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兴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度也会持续上升
中国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资源类产品的重要买家。 2011年初级产品占俄罗斯、巴西、印度全部出口的比例分别为69%、65%、45%。而中国在新兴经济体初级产品出口中的比重正快速提升。 2011年,中国市场占巴西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5%攀升至25%,同期中国占印度、俄罗斯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提升了一倍以上。
过去10年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在经济总量、货物贸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这几个方面,E23在过去10年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在一些指标上,E23占全球的比重已经可以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相比。
2011年,E23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3.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9%,已经接近美国(15.1万亿美元,占全球22%)和欧盟 (17.5万亿美元,占全球25%)。而在2001年,E23的名义GDP还只相当于美国或欧盟的1/3左右。
新兴市场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性的需求支撑。 2011年中国运输设备和机电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分别有59%和48%进入了发展中经济体,比重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目前中国自主生产的机械、汽车、钢铁等产品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质量水平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产品,但性能价格比较高。同时,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本品需求的增速也将逐步提高。
新兴经济体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对新兴经济体的依赖度将进一步提高
E23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8%都流向了E23,而欧盟、美国、日本所占比重分别为19%、17%和8%。与2001年相比,2011年E23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提高了9个百分点,而美国和日本则分别下降了3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2011年,E23的货物贸易进口额达到3.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8%,已是美国(2.3万亿美元,占全球12%)的1.5倍,而在十年前,E23的进口额只有美国的七成。
截至2011年底,E23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达到3.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6%,已接近美国的水平(3.5万亿美元,占全球17%),而在2001年底,E23的外资流入存量还只有美国的30%。
未来十年新兴经济体将维持较快增长
展望未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也有更多有利因素支撑其增长,因此总体经济形口。据计算,1993—2009年期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增长率与俄罗斯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68。因此,一旦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巨大冲击。另一方面,资源枯竭的威胁正在增加。据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储备只够用到2030年。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新兴经济体是指那些“二战后经济相对快速增长、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目前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经济体”。本报告采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兴经济体名单,将阿根廷、巴西、保加利亚、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来西亚、墨西哥、巴基斯坦、秘鲁、菲律宾、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南非、泰国、土耳其、乌克兰、委内瑞拉这24个发展中经济体(以下简称E24)作为新兴经济体。由于本报告是从中国的角度研究新兴经济体,所以将中国排除在外,这样E24就变为E23。
除此之外,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是制约新兴经济体持续增长的因素。
——有利因素
新兴经济体的改革将进一步推进,促进增长潜力进一步释放。随着大规模改革初期引起的经济动荡的结束和经济的成功起飞,现有的发展模式已得到公众普遍的认可。因此,无论执政党如何变动,继续改革都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也能对国内改革形成有力的推动。 2011年底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俄罗斯就是这样的例子。
——改革是E3经济起飞的共同内因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五个:即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和制度。从制度层面看,印、俄、巴三国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在20世纪90年代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印度的拉奥政府在1991年颁布了 “工业政策宣言”。俄罗斯的叶利钦总统在1992年任用盖达尔为总理,采取休克疗法进行经济改革。巴西的科洛尔政府在1990年制定了《巴西私有化方案》,继任的卡多佐政府又将私有化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E3在过去十年的经济表现
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2001—2011年,印度、俄罗斯、巴西的实际GDP分别扩大了113%、58%和44%,这个增速在全球15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分别排名第二、三、五位。
在E3中,印度在过去10年的经济表现最为抢眼。2001—2010年,印度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7.7%,大大高于同期发展中经济体(不含中国)的平均增速(4.5%)。2001—2010年,俄罗斯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为4.9%,也超过了同期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速(4.5%)。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高增长之后,巴西经济曾一度跌入低谷。但经过了20年左右的调整,巴西经济在21世纪重新提速,2001—2010年的平均增速达到3.6%。
在生产要素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能使生产要素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门,从而提高产出。在这一点上,印度获益明显。服务业占印度经济的比重从1990年的42%提高到2009年的55%,同期农业的比重则从 30%降至18%。由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农业,这极大地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增长。服务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资本投入的增长,所以资本投入的增加也是印度经济加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在21世纪前十年的投资率确实明显高于20世纪90年代。
基础设施落后。按国际通行的严格定义,目前印度只有一条高速公路,且其全封闭路段只有200多公里。俄罗斯则连一条标准的高速公路都没有。巴西近90%的铁路建于100年前,火车最高行驶速度仅为每小时40公里。电力不足也是一些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受发达经济体经济低迷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普遍深陷公共债务危机,在债务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发达经济体不太可能出现强劲的增长,这将抑制其进口需求,不利于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同时,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纷纷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未来5—10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都将保持在高位。即使考虑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将继续扩大。由此推测,未来中国在新兴经济体初级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
——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除少数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之外,多数国家都必须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现代化。即使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大都希望发展自己的工业,借以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强于新兴经济体。中国工业品不仅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占据了很大份额,同时也大量出口到新兴经济体,对后者的国内工业形成很强的竞争压力。2011年,俄罗斯、巴西、印度从中国的工业品进口额分别为500亿美元、490亿美元和310亿美元,占其工业品进口总额的比重已分别达到18%、19%和28%。
实际上,E23无一例外地都进行过以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重大经济改革。而且E23当中有17个经济体的这类改革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印度还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服务业大发展和投资增长
首先,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在9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高峰,芯片技术、个人电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印度软件服务业的大发展成为可能,而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效应的存在又为印度软件服务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较早投资于软件人才培养,印度在软件服务业的发展上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占据了明显的领先地位。 2012年印度软件服务业的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达到7.5%。
——俄罗斯和巴西主要受益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2000年以来,在流动性过剩、新兴经济体实际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爆发了本世纪第一次 “大宗商品繁荣”,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商品范围之广、商品价格涨幅之大,堪称近50年来之最。这大大增加了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富集国家的出口收入,显著带动了经济增长。 1995—2008年,俄罗斯出口收入增长了6倍,其中矿产品出口收入增长了9.8倍,其中石油占出口的比重就超过了40%。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俄罗斯GDP的贡献率在1999—2006年期间出现大幅上升,对巴西GDP的贡献率也在2002—2006年显著提高。
总体而言,E3的经济改革内容十分相似,主要都包括市场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三个方面。改革的主要结果,就是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国内经济的开放度也大为提高。
在启动大规模改革后,印度经济的表现大为改善,实际GDP增长率始终保持在4%以上,而在1965年、1972年和1979年,印度经济都曾出现负增长。由于改革方式更为激进,俄、巴两国经济都经历了明显的动荡和调整。巴西在1992年出现负增长,1999年出现金融危机;俄罗斯在1992—1994年经历了连续的深度衰退,还在1998年经历金融危机。但两国都成功度过了这些危机,并在进入新世纪后实现了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将使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向新兴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只比发达经济体高出1个百分点,但在21世纪的头十年则平均要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而E23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的比重也是在2005年以来出现了显著的提升。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回国潮的出现也反映了新兴经济体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由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双速增长”局面很可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前者对于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会持续显现。
资源价格再度暴跌的可能性不大。相对于21世纪头十年,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增速很可能要下一个台阶,但却会相对稳定。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与经济活动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宗商品价格将保持总体稳定。这有助于那些较为倚重初级产品出口的新兴经济体的稳定增长。
多数新兴经济体国际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经验和能力趋于成熟,有能力维持宏观经济稳定。2001年 E23的国际储备总额合计只有4000亿美元,而2011年已超过2.2万亿美元。与G7国家公共债务率普遍超过80%的状况相比,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要稳健得多,2011年E23中有17个经济体的债务率都低于50%。更重要的是,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这三个大国均经受过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渐趋成熟。
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为了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妨碍经济增长的问题,许多新兴大国都制定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印度政府计划在2012—2017年投资约1.2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南非政府计划在未来15年投资4650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由于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新兴经济体对引入外资态度积极。这对竞争力不断提升且资金实力雄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对比E23最大的1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最大的1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总额,2000年,前者还不到后者的5%(420亿美元对9500亿美元),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已变为10%(2400亿美元对2.4万亿美元)。
经济改革、技术进步和资源出口是新兴经济体高增长的源泉
与2001年相比,2011年E23的名义GDP增加了9.3万亿美元,而巴西、印度、俄罗斯三国 (以下简称E3)贡献了其中的52%。鉴于E3在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以其为代表,来分析新兴经济体在过去10年的经济表现及其增长源泉。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新兴经济体的国内市场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规模效应,将有利于分工的深化和工业生产的扩大。以汽车产业为例,2011年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汽车销量分别达到340万辆、270万辆和230万辆,已分别是全球第四、第六和第七大汽车市场。市场容量的扩张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本地化生产,从而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