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美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美学特征
收稿日期:2005208228
作者简介:孟 涛(19782),男,青岛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033
郝赤彪(19602),男,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
孟 涛 郝赤彪
摘 要:从对称美、和谐美、象征美、人文美四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美学特征,并对各个美学特征在实物中
的具体体现以及象征意义作了说明,从而深刻展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风水理论,美学特征,对称美,和谐美中图分类号:TU 2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的“风水”主要是指古人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
地质、生态、景观等一系列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定、以及相应的
规划和建筑措施的总括[1]。
风水,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其中美学理论主要包括对称美、和谐美、象征美和人文美等四个方面。
这些方面千百年来对传统建筑有着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1 对称美
中国传统建筑构图中,大量运用平衡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平
面和立面设计。
风水学在观念上认为,建筑平面的方正,形体的均衡对称,环境格局的完备无缺等,都是吉利的表现形态,反之则认为是凶煞的兆头。
如房屋的前高后低,建筑形体的杂乱,大门两扇门扉宽窄不同等,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举世闻名的紫禁城就是对称美格局的完美体现。
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着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穿过大门,便是皇城上的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
承天门内有端门,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面的午门。
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先农坛,以及太庙和社稷坛。
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
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的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坐落在中轴线上,体现均衡对称构图之美。
我国许多古城的建筑,都有着自己严格的中轴线。
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城内街道东西、南北,成棋盘格子状。
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对称。
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
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审美感觉。
2 和谐美
我国的贤哲是很讲美的,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给
美下了一个定义,《国语・楚语》对此作了记载:“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风水学中的和谐美主张观照山川,巧加改造,从而获得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和谐统一,因此,理想居住环境描述为“卷帘唯白
水,隐几亦青山”(杜甫诗)。
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就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
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
基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从而使“背山面水”称为传统建筑选择吉地的和谐美原则之一。
如著名的北京明十三陵,就是风水和谐美在陵地选择时的一个运用,陵区的山间名堂广大、群山若封若闭,中间水土深厚,北面的天寿山雄伟绵长,气势磅礴是“龙脉”,南有“冠带水”温榆河从西北蜿蜒而来;左有龙山,右有虎山,翠柏成荫,如天然门户,成为守卫陵园的“青龙”和“白虎”;十三个陵墓各有案山对景,自成布局;陵区方向坐北朝南,黄瓦朱墙点缀其间,建筑和自然完美结合。
传统风水在相地时,有地形四美之说[2]:一美罗城周密。
所谓罗城,就是穴场四周的砂水。
砂水犹如罗列的星辰和护卫的城垣,故名罗城。
穴场位置,犹如大将军坐帐,两边排列旗鼓士卒,八面城门锁住真气。
二美砂水内朝。
四周的砂水环抱着穴场,顶部内倾,似有情之意,又象鞠躬的样子。
三美明堂宽敞。
山环水抱的地势中有一块平地,小者可建村落,大者可立都市。
四美一团旺气。
整个地面生机勃勃,林木茂盛,五谷丰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
从以上所述的“地形四美”中可知,和谐美中包涵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
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生机美”。
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
3 象征美
风水象征美学,常用的手法有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经常运用在系统建筑的设计和运营中。
数的象征,例如北京紫禁城的很多地方都与数字“九”有关,如九龙壁等,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以九为尊,把九作为皇权的象征,所以很多与皇权有关的地方都出现九或九的倍数。
形的象征,如天坛的平面就是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明十三陵中长陵的棱恩殿建在三层重叠的须弥座台基上,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之意。
在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的风水民居院落中,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合院,其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前低后高,中间平整虚空。
而这个“负阴抱阳”的格局,象征了一个双手环抱,正在张口向天纳气的人体形象:“中厅为身,两房
为臂,两耳房肩,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
阴宅会心集》)。
物的象征,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装修装饰上,装修装饰在中国古
城市设计与地铁车站综合开发
收稿日期:2005209221
作者简介:王敏洁(19792),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
王敏洁
摘 要:着重分析地铁车站综合开发的优势,以及如何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来指导地铁车站的综合开发,目的是研究我
国未来地铁车站综合开发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设计,地铁站,综合开发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1.1 地铁网络的复杂化与集聚化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天津、南京、重庆、长春、大
连等10个城市已建成通车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419.85km 。
目
前我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
目,初步统计近期规划建设55条线路,约1500km 长,总投资达
到5000亿元人民币。
而目前在建线路总长则超过340km 。
1.2 地铁站综合开发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地铁对于沿线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地铁站
作为城市新元素,将引发一系列城市开发[1],其中包括交通换乘
枢纽的开发、商业开发、公共服务业开发、住宅开发、商务办公开
发,以及城市空间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城市中心再开发、历史地
段保护开发、城市广场与绿地开发等。
地铁站综合开发的主要优势为:1)通过加大城市交通的容
量,促进城市交通立体化,提高不同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之间的
换乘效率,建立高效的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枢纽,将
有利于增强城市机能的高效化。
2)通过打破建筑与交通、建筑与
城市之间的界限,建立集城市交通、居住、办公、商业、娱乐等功能
为一体的地铁站综合体,从而实现多种城市功能的交混。
3)通过
地铁站综合开发将地铁车站与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实
体加以分析与设计,将多种城市要素以三维的方式加以整合,将
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集约化的发展。
4)由于交通改造往往是地
下空间利用开发的主要动因,因此结合地铁站的开发,将由地铁
车站扩展而成的地下综合体通过地铁、地下步行道与地面重要高
层建筑相互连接,共同形成地下公共空间网络,将有利于推动城市
代的建筑上是普遍的现象,不过是以家庭地位、经济情况的不同,有的简朴一些,有的则琳琅满目,极尽能事罢了。
中国古代,龙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所以皇家的建筑主要装饰龙的图案;而古代民间住宅的装饰,题材广泛,多种多样,但大多是具备吉祥、风雅、道德教化的内容与象征,如合和如意、年年有余、富贵长寿、百子千孙等吉祥祈福图案和有趣的历史典故,并多取谐音,如鹿(禄)、蝙蝠(福)、蝴蝶(福)、金鱼(金玉)、鲤(利)等。
这些传统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喜庆吉祥的含义,还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仔细品位,常会使人内心感到充实与喜悦,达到养目养心,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民间,人们祈求合家幸福,人才两旺的运气是普遍的,他们常采用这些相应的装饰内容和形式来寄托那些美好的理想。
4 人文美
人文美的创造是风水审美观的另一追求,其学说充满了浓郁的封建礼制伦理色彩。
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儒学历来主张礼、仁、孝的礼制制度和社会道德集宗法伦理观念的作用,这就培养了人们在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意识和敬服顺从的心理素质。
在建筑方面,这体现为建筑也有严格的等级。
比如屋顶形式,按等级制度排列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如紫禁城的太和
殿和明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都是采用重檐庑殿式屋顶,而一般的
民间住宅都是采用悬山或硬山式屋顶。
在确定建筑方向、朝向方面,也都受到风水人文美学的影响,如故宫“神武门”取正子午方向,寺庙中的大雄宝殿和孔庙学宫中的大成殿以四正向而建;而钟鼓楼、配殿等一切次要殿堂则不得朝向正四方向,多是微偏几度或与中轴线不重合,传统民居不得朝向四正方向。
风水理论在重视尊天道,顺人伦的同时,也提倡以人手创造良好的宅居文化,以创造天人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认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
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
(黄帝宅经)。
由此看来,风水人文美对传统建筑影响非常大。
风水美学和传统建筑相结合,以娴熟的艺术空间处理和灵活的建筑形体运用,达到极高的造诣,形成中国建筑文化的鲜明特色。
对风水美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祖先的建筑杰作,继承发扬他的科学成分,批判摒弃迷信糟粕部分。
为今日研究、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古为今用,教育群众,提高人们的建筑科学认识水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亢 亮,亢 羽.风水与建筑[M ].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73275.
[2]高友谦.中国建筑方位艺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22223.
Discussion on aesthetic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eomantic omen theory
MENG T ao HAO Chi 2biao
Abstract :It introduces aesthetic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eomantic omen theory from symmetrical beauty 、harmonious beauty 、symbolic beauty and humanistic beauty ,and illustrates specific expression and meaning of each aesthetic feature ,which lays out aesthetic spice and cre 2ating spirit of ancient people.
K ey w ords :geomantic omen theory ,aesthetic feature ,symmetrical beauty ,harmonious bea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