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语教学中的诗歌审美渗透--以徐志摩的"康桥之美"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戴钢 丝边 眼镜 的 老人 坐
那 么他 可 以 省 略 他 所 知 道 的 东 西, 读者呢 , 只要 作 者 写得 真 实 , 会 强 烈 地 感 觉 到 他 所 省 略 的地
在路旁, 衣服 上尽 是 尘 土 。
他说着撑起来, 摇晃 了几步 , 向后 一仰 ,终 于 又在路 旁的 尘土
沉的“ 情意” 。
方, 好 像 作者 已经 写 了出来 。” 这 就是海明威著名 的 “ 冰 山理论” 。 通俗 一 点 的理解 就是 :把 写 作 比 作海上漂浮 的冰山,用文字表达 的只是 海 面上 的八 分之 一 ,而 海 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省略掉的 部分 , 但这部分读者可 以感受到 , 好像作家已经写出来了一样。在 “ 桥” 与“ 路” 的转换 中, 我们充分 地感受到隐没在海面之下的八分 之七的世界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文字背后隐藏着的“ 海明威” 内心 对战 争 的深重 忧 虑和 对 和平 的炽

源自文库
隔, 这个 时候就会想起搭一座桥 。 在搭桥的时候我们就在想 ,是为 自己的前行铺路 , 我们也总在想 , 穿过这座桥 ,就会有另外 的一条 路出现。 事实往往也就是这样。 在 小说《 桥边的老人》 中的人们也是 这样想 的, 于是 , 他们抛下一切 , “ 涌过桥去” 。 可是 , 这位老人却在 桥这边的路旁无法向桥的那边靠 近一步, 只能被剩在路旁。 衣服上 是 见证 着 他艰 难跋 涉 的尘 土 。当 老人第一次以一身尘土出现在我 们的面前时 ,身上的尘土诉说着 老人 一路 来 的风 尘4 1 " 4 1 " ,这让 我 们想起尘土飞扬的路上摩肩接踵 惊慌奔走 的离乡者。当老人用尽 力气 “ 撑起来 , 摇晃 了几步 , 又在 路旁 的尘土 中坐了下去” 的时候 , 那扬起的尘土模糊了小说 中这个 老人 的画面,却清晰 了老人来时 路 的艰辛 。 尘土飞扬之中, 老人 犹如尘埃一颗 , 无依无靠 , 漂浮在 充满着战争气息的空气 中。尽管 没有一句直接的描写和抒情 , 却 将战争带给老人的痛苦表现得淋 漓 尽致 。 无论是走过 了这条路渡过那 座桥的人们 ,还是走过一段路没 有渡过那座桥的老人 , 前途如何? 海 明威通过那“ 桥” 和这 “ 路” 传达 出深沉的忧思 。 海明威 曾在《 午后 之死》中提出: “ 如果一位散文作 家对于他 想写的 东西心中有数 ,

来的厄运 ; “ 我” 关心的是“ 政治” , 老人则说 “ 政治 和我不 相 干” 。 “ 我”和老人的世界是截然不同 的,在对话 中,我们能看到的是 “ 我” 与他之间的漫不经心。这里 的“ 桥” 的含义都是“ 桥” 这个意象 在我们人 类文 化 中具有 的象 征
意义 。
教 材 研 讨

2 0 1 4 / 2
我 已经走 了 十二公 里 ,再也 走不 动了” , 我们都知道 , 老人只要再 努力一点点 , 就可 以过桥 , 走到桥 的那 边就 有 卡车 带他 离开 这 即将 成为阵地的地方。可是 ,他太累 了, 没有人来帮他 , 没有人来扶他 把 ,每一个人都在为生的希望 : 竭尽全力逃亡 ,谁都无暇来顾及 这样一个老人 , 他被遗弃了。他 和 这座 “ 浮 桥 ”之 间还 有 一段 距 离 ,我们可以设想 , 他无法坐在 “ 桥边” ,在他和离开这里的人之 间, 缺 少 了一 座 “ 桥” 。 而 与坚 守在 桥边的“ 我” 之间呢 , 同样也是缺 少 一 座桥 。“ 我” 关心 的是 战争 , “ 期待第一声炮响” ,老人关心的 是“ 动物 ” , 担心他们难逃炮火带
“ 桥边” 的实体含义与象征意 义给小说带来 了更 丰富更多样 的 内涵 ,同时 也更 多地 蕴 涵 了作 者 的情 感 和思 考 。所 以在一 个小 小 的标题当中,我们依然可以体会 到海明威提倡和实践着的 “ 冰山
理论” 。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小说 的 正文中还是两次提到了 “ 路旁” 。 我们来看与之相关的原文 :
中 坐 了下去 。
从交代故事地点而言 ,小说 中“ 路旁” 与“ 桥边 ” 在交代标注老 人 出现 的地理 方位 上的 区别 在 于, 前者表现 的是更确切的空 间 位置,而后者表现的则相对而言 要宽泛一些 。或者换言之 ,前者 范 围更小 些 ,而后者则更大些 。 但是 ,除了设定故事发生 的地点 之外 , “ 路旁”还内敛着作者更深

◎江苏 / 宋 飞
谈高语教学中的
以徐 志摩 的
在高 中语文教材 中, 徐志摩 的《 再别康 桥》 作 为中 国现代 诗 歌 ,具有非常高 的艺术价值 , 通 过一座康桥 , 将诗歌审美 的宏大 主题嫁接起来 , 诗人在美景美情 中物我两忘 , 情境交 融 , 而读 者 也仿若 身临其境 , 感悟到其 中似 真似幻的至真至美之境。笔者特 从诗 歌审美 的角度 , 谈谈 高中语 文教学 中的审美渗透。 构 建诗 歌 审 美 意 象 。 花 到 开 时方知 美 旦 轻 轻吟诵 起徐 志摩 的 诗作 , 尤其是 这首 《 再别康桥 》 , 相信不论是何人 , 都会被文本中 那一个个醇美的意象所打动 , 不 觉沉醉其中 。在文本 中, 诗人通 过三个“ 轻轻的” , 写 出诗人的精 神状态 , 其中包含着一种积极洒 脱 的人 生 态 度 , 叉 通过 来 了走 了 的字句显露 , 体现内心对离别 的 情绪 。 此诗就是 以此作为情感基 点展 开 的 。 教学 中我着 重 引导学 生体 会徐志 摩在文 中传达 的离别之 情。 此种离别并不使人伤痛无 比, 更不会痛哭流涕。它仿若天上的 云彩 , 飘渺不定 , 却又总是那么真 实孤单。 对于徐志摩来说 , 丰沛的 情感 , 让他失去了对现实的把控 , 他无法判断生活 的离愁之苦 , 又 无法接受现实的冰冷寂寞。藉此 学 生可 以发 现 ,通 过这 云彩 的意 象 ,徐志摩寄予蕴含内心的深重 的怅惘和飘渺的离愁 。 在徐志摩 的心里 , 有一种情 谊如柳丝般缠绵。按照传统诗歌 意象 ,柳作 为一种 离别 的谐音 “ 留” , 一直传达着情 意绵绵 的爱 情伤怀 。徐志摩将其拓展 , 并活 化成了对新娘 的向往和留恋 , 象 征着爱情的幻灭 。 在诗歌中他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