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与人口迁移 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综述
城镇发展与人口迁移
——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这这现象的产生以及流动人口的动向
、流量等与社会竞技水平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中首要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人口的迁移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根据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机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合理迁移,保证城镇的良好秩序,实现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无论是从不断破解我国长期村庄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我国人口城市化的角度出发,还是就其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迁移生态系统
城镇化是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口的过程;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化为非农业的过程;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人口动向城镇的转移、集中、强化和分异等实体变化过程,还包括了城镇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递级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由于城镇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人口学、生态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都已将城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热门课题。走城镇化的道路使人口集中居住,腾出更多的空间使大自然修养生息、稳定人口、保护土地。
1.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与人口迁移
城镇化的数量指标是与它所希望反应的质量内涵是相对应的,即城镇化的数量指标同时反映了它的质量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而人口的大量流动据直接影响到了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事实上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的分省统计,就存在着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吻合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城镇化研究只能停留在经验研究,而无法形成一种构建体系。
人口统计口径的差异会出现许多误会,使城镇化测度难以确信。例如,
重庆市管辖附近12个县后,总人口一下增加到1300余万,于是,宣布重庆
是只能够过人口最多的城市。所谓“农转非”家庭,即由于国家重点工程或城市建设占地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使原来从事农业的农民转为非农业的城市居民。这些人原以农业为主,转入城市后因自身文化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就业或是只能从事收入较少的工作。。
2.城镇市场的引力与人口迁移
市场引力是城镇规模扩展,城镇经济繁荣,城镇功能增强,城镇中心作用日益突出的重要动力机制,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基本动力之一。
1989年学术界注重以国外较成熟的人口流动模型和理论对国内情况进
行分析的比较研究。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关于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研完的一个重要课题。
郭熙保(1989)对发展经济学中四个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刘易斯模型、
拉尼斯—费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作了简要的论述,并且对它们各自的特点、意义和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刘伟、平新乔(1989)从理论和政策选择上考察了我国流动人口。文
章从费希尔一克拉克假设讨论中国流动人口产生的必然性,提出解决我国流民
问题的若干政策选择:(1)再造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疏导流民;(2)完善
市场体系包括劳动力市场体系,使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与市场发育过程相一致,与现代商品经济对传统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改造、框正过程相一致,同时,
依靠市场力量来保证劳动力转移与结构性流动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3)
在城市规划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发展新的城市群未必没有前途,甚至形成新的
以千万人口计的大城市;(4)缩小农村居民收入与其对城市收入预期值间的
差距,从长期来说应积极地提高农村的收入及福利水平,在非常时期,则可以采取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措施。
辜胜阻(1989)估计全国有5500万流动人口,居住在我国城镇中的实际人口约为3. 2亿左右。全国约有3600多万流动人口在我国城镇中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经济活动。我国城镇流动人口同城区常住人
口的比例己达到1:5。据此,我们可以估计:全国城镇中约有5500万流动人口,五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调查表明:经济型流动人口为60%。而县城的这一比例为88%。
由中国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郭书田、刘纯彬、徐加、王桂新、许
建中、曹阳和美国东西方人口研究中心的金原培(Won Bae Kim)、斯托尔(Charles W "Stahl)撰写了中国沿海四省(广东、江苏、浙江、河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迁移调查报告1[8],报告指出1980-1985年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年均增长29.05%,而1985-1989年间年平均增长只有6.17%,前后相差达23个百分点,这明显与政府对农村非农产业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环境有关。
劳动力主要转向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吸收的农业转移劳动力比重能占
21.8%。
3.农村生态系统的压力与人口迁移
生态系统指的是一定的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环境体系。无论是城镇生态系统还是农村生态系统,其内在的各构成要素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都存在一个比例适当的问题。从人口角度上将讲,只有当人口处于理想生态人口容量的时候,才能保证人口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相反,如果人口过多,必然会在生态系统内部产生一种对过多人口的排斥力。
中国的现实是70%的人口在农村,大大超出了目前农村经济生活水平
下的人口承载力,对农业生态系统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压力,并不断的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而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交通、生活等设施不断完善,城镇人口的承载力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城镇生他系统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
1[8]《中国沿海四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迁移调查报告》中国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东西方人口研究中心世界经济文汇199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