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盐文化
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

盐城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67%,是江苏省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海岸线占全省的56%;盐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

古往今来,海盐文化始终是盐城文化的主体、精髓,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建设一座海盐历史文化博物馆,是800万盐阜人民多年的夙愿和追求,也是传承海盐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反映古老的中国海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盐城市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有“国”字号的重点建设工程,2007年由市委、市政府明确盐城城投集团负责投资实施。

中国海盐博物馆座落于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总投资1.9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2007年10月8日正式开始破土动工,2008年11月18日在盐城建成并对外开放。

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让人领略先祖“煮海为盐”的历史文明。

建成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盐发展史,展示介绍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我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

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海盐历史
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从卤,监声。

”显然,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

煮海为盐,起于西汉吴濞。

当时盐城境内已有盐业生产活动,有文字记载的产盐历史达1000多年。

唐宝应年间,全国设“四场十监”,盐城境内即有海陵、盐城二监。

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盐城监“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元和郡县志》)。

元中叶,两淮29个盐场产盐380万石,居全国产盐区之首,盐城境内13个盐场产盐290万石,占淮盐总产的76%。

“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由于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盐场二三十处,皆可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产量极丰,且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因此,自古以来,两淮盐场便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

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

直到清代,盐城一直是海盐生产中心,乾隆时期“淮盐”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1/2。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由于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盐场二三十处,皆可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产量极丰,且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因此,自古以来,两淮盐场便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

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

直到清代,盐城一直是海盐生产中心,乾隆时期“淮盐”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1/2。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黄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是大海托出了一座盐城,是大海养育了千百万的盐民。

盐城的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扑面而来的风是涩的。

翻开盐城的历史,我们感到它的“盐分”太重了。

古代盐民,又称“灶民”、“盐丁”,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里有着终日煮海的灶民。

灶民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他们中多为朝廷流放的罪人。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移民屯垦,从苏南迁移4万多居民来到两淮地区从事煎盐劳役。

这些灶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但就是他们创造了盐城多姿多彩的盐文化。

东台安丰场平民诗人吴嘉纪在他的《陋轩诗?绝句》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盐民熬盐艰辛的场景:“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盐民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

从宋代起,历元、明、清三代,都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盐民。

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

盐民在行动上有一定的限制,若出灶区需经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结伴同行,类似奴隶生活。

正如《淮南中十场志》季寅在《盐丁苦》诗中所说:“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

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

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

催征不让险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

苦见官,活地府,血比连,打不数。

年年三月出通关,灶丁个个甚捶楚。


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百炼成钢。

他们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为“一伏火”。

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这种生产方式历经唐、宋、元、明四代。

境内像西团、新团、南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之“团煎共煮”的“团”的。

在煎盐过程中,盐民们非常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

唯其如此,才使得盐城在唐代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列全国产盐地之首,让“两淮盐税甲天下”。

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盐民们却不乏粗犷豪放的文化。

他们与天斗、与地斗,苦中作乐。

他们“横吹笛子竖吹箫”,盐号子伴随着草丛旷野里的箫笛之音在一望无际的盐滩上回响。

这一片卤水浸泡的土地,就是因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盐商、盐民、盐官们的砥砺和撞击,使得盐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海盐文化。

用白哗哗的盐粒扬弃出的白色文化,终于有一天与代表新四军的红色文化和东方湿土地的绿色文化一起,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

盐城,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

从今天的地理位置上看,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盐城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今天,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达860多处(件),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如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反映海盐文化的非物质遗产1200余种,让你目不暇接。

你会发现,这就是历史上盐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遗存,从中我们能够触摸到先民的体温和气息。

只要你细细打量中国的版图,就会发现,与盐相关的地名有10处,盐城和盐都就占了其中两个,十有其二,非同小可;而盐城沿海的乡镇地名大多为盐卤“浸泡”过的,灶、堰、冈、仓、团、盘、圩、滩、垛、荡等,成了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为鲜活的符号。

当你有一天走进苏北历史文化名镇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走进北极殿,你会感到与元末盐民领袖吴王张士诚贴得那样近,因为他当年和18位好汉在这里揭竿而起;栖身白驹场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盐民的悲欢离合,见识了一代豪杰的怒发冲冠,他不能不奋笔疾书《水浒传》……
微风细雨中,漫步204国道――当年的范公堤,远眺大海东去,你对曾经在东台西溪当过盐官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盐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就有着很深的海盐文化的烙印。

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曾就范公堤写下不少诗篇,歌颂范仲淹的功绩……
你也许读过清代文学巨匠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但可能你不太清楚他与大丰西团曾结下的一段情缘。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多年往返于盐城各大盐场,曾留下了不少墨宝。

山东人孔尚任,一出昆曲《桃花扇》名扬天下,一首《泊盐城》亦别有情趣,你听:“津头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

晓雾漫帆秋波澜,早潮平岸夜船移。

长淮忆散金陵气,沧海真同五垒诗。

一自神功溟漠后,东流水性亦多移。


盐城,这里高唱过新四军“东进序曲”,这里是“二乔”(胡乔木和乔冠华)的故乡。

只要你有雅兴,沿海而行,那碑亭石刻、古楼深井,那石闸石桥、寺院晨钟,那诗词歌赋,那战斗遗迹,那有关盐和盐业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地方会节、行业神,有关盐业的典章、制度、盐法、盐政……宛若星星点缀在这片东方湿地之都上,你激动,你沉思,你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

“人是大地的盐。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发展史,盐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烙印,而且这一部历史从未中断过。

中国海盐博物馆
[1]
中国海盐博物馆坐落于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总投资1.9亿元,中国海盐博物馆概况相关图册(20张)
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2007年10月8日正式开始破土动工,2008年11月18日在盐城建成并对外开放。

建成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盐发展史,展示介绍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我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

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三、设计理念
该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筑设计最高奖“梁思成”奖获得者程泰宁设计并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

中国海盐博物馆设计理念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研究中国海盐发展史,介绍、研究中国海盐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最新成果,收藏保护和陈列展示中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科学地表现与再现中国海盐文化的丰富内涵,高标准地构建盐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四、博物馆造型
博物馆分为主体楼、海盐文化广场和海盐产业区,包括搭建反映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场景和雕像,共1栋,地上3层,抗震7级,耐火2级。

建筑造型试图演绎海盐的“结晶之美”。

广阔的滩涂海域又是海盐生产的独特的环境,如何把建筑元素融入到这一独特的环境之中,激发了我们的想象。

海盐博物馆体量通过晶体的组合叠加,结合层层跌落的台基,就像海盐的结晶体随意地散落在串场河沿岸的滩涂上,造型独特,意境开阔。


历史记载
盐,于中国的源起。

“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

《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

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

现在推断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

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

20世纪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根据以上资料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在宋朝以前,
在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

清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
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置于
陪祭的地位。

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明地。

《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盐井数十所。

”汉代起,也始利用盐池取盐。

王廙(yì)《洛都赋》:“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

”刘桢《鲁都赋》:“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初期盐的制作,直接安炉灶架铁锅燃火煮。

这种原始的煮盐费工时,耗燃料,产量少,盐价贵。

于是,从盐一诞
生起,王室就立有盐法。

在周朝时,掌盐政之官叫“盐人”。

《周礼·天官·盐人》记述盐人掌管盐政,管理各种用
盐的事务。

祭祀要用苦盐、散盐,待客要用形盐,大王的膳馐要用饴盐。

汉武帝始设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
产私营。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当时谁敢私自制盐,就施以把左脚趾割掉的刑罚。

晋代时,私煮盐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两年。

立盐法后,市民食盐是有规定的。

《管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


古时盐的种类繁多,从颜色上分就有:绛雪、桃花、青、紫、白等等。

从出处分为: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井盐取井
卤煎炼而成,硷盐是刮取硷土煎炼而成,池盐出自池卤风干,崖盐生于土崖之间。

海盐、井盐、硷盐三者出于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

《明史》记有:“解州之盐风水所结,宁夏之盐刮地得之,淮、浙之盐熬波,川、滇之盐汲井,闽、粤之盐积卤,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山东之盐有煎有晒,此其大较也。

”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记有: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益盐井、西羌山盐、胡中树盐,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

秦汉时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却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代称为
河东。

古人从河东盐池中引水至旁边的耕地,每当仲夏时节,遇到刮大南风时,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长满了盐花,当地人把这叫“种盐”,盐的品质非常好。

《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zhān)鲔(wěi)之醢(hǎi),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意思就是说最好的调料是四川阳朴的姜、湖南桂阳招摇山的桂、广西越骆国的竹笋、用鲟鳇鱼肉制成的酱、山西的河东盐、宰揭山颜色如玉的甘露、西方大泽里的鱼子酱。

春秋战国时,有盐,国就富。

《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

”齐国管仲也设盐官专煮盐,以渔盐之利而兴国。

中国第一个盐商是春秋时鲁人猗顿,旧有“陶朱、猗顿之富”之说,陶朱
是指范蠡。

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因为认为越王为人不可共安乐,因此弃官到山东定陶县称“陶朱公”,经商致富。

“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孙经营繁息,遂至巨万。

”猗顿则到春秋时的郇国。

郇国汉属河东郡,今属山西。

猗顿在郇国经营河东盐十年,亦成为豪富。

古代盐商一般都具垄断特权,所以盐商十有八九都发了大财。

明清两代,江南扬州一带的盐商之奢靡达到顶峰。

据《清稗类钞》记:“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使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镇江金山寺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沿缘草树间,不可复收。

又有以三千金尺买苏州不倒翁,倾于水中,水道为之寒者。

”有喜欢漂亮貌美的,从看门人一直到女厨工,都选用二八佳丽清秀之辈。

有反过来喜欢貌丑的,奴仆为录用,不惜毁其容,用酱敷之,在太阳下曝晒。

烹饪调味,离不了盐。

但古人认为,“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

《调鼎集》说:“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

”做菜时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后下盐方好。

“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


中国古人调味,先要用盐和梅,故《尚书》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第一。

今中国人食用之盐,沿海多用海盐,西北多用池盐,西南多用井盐。

海盐中,淮盐为上;
池盐中,乃河东盐居首;井盐中,自贡盐最好。

总之,盐作为调味品,不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烹调过程中调味的需要。

盐的性味功能决定了它无论于人
体还是于调味都起着酸、苦、甘、辛任何其它"味"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愧为是"百味之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