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论文成绩:

浅论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存在性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2009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1年 12月 18日星期日

【摘要】关于普世价值观,目前理论界争议颇多,对普世价值观的解释也各有特色,但大概主要分为二大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普世价值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有也只有相对的普世价值。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有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就是普遍适用的、含有“根”的意味的价值,即符合人性根本需要的价值。如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这二种观点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强对普世价值观的基础性研究。本文主要争对普世价值的存在性,对普世价值的概念,以及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相关的看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普世价值元叙事基础主义

一、对于普世价值的概念解析

对于普世价值,据说“普世”来源于一个基督教的宗教概念,但普世价值具体是谁提出的,现在可能已经无法考证了。西方现在的一些主流话语称:他们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我们的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①但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在翻阅众多的资料中亦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可能也无法定论。中国较有影响的《南方周末》上,唐逸发表的《什么是普世价值?》一文中说: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才是普世价值,那就是自由。②在《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中,《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又以不同的内容解释了“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其中说到:普世价值一个是要理解什么叫“普世”,一个是理解什么叫“价值”。所谓“普世”可以从两层意思去理解:一是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二是普遍存在于世,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某一事物存在的面很广,存在于世间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时间方面,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存在于任何条件下。所谓“价值”,就是指对某一事物本身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的判断,是意义的另一种说法。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把“普世价值”理解为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等限制,即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都存在的意义,都起到的作用,都产生的影响。《维基百科》中对于普世价值的解释涉及到两重含义。第一,为大家

①张维2005年5月15日《环球时报》发表的《谁创造了人类的普世价值》一文

②唐逸2007年8月19日《南方周末》发表的《什么是普世价值?》一文

所“发现”的普世价值。赛亚·柏林的定义是“普世价值……是那些被很多人在绝大多数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实际上共同认可的、无论是否在他们的行为中明确表现出来的价值……”。第二,为所有人有“理由”相信的普世价值。阿马蒂亚·森认为当莫罕达斯·甘地认为“非暴力”是普世价值时,他主张所有的人都有理由相信非暴力的价值,并非所有的人目前正在相信非暴力的价值。③许多不同的东西都被认为是普世价值,例如,繁殖后代,对快乐的追求,和民主等。

当然如今“普世价值”最普通的说法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宽容、人权。既然是普世价值,我想似乎就该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但现在存在着如此大的争论,我们不得不探讨普世价值到底存在否?在对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中还产生了2种不同的普世价值论,客观主义认为: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必须认识、接受和实践这种价值观,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挑挑拣拣,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也是相对的,每个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念。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化,本身就是普世价值得体现。在近代东方民族反抗西方话语霸权和文化侵入时,常常采用这样一种相对主义的普世价值立场。其实在我看来相对主义就是一种否认普世价值存在的观点,至少用相对主义的说法,大部分对于普世价值的定义可能都不准确了。可能“普世价值”也只能是一种有限度、有条件的价值统一。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普世价值”也是一种有限度、有条件的价值统一

从理论层面上说,既然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因此,我们不可能抛开主体去空谈普世价值。而人的主体形态又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不管是每一个个体,还是民族、国家等共同体,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并成为独立的主体。这些主体在生存环境、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上存在的差别,以及其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的不同,构成了主体多样化的现实。而尊重、确立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主体的地位,肯定

③维基百科—关于普世价值的定义解释:

/wiki/%E6%99%AE%E4%B8%96%E5%83%B9%E5%80%BCReference-idJahanbegloo1991

他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利益的差别,承认特色和不同,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也就是说,这些特定的主体并不能简单地靠某种强力“统一”、“一致”起来。或者说至少目前看来没有出现一个强力的力量能把它统一起来。

从实践来看,现实中的主体也并非都准备实现“统一”。我们看到,在当今国际社会,在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仍然是通行的不容置疑的原则,越是强国,越是毫无顾忌,直言不讳。而弱势国家也已逐渐觉醒,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道路,维护着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对人类文明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民族国家如此,诸如宗教、阶级、企业、个人等,立场更是复杂而难以协调,差异和分歧更是多样而尖锐。近年来不断的局部战争,也充分论证着这些差异。

理论上不存在全球统一的主体,现实中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又千差万别,怎么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又何以存在普世价值。

因此,正由于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民族、国家,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那么普世价值的内涵、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有人或许会说,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真善美”,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可是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内容上的差异性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这里的普世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后现代对普世价值观的批判

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中,也对于普世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对于元叙事,一般来说是指启蒙运动关于“永恒真理”和“人类解救”的故事。其实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从笛卡尔以来西方现代认识论的主流:认为认识论的根本任务是要为人类知识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