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人文关怀”
发表时间:2009-09-07T10:44:40.280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徐宗华(福建省厦门市第三中学361006)[导读] 采用一种“温和”非“暴风骤雨”似的“人文关怀”的方式【摘要】采用一种“温和”非“暴风骤雨”似的“人文关怀”的方式,或许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更具有切实的意义。“人文关怀”来源于教师对“人文”涵义的深刻领会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育;心灵契合初执教鞭短短数载,随着对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的逐渐适应与逐步整齐化一,时间虽短,我想我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或许谈不上什么理论,谈不上什么规模的宏大叙事,但我认为这平时的点滴或者经验或者有点儿人文关怀的对教育的一种思索还是能够为教育注入一股清泉般的活力的。
这些都来源于我平日的思索以及处理完问题后的零星归纳。我与我的第一届学生就这么顺理成章的过了第一年,其问虽无大事,但琐碎的事却也不少,如果说真的要回忆的话,他们天真的孩子般的笑容以及做错事后诚恳的歉意多少能够让我的思绪一路延续下来。
回忆起与他们同处的岁月,我觉得维系我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这么一个词汇,即“人文关怀”。我知道他们都还只是孩子,既然是孩子,也就是说,都会有犯错的时候,那么,作为一个老师,对于一些都还只是孩子的确实是容易犯错的初中学生,当他们于有意无意之间造成了犯错的事实时,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呢?其实,我觉得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要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要一味的压制,让这一些从小娇生惯养又正处叛逆期思想性格都很不成熟的独生子女在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就先被斥责一番?还是我们只需让心灵沉静,让急躁的“怒其不争”之惨烈怒容先滚一边去,允许学生先陈述事情经过乃至当时的心理环境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前阶段学生的一些性格乃至思维共性。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心智、理性、逻辑等等方面都还不甚成熟,有点天真活泼外加孩子气,是个性格还处于可塑的时期。当然,情况似乎没那么简单,当今社会是个以传媒、知识等等为主流的大杂烩的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中学生,他们依赖传媒,比如电视、报刊、网络等获得了难以估量的信思,这些信息自然无一例外的既有有利于青少年靖康成长的负载知识的有利信息,当然也免不了充斥着暴力、色情等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有害信息。这些有害信息对于一个性格还处于可塑时期,有点似是而非的初中孩子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直接导致了现阶段孩子盲目的极端叛逆心理的稳步提高。于是,很多老师就有了许多诸如“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真不知道他们脑袋瓜里在想什么”等等的感慨。事实当然也是如此。俗话说:“初生牛犊不畏虎”,孩子们懵懂的意识里倘若缺少了必要的关怀,是极有可能如脱缰的野马、河上的浮萍,随波逐流的。
刚才说到孩子们确实虽然必要的关怀,也就是我所谓的“人文关怀”。关怀既然上升到了“人文”这一层次,看来又有文章可作了。我所谓的“人文关怀”,这里面的“人文”实际上是延续了古国中华历史上的“人文”源头。古代一些大儒,如孔子,就很重于教育的“经世致用”,同时,他还提出一系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贤士大任,存“修身”方面,这位儒学大师就曾经意味深长的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出自《论语·先进》)孔子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主张“修身宜早不宜迟”,所以,倘若有这么两个人才摆在孔子面前供孔子选择,要求孔子必须二择一,这两个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官方人物,仅有一点不同,一个是先修好“礼乐”之后才做官的,另一个是有了官位之后才开始修“礼乐”的,那么,孔子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因为在孔子的思想里“修礼乐”是极其重要的事。除了孔子之外,孟子、老子、贾谊、晁错、诸葛亮、陶渊明、朱熹等等的许多有志之士,也都从他们所从事的各个领域内,巧妙的阐述了“人文”层次的深思熟虑。
前面提到,我觉得维系我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这么一个词汇,即“人文关怀”。抛开“人文关怀”的历史渊源不说,老师对学生的所谓“人文关怀”到底所指何物?也许我们可以来试着分析一下具体的例子。
我所“辖”的班级里有这么一个学生:女孩子,性格不好,很娇气,爱发脾气,自以为“天大地大,我什么都不怕”。当然,我家访过,耳濡目染了家庭的纵然、父母的溺爱对于这个孩子性格登峰造极的塑造作用。颇有点儿戏谑的是,其实这孩子平时表现还差强人意,只不过性格太娇气罢了。不过,平时与她的小摩擦自然是免不了的。就有这么一次,(这么一次指的是在我逐渐了解她的性格又综合分析了古往今来一些典型的教育个案也已经丌始了对这类型的孩子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战略丌始计划实施了之后)她又与班级里的一个男孩子有争斗现象发生。附带一提,其实这种现象在她身上已经屡见不鲜了,比如说她经常无缘无故(在别人看来)地拿起别人的圆珠笔,掀开笔盖,然后狠命的朝那人的手臂腿脚以及类似的身体部位“会心一击”,命中率自然百分之一百。言归正传,这次的争斗过程是这样的:那个男孩子,颇有点“草蚱蜢戏弄大公鸡”自取灭亡的阵势(说实话,勇气其实可嘉),事情最后归结为“一件衣服的风波”,那个男孩子的衣服最终被隐匿起来,衣服的突然消失终于成为了最最适合哭泣的原动力。事后,我就把当事人全都集合起来,一一询问事情的经过,自然是让他们一一陈述自己所认为的事情的起因,经过,乃至结果,在他们陈述的时候,旁人不许插嘴,最后留给他们以申辩的余地,类似于在法庭上犯罪嫌疑人也可以获得的应有的为自己辩护和请律师来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我知道其实许多老师也都是这么处理的,其实我也只是想从这次的处理中引申出所谓的“人文关怀”,如此而已。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处理上述案例(姑且称之为“案例”,如果这也算是案例的话)时,老师所采取的并非是非“人文”性质的不管对错首先先批驳所有人一番的这种先怒后问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让所有涉案人员一一陈述的方式,教师的态度始终是温和,教师的身份一开始始终是个倾听者,当然在倾听的过程当中他或者她必须进行面不改色的一种精神思考,之后才作为一个资料事件的整理者解决这一类“纠纷”。换句话说,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一种较为“温和”的“人文关怀”方式。因为它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首先无论是谁,身份如何,价值取向如何都一视同仁都平等的原则基础之上,其实这即是“人文”的一部分了。至少,事情在非剑拔弩张的氛围下解决也总比在令人窒息硝烟弥漫的空气里解决来得更好一些。
老师与学生是在不断的隔膜不断的“纠纷”中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的。其实在当今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在知识的地位逐渐受到“钱”“权”等因素的猛烈冲击的现阶段以及今后很长的一个被固有模式僵化思想的年代里,不管是教育系统,还是非教育系统,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非老师、非学生,倘若社会上各个阶层能多一点所谓的“人文关怀”,少一点彼此的“尔虞我诈”,我想,许多事情是可以较为顺利的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