何获得?(学生思考,进而导出营养器官及功能。) Ⅱ、新课 展示根的概念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每一站。 1 / 1

根的发生和生长 1、回忆种子萌发过程什么部位先突破种皮,形成什么结构?它有什么作用? 2、观察小麦和大豆的根,它们有何不同?正常根的种类有哪些? 讨论:根据主根和侧根的分布,除吸收 水分和无机盐外,还有什么作用?现在泥石流现象大家常常听说,它与植物减少有何关系?你该怎么做? (进行环保教育) Ⅲ、探究 演示学生课外实验: 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种植物若干分成四组,分别用大小相同破烧杯种植.第一组正常种植,浇水、施肥均匀;第二组植物水平倒放,其它与第一组均相同;第三组植物一侧保持水的供应,另一侧保持相对干燥,其它与第一组均相同;第四组一侧施肥,其它其它与第一组均相同。一段时间后,供上课使用。 学生观察四组装置的植物根,比较有何不同,并讨论分析原因。理论联系实际,在农业生产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观察根尖各部分结构,理解根生长发育过程、根发育变化。 1、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取材、压片)、显微镜使用。(可用永久装片代替) 2、结合观察结果完成表格 讨论:1、培养根尖需要哪些条件? 2、观察根尖生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位置 结构特点 功能 大 豆 的 直 根 系 小麦的须根系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精)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根、茎转位过程。 2.掌握根吸收水分途径,有机物质吸收、运输途径。 3.掌握变态的概念。各种变态的类型及代表植物。 4.掌握同源器官、同功器官概念。 【教学重点】 1.根吸收水分途径,有机物质吸收、运输途径。 2.根、茎转位过程。 3.变态类型。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宪省、贺学礼主编.《植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曹仪植主编.《植物分子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根、茎、叶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根与茎维管组织发生转变的部位称为过渡区。过渡区通常在下胚轴中发生,一般较短。过渡区的结构只有在初生结构中才能看得清楚。 叶迹:从茎的维管柱斜出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的这段维管束。 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后向外弯曲,在茎中维管束上的叶迹上方形成的由薄壁组织填充的空档。 同理:枝迹、枝隙。 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 生长相关性:植物体各器官在生长过程中,在生理功能上和形态结构上存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根条比率:植物根系和枝叶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一定比例关系。收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共同控制。 顶端优势:顶芽生长占优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实质是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密切相关。 第三节营养器官的变态 营养器官的变态:植物营养器官由于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所发生的可以稳定遗传的变异。 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变态的发生往往受到环境、激素、营养条件的影响。 一、根的变态 (一)贮藏根 生长在地下,肥大,富含薄壁组织,适于储藏大量营养物质,常具有三生结构。 1.肉质直根 ?主要由主根发育而来,上部由下胚轴发育而成,无侧根;下部由主根发育而成,具有数列侧根。 ?三生结构:有些部位的木薄壁细胞可以恢复分裂能力转变成副形成层,由副形成层活动产生的三生木质部和三生韧皮部共同构成三生结构。

教案:营养器官的生长

第6章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植物体营养器官的概念,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成。 (3)识别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并说明根尖四个区的基本功能。 (4)识别叶芽的结构,理解叶芽各部分与枝条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5)区别茎与根在生长的方向性上的不同;指出叶的一般生长规律。 2.能力: (1)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提升观察能力。 (2)通过活动与讨论,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进行定性实验和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植物根系分布,认同植物对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的作用。 (2)关注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 (3)观察根的生长与茎、叶的生长,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根尖与芽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 (2)根尖与芽的生长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根尖与芽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之间的关系。 (2)根尖与芽的动态变化过程。 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概念图为核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概念图为导游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根的分布 规律,观察根尖显微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利用概念图教学,使知识内化,形成网络结构;学生探究活动,掌握知识 观察实物或图片,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包括主要的教学环节及其如何运用概念图的教学策略)、完整的概念图设计Ⅰ.导入课题: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萌发长成一株幼苗,那你们知道那株小幼苗萌发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样的生长变化成为了一株参天大树的吗?(学生思考,进而导出营养器官及功能。) Ⅱ.新课 展示根的概念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每一站。 一、根的发生和生长 (1)回忆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过程什么部位先突破种皮,形成什么结构?它有什么作用? (2)观察小麦和大豆的根,它们有何不同?正常根的种类有哪些? 讨论:根据主根和侧根的分布,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外,还有什么作用?现在泥石流现象大家常常听说,它与植物减少有何关系?你该怎么做? (进行环保教育) (3)根系分布的规律: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4)根尖的结构: 二、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1)芽的种类: (2)观察叶芽的结构 (3)叶芽的生长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课堂精练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课堂·精要 1.根尖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实现了根的生长 (1)根的发生与生长 a.萌发种子的胚,总是________最先突破种皮,迅速地向下伸长,并逐渐形成________。 b.植物的根系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其中小麦的根系属于________,大豆的根系属于_______。 (2)植物根尖的结构与功能 根尖结构位置细胞特点功能 根冠根尖的顶端细胞较大,排列不规则,紧密保护根尖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 细胞很小,排列紧密,细胞壁 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 不断分裂出新的细胞 伸长区分生区的上部 细胞迅速伸长,中央具有明显 的液泡根伸长最快的部位,能够吸收水和无机盐 成熟区在伸长区的上部 细胞停止伸长,开始分化;表 皮细胞的一部分形成_______ 吸收_______的主要部位2.叶芽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实现了茎和叶的生长 (1)芽的分类 芽按着生的位置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按性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叶芽的结构 叶芽包括生长点、幼叶、芽轴、芽原基、叶原基等部分。 (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b .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新的芽轴、叶原基和芽原基的结构是________,属于________组织。茎的生长与顶芽生长点细胞分裂和伸长有关。 提示:1.(1)胚根 根系 直根系 须根系 须根系 直根系 (2)根毛 水和无机盐 2.(1)顶芽 侧芽 叶芽 花芽 混合芽 (3)叶 茎 侧芽 幼叶 生长点 分生 课堂·精解 例 下列有关主根和侧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根向下生长,它与茎相连;侧根是从主根上生出的根 B .由种子中的胚根发育成的根叫侧根,与茎相连的根叫主根 C .任何植物都是主根发达,侧根不发达 D .垂直向下生长的根是主根,横向生长的根是侧根 【解析】根的类型根据它们的发育情况来划分:由种子的胚根发育成的根是主根,侧根是从主根上生出的根。 【答案】A 课堂·精练 基础验收 1.下列有关根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尖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B .分生区的细胞中也有染色体 C .一根根毛就是一个细胞 D .伸长区的细胞中无叶绿体 2.按照芽的着生位置来区分,芽可以分为( ) A .叶芽和花芽 B .顶芽和侧芽 C .叶芽和顶芽 D .侧芽和花芽 3.在叶芽的结构中,能使芽轴不断伸长的结构是( ) A .叶原基 B .芽原基 a .芽发育成枝条 芽轴 → ( ) 芽原基 → ( ) 发育成 幼叶 → ( ) 叶原基 → ( )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word学案二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 长》word学案二 年级:七科目:生物主备老师:严小勇课型:新授审批:学习目的 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状特点。 3、明白得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重点 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明白得根尖和芽的变化动态。 学习方法 讨论法, 探究活动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根的发生和生长: 1、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系 2、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等因素的阻碍 自主学习 活动1、观看根尖的结构 讨论: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差不多条件?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方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状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2:解剖观看芽的结构 讨论:1.依照你对芽的观看,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看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状结构完全相同? 活动3: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 胚芽发育而成:。 叶芽的结构:。 茎的生长、长长、长粗:。 叶的生长:。 小结:

课堂自测: 1.下列属于营养器官的是( ) A.根和花 B.茎和叶 C.果实和种子 D.根、茎和叶 2.标志着植物体进入营养器官生长时期的是( ) A.种子的萌发 B.幼苗的生长 C.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D.开花和结果3.根的要紧功能是( ) A.固定植物体并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B.进行呼吸和繁育 C.贮藏营养物质和支持植物体 D.制造营养物质和分泌黏液物质 4.种子的胚根发育成( ) A.主根 B.侧根 C.不定根 D.根系 5.须根系的特点是( ) A.主根和侧根有明显区别 B.无主根,由侧根组成 C.由无明显区别的主根和侧根组成 D.主根不发达,要紧由不定根组成 6.根系的分布特点是( ) A.植物的根系一样向下分布,又细又长 B.根系要紧在土壤浅层分布 C.根系的分布范畴一样等于地上部分树幅的范畴 D.根系的分布范畴一样都大于地上部分树幅的范畴 7.根系具有( ) A.浅层生长的特性 B.向水和向肥生长的特性C.不受任何阻碍 D.无法判定8.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 ) A.根冠 B.伸长区 C.分生区 D.成熟区 9.根尖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最要紧部位是( ) A.伸长区 B.根冠 C.成熟区 D.分生区 10.根尖中具有导管的区域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11.植物的枝条及其绿叶差不多上由下列哪项发育成的( ) A.幼根 B.芽 C.胚乳 D.子叶 12.今后发育成枝叶的芽是( ) A.花芽 B.叶芽 C.混合芽 D.幼根 13.既能发育成枝、叶,又能发育成花的芽叫做( ) A.顶芽 B.花芽 C.叶芽 D.混合芽 14.叶芽的生长点的作用是( ) A.长出侧芽 B.长出幼叶 C.使芽轴不断伸长 D.发育成茎 15.茎是由( )发育来的。 A.叶原基 B.芽原基 C.芽轴 D.幼叶 学习反思:

植物学第七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论述题

第七章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 响 1基本概念 (1)过渡区:根与茎维管组织发生转变的区域称为过渡区。 (2)叶迹:进入叶的维管束,从茎中分枝起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止,这一段维管束称为叶迹。 (3)叶隙:在叶迹上方,留下空隙,由薄壁组织填充,这个区域称为叶隙。 (4)枝迹:茎维管束的分枝,通过皮层进入枝的这段维管束,称为枝迹。 (5)枝隙:枝迹伸出后,在它的上方留下空隙,由薄壁组织填充的区域。 (6)主动吸水:是由于根系的代谢活动引起的植物吸水现象。 (7)根压:靠根系的生理活动吸水并使液流由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 (8)吐水:完整的植物在土壊水分充足、土温较高、空气湿度大的早晨,从叶尖或叶边缘排水孔吐出水珠的现象? (9)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称为伤流。 (10)被动吸水:由于枝叶的蒸腾作用引起的根系吸水称为被动吸水。 (11)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的表面向外界散失的过程。 (12)源:制造、输出有机物的部位或器官。 (13)库:消耗或贮藏有机物的器官。 (14)根冠比:某时期内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干重或鲜重的比值。 (15)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长出主茎,侧芽长出分枝,通常主茎顶芽生长很快,而侧枝和侧芽生长很慢,这种主茎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16)同功器官: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形态学上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功器宫。例如茎剌、叶剌和皮刺。 (17)同源器官:外形与功能郁有差别,而形态学上来源却相同的营养器官,称为同源器官。例如茎刺、茎卷须和根状茎。 2根、茎、叶中的维管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解: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虽髙度分工,但又密切联系,不仅根、茎、叶的皮组织系统、基本组织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它们的维管组织系统也是互相联系的。根和茎的维管束,通过根、茎过渡区的转变,由根中的辐射维管束转变为茎中的并生外韧维管束,使根和茎中的维管束联系起来。茎和枝条以及叶中的维管束通过茎中形成的维管束分枝,形成枝迹和叶迹,从而使茎和枝条、叶片相连。 3植物对水分是如何吸收、运输和利用的?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6.2 营养器官的生长教学教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6.2 营养器官的生长教学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课题第六章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课型新授课课时26 教育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1.学习培养幼根和观察根尖结构的基本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和识别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 3.说出根生长发育的过程,解释根的结构是如何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 能相适应的. 4、解释植物体营养器官的概念,并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5、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6、解释环境中水、肥等因素影响根系分布的规律。 能力方面提高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思想教育树立.渗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植物的营养器官. 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根尖的变化动态 关键显微镜的观察 教法探究活动法教具显微镜,根尖等. 教学过程师生 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组织教学 课前综艺: 导入实验; 活动:观察根尖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学习培养幼根和观察根尖结构的基本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 3.说出根生长发育的过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师指导 学生操作 观察,;思考问题 这一活动难度不大,学生能 观察到根毛的数量及分布 情况.

活动.观察根尖结构: 讨论: 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 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 活动:解剖观察芽的结构 讨论: 1.根据你对芽的观察,尝试说明芽是枝条的雏形. 2.你所解剖和观察的芽是否与叶芽的形态结构完全相同? 根的发生和生长: 直根系 胚根向地下根系 生长须根系 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水、肥等因素的影响 观察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为:学生观察 教师指导工作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展示挂图 区别比较 学生自学 展示挂图 结合实验活动学 习 虽然学生已多次使用显微镜观 察,但要想在显微镜下找出根尖 各部分结构及其特点还是稍有 难度的.

植物学 第八章 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互相影响

第八章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互相影响 以上各节分别阐述了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一般规律。然后,必须明确一株植物的各营养器官在结构及功能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充分体现着植物的整体性及生长相关性。 一、根、茎、叶之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 在种子植物体中,维管组织在植物体内成为复杂而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构成植物体的骨干,形成维管系统。 1. 根、茎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 种子萌发时,胚轴的一端发育为主根,另一端发育为主茎,二者之间通过下胚轴连接。所以根与茎是一连续的植物体轴。然而,虽然根茎的初生维管组织是连续的,但其发生及结构特点却是不同的(根的初生维管组织是间隔排列,外始式木质部,茎的初生维管组织却是相对排列,内始式木质部。因此,在根茎的交界处,维管组织必须从一种形式逐步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这种使维管组织从一种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区域,特称为转变区(过渡区)。在此区域,表皮、皮层、中柱鞘及次生维管组织都是直接相连续的。 轴变区一般发生在下胚轴的一定部位,在这里,由于维管组织要从根部的初生维管组织转变为茎的初生维管组织,所以中柱的范围相当扩大,而且维管束按某种形式分叉、转位或合并。一般,根据维管束的变化情况,可将转变区分为四种类型:挂图P157 P127 属A种:如棉花 B种:南瓜、菜豆、早金莲、槭树 C种:苜蓿 D种:知母 然而,事实上,很多植物转变区的结构远比上述复杂,而且变异也多。如向日葵的根茎转变区,根中为四原型中柱,但茎却为六原型的结构。 但不论怎样,通过转变区,使根茎中的维管组织相连。 2. 茎、叶间维管系统的相互联系 叶、茎的维管束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且以一定的规律相连接。 叶着生在茎的节上,茎维管束在节中分枝,进入叶柄,而后进入叶片并反复分枝形成各级叶脉。 茎中,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即木质部在内方,韧皮部在外方,二者并生,相对排列;当维管束进入叶后,叶脉中维管束则表现为木质部位于腹面(即靠近上表面),韧皮部位于背面(即靠近下表面),二者也为并生,相对排列。由引可见,茎、叶间的维管组织并未发生如根、茎间维管组织结构上的转位。 进入叶的维管束,从茎中分枝起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这一段叫叶迹。每一叶的叶迹数目,从一个至多个,但每一种植物具有一定的数目。 由于维管束的分枝,在茎中叶迹的上方出现一个由薄壁细胞所填充的区域,称为叶隙。 枝的维管束,同样是从主干的维管束分枝而来的。主茎维管束分枝穿过皮层进入枝的部分叫枝迹。每一枝的枝迹一般为两个,也有一个的。 在枝迹的上方,也同样再现为薄壁细胞填充的区域,叫枝隙。 由上可见,植物体内维管组织,从根通过过渡区与茎相连,再通过枝迹和叶迹与所有枝、叶中的维管束相连,构成了完整的维管系统。从而保证了植物生活中所需水分、矿质元素及有机物质的输导和转移。 二、营养器官之间主要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1. 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输导及蒸腾 水分在植物的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维系着植物的生命,保证着植物的生长。

10.24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

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 一.填空题 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长出的根称为不定根。 2. ___________导管和___________导管出现较早, 通常在器官延伸生长还在进行时就已经出现。 3.根的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的发育成熟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侧根起源于___________。 5.茎和根在外部形态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凯氏带是在根的内皮层部位, 环绕在细胞的________壁和________壁上, 具有________化和________化的带状增厚, 成一整圈的结构。 7.水稻根系类型属于__________根系,大豆、棉花等属于__________根系。 8.凯氏带分布在内皮层细胞的__________壁和__________壁上。从根的横切面看成______________状。 9.根毛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 10.根的木栓形成层最初由__________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 11.根的最前端数毫米的部分称__________。它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根的吸收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2.某种双子叶植物根的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已开始活动,请绘出此时根横切面的结构图。 13.绘图:(1) 蚕豆根初生结构, (2) 棉茎初生结构。 14.制作一片质量高的洋葱根尖压片,要掌握哪些要领? 15.按组织原学说,根尖分生组织原始细胞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双子叶植物茎最初的木栓形成层发生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根最初的木栓形成层发生在___________。它们的木栓形成层最后都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次生生长时,维管形成层主要进行__________分裂,向内产生__________,添加在初生本质部的__________方,向外产生__________,添加在初生韧皮部的__________方。 18.根的维管束是初生木质部与动生韧皮部各自成束___________, 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向是由___________; 而茎的维管束多是初生木质部分与初生韧皮部成___________, 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向是由___________。 19.有未标记的两种切片,在显微镜下如何区别,哪是根的初生构造,哪是茎的初生构造? 20.根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系的类型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组成维管形成层的细胞有两种,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次生分生组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前者活动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活动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给双子叶植物幼根和幼茎横切面简图,注明各部分,并阐述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24.根的表皮与茎叶的表皮有不同之处,根部表皮形成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组织;而茎叶的表皮属于__________组织,它们的外面常有__________等。 25.种子植物的分枝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26.茎的次生保护组织是________, 形成层以外的所有部分称为________。 27.植物向高生长主要是_____________的活动结果,而加粗生长主要是由于

6.2营养器官的生长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6-2营养器官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解释植物体营养器官的概念,并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大豆等直根系的形成与小麦等须 根系的形成。 3.描述由胚芽发育为幼苗过程中茎、叶的形态变化。 4.解释枝条、节、节间、顶芽、侧芽、叶芽(或枝芽)。 能力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剖和观察芽的结构,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根的结构。 2.芽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理解根尖与芽的变化动态。 四、教学准备: 1.提前组织学生观察根尖和芽的结构,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 2.教学授课课件。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众所周知,植物体拥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请你回忆这些器官中哪些是营养器官、哪些是生殖器官? 你是怎样区分的,为什么要将其中的一些归到营养器官这一类中去?

(二)新课学习 1.营养器官: 绿色植物的根、茎、叶是植物体吸收、运输和制造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称它们为营养器官。 2.根的分化与生长 【引】:那么植物的根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请你回想,种子在萌发时,哪部分会形成根呢? ①直根系 【图片展示】:这是双子叶植物形成的根,胚根突破种皮后,一直向下生长,长成为一条明显发达的主根,以后,在主根周围陆续生出许多侧根,每条侧根还会发出细小的侧根,这样由主根及其反复分支的侧根形成直根系。 【强调】: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②须根系: 【引】:那么单子叶植物形成的根又是怎样的呢?以小麦种子为例进行学习。 【简介】:小麦种子的胚根穿出种皮后向下伸长,不久主根的生长停滞下来,而在胚轴的基部又陆续地生出许多不定根,这样的根系像一把胡须,称之为须根系。 【强调】:须根系的植物并不是没有主根,只是不明显,几乎所有的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图片展示】:对比直根系和须根系。 ③根系的分布规律: 【过渡】: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形态不同,在土壤中分布的方式也不相同。此外,根系的分布还受到环境中水、肥料等因素的应吸纳个,你知道有什么分布规律吗? 向地性:根系一般都是向下生长。

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

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 第二节课型新授课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 1、学习培养幼根和观察根尖结构的基本方法; 2、用显微镜观察和识别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 3、说出根生长发育的过程,解释根的结构是如何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相适应的、能力方面提高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思想教育树立、渗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重点植物的营养器官、根系、根尖了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及生长变化规律、难点理解根尖的变化动态、关键显微镜的观察、教法探究活动法教具显微镜,根尖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课前复习:植物的营养器官有哪些?导入: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根的发生和生长、活动:观察根尖的结构目的要求:1、学习培养幼根和观察根尖结构的基本方法2、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3、说出根生长发育的过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材料器具:幼根,萌发的绿豆,放大镜,显微镜等方法步骤:1、培养和观察植物的幼根⑴将少许脱脂棉平铺在培养皿底部,浸满清水⑵散数粒种子盖好,温暖,光照,长根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的回忆以前有关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问题这一活动难度不大,学生能观察到根毛的数量及分布情况、⑶取健壮的幼根放在载玻片上(保湿),用放大镜观

察根毛2、观察根尖结构:⑴用低倍镜观察根尖纵切片,对照根尖纵切面结构图,辨认根尖结构的各个部分⑵可以用高倍镜观察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特征,思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到如何、讨论:1、培养根尖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2、你会用什么方法观测根尖生长速度?你有什么办法测知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3、根毛是由哪部分细胞形成的?根毛的数量、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点?可能与根的哪种功能相适应?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的哪部分?这部分细胞来自哪里?小结:1:根的分类2:根尖的结构及其各自的特点学生观察教师指导工作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虽然学生已多次使用显微镜观察,但要想在显微镜下找出根尖各部分结构及其特点还是稍有难度的、第二时第六章 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二)课型新授课教育教学目的知识方面 1、学习解剖观察叶芽的方法,识别叶芽的结构; 2、理解叶芽的各部分与枝条的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思想教育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重点1,了解(根尖与)芽的结构与功能2,理解芽的生长变化规律难点理解芽的变化动态关键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法活动法教具实验用具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课前复习:种子的哪个结构形成幼苗的茎和叶?导入新课:幼苗是怎么生长成成熟的植株?要解开这个问题,我们了解叶芽叶芽的结构:活动:解剖观察芽的结构目的要求: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6章 第2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营养器官的概念,并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解释环境中水、肥等因素影响根系分布的规律。 2、能力目标:提高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参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根系分布规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难点:1. 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2.概念图的使用和制作。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概念图为核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概念图为导游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根的分布规律,观察根尖显微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利用概念图教学,使知识内化,形成网络结构;学生探究活动,掌握知识。观察实物或图片,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 Ⅰ.导入课题: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那么植物营养物质有哪些?如何获得?(学生思考,进而导出营养器官及功能。) Ⅱ.新课

展示根的概念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每一站。 (一)根的发生和生长 1.回忆种子萌发过程什么部位先突破种皮,形成什么结构?它有什么作用? 2.观察小麦和大豆的根,它们有何不同?正常根的种类有哪些? 讨论:根据主根和侧根的分布,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外,还有什么作用?现在泥石流现象大家常常听说,它与植物减少有何关系?你该怎么做? (进行环保教育) 展示部分概念图: 大 豆 的 直 根 系小 麦 的 须 根 系

3.探究 演示学生课外实验:取大小、 烧杯种植。第一组正常种植,浇水、 施肥均匀;第二组植物水平倒放,其它与第一组均相同;第三组植物一侧保持水的供应,另一侧保持相对干燥,其它与第一组均相同;第四组一侧施肥,其它其它与第一组 均相同。一段时间后,供上课使用。 学生观察四组装置的植物根,比较有何不同,并讨论分析原因。理论联系实际,在农业生产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观察根尖各部分结构,理解根生长发育过程、根发育变化 1.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取材、压片)、显微镜使用。(可用永久装片代替) 2.结合观察结果完成表格

北师大版七上《营养器官的生长》word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6章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根的发生和生长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何红星 教学目标 1.知识: (1)了解哪些属于营养器官;描述根的生长和发生过程。 (2)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2.能力: (1)培养学生使用及制作概念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根的分布规律,观察根尖显微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树立实事求是与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2).树立结构和功能相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根系分布规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教学难点 1.观察根尖的结构,解释根尖的发育。 2.概念图的使用和制作。 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概念图为核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概念图为导游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根的分布规律,观察根尖显微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利用概念图教学,使知识内化,形成网络结构;学生探究活动,掌握知识。 观察实物或图片,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包括主要的教学环节及其如何运用概念图的教学策略)、完整的概念图设计 Ⅰ.导入课题: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那么植物营养物质有哪些?如何获得?(学生思考,进而导出营养器官及功能。)

Ⅱ. 新课 展示根的概念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每一站。 一、 根的发生和生长 1. 回忆种子萌发过程什么部位先突破种皮,形成什么结构?它有什么作用? 2. 观察小麦和大豆的根,它们有何不同?正常根的种类有哪些? 讨论:根据主根和侧根的分布,除吸收 水分和无机盐外,还有什么作用?现在泥石流现象大家常常听说,它与植物减少有何关系?你该怎么做? (进行环保教育 大 豆 的 直 根 系 小麦的须根系

6.2营养器官的生长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6-2营养器官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解释植物体营养器官的概念,并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 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大豆等直根系的形成与小麦等须 根系的形成。 3.描述由胚芽发育为幼苗过程中茎、叶的形态变化。 4.解释枝条、节、节间、顶芽、侧芽、叶芽(或枝芽)。 能力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剖和观察芽的结构,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根的结构。 2.芽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理解根尖与芽的变化动态。 四、教学准备: 1.提前组织学生观察根尖和芽的结构,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 2.教学授课课件。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众所周知,植物体拥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请你回忆这些器官中哪些是营养器官、哪些是生殖器官? 你是怎样区分的,为什么要将其中的一些归到营养器官这一类中去? (二)新课学习 1.营养器官: 绿色植物的根、茎、叶是植物体吸收、运输和制造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称它们为营养器官。 2.根的分化与生长 【引】:那么植物的根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请你回想,种子在萌发时,哪部分会形成根呢? ①直根系 【图片展示】:这是双子叶植物形成的根,胚根突破种皮后,一直向下生长,长成为一条明显发达的主根,以后,在主根周围陆续生出许多侧根,每条侧根还会发出细小的侧根,这样由主根及其反复分支的侧根形成直根系。 【强调】: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②须根系: 【引】:那么单子叶植物形成的根又是怎样的呢?以小麦种子为例进行学习。 【简介】:小麦种子的胚根穿出种皮后向下伸长,不久主根的生长停滞下来,而在胚轴的基部又陆续地生出许多不定根,这样的根系像一把胡须,称之为须根系。 【强调】:须根系的植物并不是没有主根,只是不明显,几乎所有的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图片展示】:对比直根系和须根系。 ③根系的分布规律: 【过渡】: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形态不同,在土壤中分布的方式也不相同。此外,根系的

7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7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1.茎和叶维管组织的联系 叶迹:茎中维管组织通过皮层伸入叶柄,在皮层的这段维管组织称叶迹。 叶隙:叶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向外弯曲后,原来维管组织位置被薄壁细胞充填,这部分薄壁细胞称叶隙。 枝迹:茎中维管组织通过皮层伸入枝中,在皮层的这段维管组织称枝迹。 枝隙:枝迹从茎的维管束上分出向外弯曲后,原来维管组织位置被薄壁细胞充填,这部分薄壁细胞称枝隙。 2.茎和根维管组织的联系 根和茎维管组织初生结构不同,维管组织相互转变的区域称根茎过渡区。维管组织的过渡发生在胚轴。 3.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①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互关系:根深叶茂。 ②顶芽与腋芽的相互关系:顶端优势。 五、营养器官的变态 1.变态:植物的器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植物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2.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是指同类的器官,长期进行不同的生理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导致功能不同,同功器官是指相异的器官,长期进行相似的生理功能,以适应某一外界环境,导致功能相同,形态相似。 六.双子叶植物根和茎次生分生组织的来源比较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 ①根的维管形成层来源:在初生韧皮部内方,即两个初生木质部脊之间的薄壁细胞。这部分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数个形成层片段。接着每个形成层片段两端的薄壁细胞也开始分裂,使形成层片段沿初生木质部脊扩展至中柱鞘处,此时,正对着原生木质部处的中柱鞘细胞也恢复分裂能力,参与形成层的形成,使整个形成层连接为一波状形成层环,由于原来片断的部分形成较早,分裂快,所产生的组织量也很多,特别是内方新组织增加较快,把形成层环较大地向外推移,使整个形成层变为圆环状。此后,形成层进行大量的平周分裂和少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