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韩国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了出口主导型政策和重化工业化政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韩国在加入gatt后的初期,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为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的重化工业化促进了韩国的经济起飞。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到位,又使韩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得到了加强,第二、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行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优势的产业布局政策,对衰退产业加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变;产业政策;中国;韩国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增长同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要素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除了这两个要素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外,根据索洛的研究,在其模型中还存在一个索洛剩余。索洛剩余是由技术变化、产业结构演变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和所构成,其中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历史数据表明,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1]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并且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动态的,其既可看作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又可看作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虽然产业结构演变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各国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会有所差别。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韩两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正确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一、中韩两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一)韩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思考韩国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在韩国产业政策的最初阶段就得到了体现。其后,韩国政府有推进重化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1.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和资本不足型经济”,韩国的政府和经济学界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繁荣的,必须由国家来规划产业结构目标,并通过经济立法、计划和政策来实现对战略产业的扶植和对企业发展的诱导,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起飞。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处于冷战时期,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国内“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韩国政府决定充分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将经济开发战略由“出口主导型”发展为“重化工业化”,连续制定了7个《特别工业振兴法》[2],把产业重心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外汇获得率高、对其它工业部门的关联效果大、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较容易建成、在短时期内能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确定钢铁、非铁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学、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10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投资,各方面给予优惠,使这些产业带动出口及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一调整政策,在韩国从落后的小农经济国家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一跃成为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3]其结果也说明,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对国家的经济起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现,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普遍的重视,韩国政府在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目标,加速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使得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成为韩国的主要工业,产业结构更为优化(见图1)。[4] 4.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依然过高,贸易顺差不断加大,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迟迟没有到位,不仅造成90年代中期韩国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而且受到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1997年第四季度为转折点,韩国经济步入
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期,1998年韩国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创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最低纪录,达7%的负增长。[5]金融形势告急、工业生产和内需市场连续两位数以上的严重萎缩,对外贸易依然不景气,企业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失业人数达150多万等经济衰退现象到处可见。对尚未摆脱整体性结构困境的韩国来说,由于经济体制的僵化,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现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效果是有限的。(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和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落后,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产业结构及其政策的演进也表现出与韩国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经济腾飞的正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从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革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8%提高到1984年的32%,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可见,我国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反映了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从1985年开始,第一产业的比重就逐步下降。在这个时期,纺织轻工等消费品工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满足了市场需要,但重工业处于调整之中,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明显。 2.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2%左右。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7%。在这个时期,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就业的压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社会其他资源的配置也逐步转向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1993-1996年及以后一段时间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加强,使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了6%。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跌至20%,第二产业的比重接近49%,第三产业下降至31%。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明显地具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征,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受能源、交通、通信等产业“瓶颈”制约的矛盾十分突出,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始具备解决上述矛盾的实力。随着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带动了电力、运输车辆、建筑材料、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和机械电子等产品和建筑业的需求,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