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里的年俗年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咱们村里的年俗年味儿

《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5日09 版)

吉林旧街村

包冻饺子唠年嗑

本报记者祝大伟文并摄

“给俺爷们来点皮儿。”张礼这一嗓子吼出来,一盘子饺子皮被迅速端了过来。2月7日,腊月十九,记者来到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正赶上张礼家包冻饺子。

包冻饺子,是东北农村过年的一个习俗,是“忙年”的大活。“冻饺子和普通饺子可不同!”老伴马淑云说,夜里零下30摄氏度,直接冻在屋后的雪地里,铺上一层膜,饺子往上一放,第二天一早收好打包放进大缸里储存。

进入腊月,旧街村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包冻饺子。“忙年、忙年,大伙一起忙,才有年味么。”为了赶上包冻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把家长里短的话唠透,这感情自然也就浓了。

“明天我们包饺子啦!”老张一声招呼,一早街坊邻居就都来了。

邻居们走进屋里,把身上的厚衣服脱下来往西屋一放,洗了手,就到东屋忙活起来。别看屋子不大,已有20多口人在忙活。女人们在炕上围着一桌,包起饺子个个麻利,大老爷们在炕下,一张面板一头搭着炕沿,一头用凳子支着,擀皮的人围了一圈。

“一斤面得包60多个饺子,最多一次用了100斤面。”马淑云感叹,生活好了,忙得多,聚得少,邻里乡亲聚在一起不容易。现在城里包冻饺子的少,村里也就是上了岁数的愿意折腾。

还不到下午2点,人就越聚越多,还有的抓紧收了集市上的摊子赶过来的。不一会儿,张礼家不大的屋里越发热闹:

“现在咱这旮旯苞米要涨到一块钱了,差不多就可以出手了,能挣个一万二三。”

“他三叔,你儿子是不是刚开回来一辆10多万元的新车?”……

包完了饺子,话却唠不完。马淑云赶忙张罗着煮饺子,“活干完,人不能散,大家都得尝尝饺子,这是习俗。”尝饺子不是正宴席,伴点小酒,两盘小菜,大家就热热乎乎吃起来。饭后,瓜子、花生和冻梨就摆上炕头,屋外已是寒夜渐沉,屋内欢声笑语正酣。

包饺子叙乡情,让张礼感觉这就是年了。作为村里的“秧歌头”,他带着个40多人的秧歌队上雾凇岛上表演,得扭到正月十五,“一天能挣1000块钱呢!”

“张礼叔,你的手机咋打不通呢?”说话间,屋外来人喊了一声。

“准是又缺电了,我这个手机该退役换新的啦。大家都开始整微信了,好几个老头还要跟我聊天呐。”张礼拿出手机故意在老伴面前晃了晃。

“别跟我说,放着老头机不用,还要赶起时髦来。”老伴儿马淑云一句话给顶了回去。屋内老少立刻笑成一片。

年的味道,在欢声笑语里渐渐浓了起来。

山西闻喜县

吉祥花馍祈安康

本报记者周亚军文并摄

春节越来越近,山西闻喜农村的年味儿浓重起来。

2月4日,闻喜花馍嫦娥专业合作社,女当家朱雪冰小心翼翼地将红色的“大火球”放在“祥云”上,完成了“二龙戏珠”的最后一道工序。要不是亲眼目睹,你肯定不会相信,这全都是由面团做成的。忙完客户的订单,朱雪冰转身回家,“轮到给自家准备花馍了。”

过年蒸花馍,是闻喜农村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闻喜老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馍,各个节日的花馍都有新花样。”闻喜县研究花馍文化的卫巍告诉记者,过年要吃枣花馍、大枣山、枣篮馍、元宝馍,象征新年招财进宝,寿福安康;元宵节要蒸馄饨花馍,意为一家老小皆平安,四邻和睦乡情浓。

花馍已有数千年历史。闻喜花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数百种,300多个村子每个村都有巧妇。

这不,神柏乡下庄村李慧琴家动手早,已做起了花馍。她叫来了邻居亲友李慧敏、张瑞霞、梁小枝一起做花馍、蒸花糕。一个不大不小的窑洞里,4个人或坐或站,揉面的揉面,烧水的烧水,剪花的剪花,描红的描红,好不热闹。

李慧琴说,花馍讲究用深井水和面,发酵要用玉米面老酵。说笑之间,洁白的面团经一双双灵巧之手“点拨、雕琢”,变身凤、鱼等形象,栩栩如生。蒸花馍老人们喜用柴火烧锅,火候均匀可控,蒸熟后还要“描眉涂唇”,在花馍上点上红绿颜色,图个喜庆。

一年到头,全家人聚在一起,图的是吉祥、团圆。李慧琴说,农村的花馍吃得讲究,家里挣钱的人要吃“钱包花馍”,上学的孩子吃“书包花馍”……花糕是闻喜花馍之最,层层叠叠。最下面的糕底层,其上为云团夹红枣,再上是糕面儿。糕底蒸熟后,还要在白白的糕团上插上牡丹、玫瑰等花型,以及石榴、草莓等象征吉祥富贵的水果面塑。

近两年来,闻喜县出政策、给资金、搭平台、建网络,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艺人带动农民齐致富,目前全县已有2万多名农村妇女投身花馍制作。“2斤面粉也就10块钱,但做成一个小老虎…花馍‟,那最少可卖100元。”李慧琴说,闻喜花馍出了名,外出打工的纷纷回来了。“一个妇女一年就能增收2万元呢,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江苏东山镇

年糕“猛将”寄乡愁

本报记者王伟健

“临近春节,又想起了母亲做猪油糕的香味,满满都是儿时的记忆……”2月6日,网友“苏州乡下人”的微博让在南京工作的吴建东直呼“想家”。

吴建东是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人,“虽然现在年货丰富了,但这种…乡愁‟的味道难以忘记。”他说,东山的猪油糕都是自家做的,软软香香特别好吃,出了东山就很难尝到。

在东山,农家自古就有过年做年糕的习俗。离春节还有几天,东山镇弥漫起“年味”,家家户户做起了猪油糕。

56岁的朱燕萍是当地做猪油糕的能手。她说,自家吃的加上送人的,今年要做50斤。“磨好的糯米粉和粳米粉比例按三比七搭配,这样蒸出的糕才不至于太软或太硬。10斤粉4斤糖,用温水和匀,猪油糕的主材料便完成了。”朱燕萍介绍,做糕用的米粉是现磨的,放在蒸屉上,用纱布垫着,略微夯实后,夹一层豆沙,再铺米粉,最后撒上核桃仁、葡萄干、小块猪油、红枣肉、红绿丝等等,“让人看上去有浓浓的喜气”。

“每天都有网友在网上买猪油年糕。”朱燕萍说,没想到猪油糕这么受城里人欢迎,光一个春节,大概就可以销售五六千元。

朱燕萍说:“我们东山一直以农业为主,发展慢,但环境保护得好,如今成为城里人喜欢来玩的旅游地。”她边说边掀起锅盖,香味随着热气腾腾地冒起,弥漫在整个厨房。

虽然商店里有卖,但吴建东的父亲吴法宝坚持要亲手做。2月7日早上6点,吴法宝骑着三轮电动车到镇上去挑选原料。“做猪油糕最关键的是猪油。”吴法宝说,将买来的猪油洗净切块后,要用白糖腌制十来天才能拿出来做糕。“等到春节儿子孙子一回来,我们就一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