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产生于西汉。古人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及《文选》卷二,古诗十九首唐李善注之主张。二是产生于东汉,近代文学史家多数主张其为东汉晚年作品。本文倾向于第二个主张,因为东汉时期,外戚与宦

官的交替执政,社会黑暗,到了东汉末年,更是战乱频仍,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士大夫和下层文人的人生价值已被政治现实击得粉碎,于是需要诗歌来抒发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咏叹。这些文人学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数的生命价值是体现在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然而在看透了这些政治黑暗,觉悟到了天地的无序,人生的短促,及时行乐和对亲情、爱情的看重逐渐从五言诗中体现出来,表明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看重。钟嵘《诗品》中“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及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这两句评语中体现的《古诗十九首》的风格都是对生命意识强烈的体现。

仕途之困

自从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时文人的精神支柱。入仕为官,追求功名利禄是这些文人学士实现生命价值的表现。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提出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一直被古代文人当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生命存在的意义。据说真正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即孔子、王阳明和做到一半的曾国藩。所以实际做到的文人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其中的前两项。因此,一般的中下层文人只能通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东汉初年,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进一步完善了西汉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极大鼓舞了文人们求仕进取之心。但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败,社会政治的日趋腐败,取士制度舞弊日益严重。就如汉桓灵时童谣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当时的举荐制度日趋腐朽,非但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反而成为优秀人才进身之途的一大阻碍。读书人之间完全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士人们的入仕之途也日益狭窄。在诗歌中,这些失意文人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地位的热烈追求和渴望,他们之所以远别故乡、远离亲人,所追求的、所向往的就是功名和利禄。如《今日良宴会》中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东城高且长》中的“愿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巢”以及《回车驾言迈》中“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等《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都表现出了当时的文人对功名利禄执着而强烈的追求,而这更是他们对生命价值追求的明确体现。

正因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当时的文人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从而可以举荐、提携自己,但是知音又何其难遇。《西北有高楼》就抒发了这种失意心情。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不管这首《西北有高楼》是否是曹植所写,也不管这首诗是否是写曹植与甄宓的,本文先且当这是一首诗人偷听到一位女子在高楼上的歌声所引发的联想的诗。“歌者的苦,听者从曲中听出想出,自然是该痛惜的。可是他说‘不惜’,他所伤心的只是听她的曲而知她的心的人太少了。其实他是在痛惜她,固然痛惜她的冤苦,却更痛惜她的知音太少。”政治上的失意,在意欲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诗人自知有远大的抱负,但现实中仕途黑暗而坎坷,知音难遇,心中焦虑却又无可奈何。在社会黑暗,政治腐化,豪强地主把持仕途的社会现实下,受压抑的这些寒门庶族之士的仕途是无比艰难与黑暗的。

离别之苦

有人曾这样说过,“《古诗十九首》反映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辞”。游子、思妇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深厚真挚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表现。

正因为当时的文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的热切,所以东汉游学、宦游之风盛行,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在这种风气之下,很多人往往离乡背井,宦游四方,投靠权门,以期求得举荐,博取功名,寻求入仕之阶,即使积年累月,流浪他乡也在所不惜。徐干曾在《中论·谴交》中描述道:“桓灵之世,其甚者也。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己,殷殷怯怯,俾夜作昼。下及小司,列城墨绶,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星言夙驾,迎来送往,亭传常满。吏卒传问,炬火夜行,阍寺不闭。”许多士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那些宦游的士人“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报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郊。”《古诗十九首》中多数都是叹离别人生之苦。例如《东城高且长》一诗: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中写了一处在异地,正失意彷徨、无助孤寂的文人,面对着眼前高高的城墙,想起自身周而复始苦闷的生活近况,想到了人的生命,就如这风中的绿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过,随即便步入了凄凄的衰秋,也正是这凄凄秋景引起了诗人

怀人思乡之情。诗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一句,又写出了诗人渴望夫妻相守两情相悦,希望从与家人爱人的相守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之诗,情感真挚,离别之情更是字字千金。如《冉冉孤生竹》一诗: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女主人公对未婚夫满怀相思,但未婚夫迟迟不来迎娶,使她饱受相思的煎熬,随即向对方发出“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如怨如诉的心声;再以花草入秋枯萎为比,警示对方自己红颜短暂,当早日归来迎娶,切莫错过这人生美好的时光;最后又揣测对方品节高尚,一定不会负情,故安慰自己不必怨伤。

再如《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借牛郎织女的离别,抒写有情人远天近涯,却只能相视无语,无限相思的无奈。《庭中有奇树》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抒发了两个有情人山川相隔,浓浓的相思无从表达的感喟。又如《行行重行行》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诗中思妇的惆怅、哀怨之情写得深刻贴切,传神逼真。全诗抒发出夫妻别离之苦以及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诗人把双方相隔遥远的距离作为重点突出描写,正因为这遥远的距离,所以才会更让人体会到相逢无期的无限悲哀。男女情爱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诗中对爱情、相思题材的抒写在一个方面也是正常生命意识的体现。

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几乎在所有《古诗十九首》的诗作中都有表达这样一层意思: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深沉感伤。有直接抒发的诗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等。游子出门在外,漂泊不定,再加上自身前途未卜,心中免不了产生命运无常的羁旅感受。东汉末年的社会又是动荡不安,使当时的诗人们意识到生命是那样脆弱,又是那样渺小,无从把握。这一主题诗人多以两种方式来表达:一是以永恒之物来衬托人生的短暂;二是人与物的命运相同,生命都是有限的。如《回车驾言迈》中“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这一句就是把永恒之物和有限人生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的寿命的短暂。以及《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诗句中所写的柏树它的生长期是很长的,对于人的生命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石头从外观上来说也是永恒不变的,此诗的作者用柏树和石头来托物起兴,反衬出人不如物的可悲遭遇,人仅仅只是天地间的一个匆匆过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永恒的期盼以及对生命必然死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又如《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

尘” 马茂元说“用飙尘比喻人生,涵有双重意义:飙风旋起旋止,言其短促,被飙风卷起来的尘土,旋聚旋散,言其空虚。”这不仅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明月皎夜光》中“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东城高且长》中“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冉冉孤生竹》中“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等诗句,以上均是用外物寿命的短暂以及时序的交替变化烘托出人生的短暂易逝。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那么在短暂的生命中,怎样才能不虚度呢?“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累累坟墓与萧萧白杨更是加深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诗人们为短暂而痛苦的余生寻求慰藉和解脱之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且不管是否能乐,至少有了生命的存在方式,及时行乐使痛苦短暂的人生获得一种暂时的放纵。及时行乐是《古诗十九首》多数诗篇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当时的文人即是用这种生活态度来面对这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诗句。上述诗句均表达了生命是如此短暂艰难,生活就更显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好好安排。《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们毫不掩饰自己的生活方式,将这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用诗歌表现出来,真实、自然。而他们的及时行乐并不简单的只是行乐,并不是简单的如诗中所叙述的“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斗酒相与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享受生活,更是作为人的“觉醒”。上述提到的诗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就是在贪图享乐、堕落,然而恰恰相反的是,这些诗句给我们的感受是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留恋,因为在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等的条件下,他们只能将有限的生命沉醉在感性的享乐之中,以求减轻心头的焦虑和痛苦,从而获得暂时的解脱。钟嵘在《诗品》中提到:“古诗,其体源出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本文认为“文温以丽”是指《古诗十九首》的各诗人所奉行的生活态度,而这种人生态度即是人的觉醒,是生命意识苏醒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的众作者是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东汉末年社会、政治腐败黑暗,战争频发,当时的文人在这样一个年代中所体会到的及对生命的感触,要比一般太平年代的诗人感触更深。他们在诗中所体现的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对家乡的眷恋、对情人的相思、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无奈以及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是这些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大胆表现,使他们的五言诗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当时的文人经过血与火的洗涤,走向了人性的自然复归,走向了人的觉醒。

总之,《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心态、情感、追求、挫折,表现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强烈的个性色彩和价值取向,以热烈的人生追求、真挚的情感抒发、深沉的命运短促的感伤,体现出它独具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作者不详。 译诗: 庭院中长着一株奇佳的树子, 绿叶葱笼花儿开得美丽繁盛。 攀着树枝儿采摘下一束鲜花, 我将用鲜花送给我的心上人。 怀间袖里花儿芳香四处飘散, 路途遥远无人能够为我奉赠。 一束花儿实在是不值得奉献, 不过分别已久涌起眷恋思情。 第一句“奇树”而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也便可视为“奇女”。“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美好情感。“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她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奇树花儿总是惹人喜爱的,“馨香盈怀袖”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朝夕孤身独处,就因为“路远”造成自己深重的单相思。但是,一岁一荣的花儿,多么难以等待,这漫长无尽的日子终于有了花儿装饰和亲昵,心情总会稍稍松驰,稍稍露出喜悦的。难怪,连“攀条折其荣”的细节和过程都要写出来,就更看出这位女子心里怀着怎样的追求,充满着怎样的情意了。女主人公对花的喜爱、揣度、收藏、进而要“遗所思”,几乎每一个动作,动作的过程,都可以在想象中呈现。——这当然是强颜欢笑,明知“莫致之”却偏要这么做,深情地做,怀着无限热望地做。无非是寄托思情,表达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无非是在消磨难度的时光,无事找事做。这样,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她经历的不幸,她在白白地耗损青春,在虚掷自己的生命。 “此物何足贡”,说是珍惜花,不如说要珍惜她的感情,珍惜她的生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转说道, 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这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一是指此时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全然交融了,是她内情的外在表现;二是作者炼句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如何? 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已情不能遏,满怀热望要表达衷情,便怜花自怜、赞花自赞地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因此,这一句诗正是内情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里涌出来的,对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貌浅而意深,当系全诗“诗眼”所在。 最后两句,蕴涵深曲。你怎样理解?请你简要赏析。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背诵此诗;了解《古诗十九首》。 2、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品读法:就是精读、深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 2、课前做好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ppt展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大家知道以上这些评价指的是什么吗?对,它们都是后来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看了这些评价,我想大家都对古诗十九首产生了一定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诗

歌会让不同朝代的一流诗评家都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通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来领略古诗十九首那数百年依然璀璨的魅力。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简介(ppt展示) 引入:大家知道吗?其实《古诗十九首》原本并不是一个文集,也不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呢?它们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的?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合成一个文集,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呢?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又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题解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3、价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

古诗十九首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一定要好好看看,因为尚老师《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专门讲到了,虽然10年已经出名词了但是结合个人经验李美超认为还有可能重复出题,像10年现当代就重复了09年的某些题。) (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袁行霈版本)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于《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刘勰对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这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1)从游子方面来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不过,与以往史传文学中主人公在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不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之士,更引人同情与怜悯,且他们思乡的焦点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与怀内密不可分,这也与《诗经》中以父母、子女作为思念对象有异。 这些士子之所以离家,为的就是能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在诗中将这种理想用坦率的语言加以表现,体现出强烈的积极用世精神,如《今日良宴会》写到:“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然而,游宦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很多人只能在其他方面寻找慰藉,想要在现实中过得更快活、更自在。于是,他们“涤荡放情志”,去追求燕赵佳人,不相信成仙术,“不如饮美洒,被服纨与素”,达观的话语中仍可看见其深层的悲哀。 (2)《古诗十九首》中展示的思妇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对于游子的盼归而不归,思妇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的书信,她会置之怀中,“三岁字不灭”。有的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只有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也有的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忍受不了寂寞,发出“空床独难守”的感叹。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则是表现思妇独处时的精神苦闷,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与游子相比,这些思妇更显孤独。 2、人生哲理的揭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又不乏思辩色彩。 (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诗中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主要采用两种手法:一是物长人促,人物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所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就是以金石的坚固来反衬人的寿命短暂;二是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行行重行行》、《冉冉生孤竹》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这是痛苦的人生体验,这两位女主人公都因为婚姻变故而有迟暮之感。这些女子不是因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其芳华早逝,就更令人悲哀。而男主人公的羁旅情怀中,也不时有早衰、速老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生命周期缩短,诗人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人的忧与乐相反相成,经常纠缠在一起,《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揭示了这种关系,并提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消极解脱方式。他们是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及时行乐,对物质条件并不十分重视,而且是得乐且乐,化忧为乐,甚至是以忧为乐。 (4)来去亲疏的关系。“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这是诗人见到古墓犁为田、松柏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古诗十九首翻译赏析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古诗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

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行行重行行》出自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其全文如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分析

我读《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建安以前东汉的末世之音,以其“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折射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下层文士哀愁苦闷的心路历程,又作为“五言之冠冕”开启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诗体。读《古诗十九首》,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其中弥漫的难以捉摸的人生求索无果而生命迁逝的悲情和人生无常、命运变故的无可奈何。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在时代的扰攘中,士子难以谋得生路,漂泊蹉跎。士人随着天下三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汉末政治军事利益集团认识到拥有文人谋士的重要性,纷纷蓄士自重,文人的地位才得到根本的,体制的改善。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末世,大量文人被无情的抛入社会下层。但他们或是不甘心屈居于陋室,选择宦游以博取功名,或是为生计而背井离乡奔波于求仕之途。他们的人生求索、精神挣扎就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之中。 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古诗十九首》能够千古常新,也是因为古诗中包含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能够于一定程度上在读者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直而不野,婉转付物,怊怅切情”。在《古诗十九首》里很多古诗直抒愁怀,铸成《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悲情主义色调。人生无奈,命途多舛,悲情对游子们来说就像桎梏,嵌套在羁旅的游子身上。《古诗十九首》中大多描写的是羁留客外的游子宦途失意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长》《去者日已疏》等羁旅诗,描写了羁旅游子的漂泊情怀,抒写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寂、落魄与无所昄依的羁怀愁思。 《凛凛岁云暮》“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生活经常陷入困顿,身体承受饥寒煎熬。 《去者日已疏》“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游子有家却无法归乡的悲哀。 游子们在情感空置与物质匮乏的双重痛苦的体验下,旅途生活也蒙上了厚重的凄苦色彩。 或许是漂泊文人们对飘零转蓬的感慨,对黯然前途的失望,《古诗十九首》中伤人生虚度、感生命凋零的悲情意识,在对人生的思考方面也有所体现。伤人生虚度,感生命只凋零的情感渗透其中。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去者日已疏》和《驱车上公门》的抒情主体都是埋葬逝者的坟墓场,激起人生无常,沧海桑田的生命悲情意识。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生命意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死亡的思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羁旅他乡,求“荣名”而无果的游子欲“回车”。身名未立,功业未建,人生却如同花草“奄忽随物化”一般转瞬即逝 《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

古诗十九首注释.译文及简析

古诗十九首注释.译文及简析 国学经典: 古诗十九首 原文及注释 【知识卡片】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古诗”是魏晋以后的人对汉代诗歌的习惯称呼。汉末政治极端腐败,社会急剧动荡。在这种社会现实中,文人有的飘泊四方,有的穷困潦倒,有的遭受灾难。这十九首诗歌,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动态,表现了他们的苦闷和彷徨。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就“古诗”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一、行行重行行 【原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生别离”是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所谓“生别离”,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别离,而是有别后难以再聚的涵义,所以下面说,“会面安可知”。 “各在天一涯”“涯”,方也。 “道路阻且长”“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会面安可知”“知”,一作“期”,义同。 “胡马依北风二句”“依”,一作“嘶”。“胡马”产于北地,“越鸟”来自南方(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 ,“依北风”和“巢南枝”是动物一种自发的

古诗十九首_冉冉孤生竹赏析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赏析 冉冉孤生竹【原文】 冉冉孤生竹⑴,结根泰阿⑵。 与君为新婚⑶,兔丝附女萝⑷。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⑸。 千里结远婚,悠悠隔山陂⑹。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⑺! 伤彼蕙兰⑻,含英扬光辉⑼;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⑽。 君亮执高节(11),贱妾亦何为(12)? 【注释】 ⑴冉冉:柔弱貌。 ⑵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阿:山坳。这两句 是说,柔弱的孤竹生长在荒僻的山坳里,借喻女子的孤独无依。 ⑶为新婚:指订婚,非出嫁。 ⑷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女子的丈夫。这句是说二人都 ⑸宜:适当的时间。这两句是说,菟丝及时而生,夫妇亦当及时相会

⑹悠悠:遥远貌。山陂:山坡。这二句是说路途遥远,结婚不 ⑺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这二句是说,路远婚迟,使她容颜憔悴。 ⑻蕙、兰:两种同类香草。女子自比。 ⑼含英扬光辉:花含苞待放。英,犹花。 ⑽萎:枯萎,凋谢。这四句是说,蕙兰过时不采,它将随着秋草一同枯萎了。这是对婚迟的怨语。 (11)亮:同谅,料想。 (12)贱妾:女子谦称。这两句是说,君想必守志不渝,我又何苦 自艾自怨。这是自慰之词。 【鉴赏】 此或云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然细玩诗意,恐不然。 或许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 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这是女子的自喻。泰山即太山,大山之意。阿是山坳。山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诚是。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兔丝女萝并草, 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兔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

古诗十九首概说

“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概说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晬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後,“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现代学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抒发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是《古诗十九首》中游子诗的共同主题思想。这类诗普遍写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寿命短促,而穷贱坎坷。由此引出的不同处世态度,则构成各诗的具体主题。《青青陵上柏》劝人安贫达观,知足行乐:“斗酒相娱乐,聊厚不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一.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原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你与我两人相距千万里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声音响亮极其悲壮!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 三.思想感情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赏析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赏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赏析】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两句点出弦歌者悲伤的原因:最值 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心中的伤感,知音 难觅才是为让人伤感的。听歌者是一位彷徨失意的人,当他听到凄凉 的弦歌声从楼中隐隐传出,不禁受了感染,他揣测“谁能为此曲,无 乃杞梁妻”,恐怕只有杞梁妻那样悲苦之人才能弹出如此悲绝之曲吧。诗人将其比作“杞梁妻”,可知弦歌者是一位女子。她仅仅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弦上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 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无限凄凉,几多压抑。诗人禁不住再次揣度 女子的内心——“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世间知音本就难觅,这高楼的佳人即使借琴曲吐露心声, 也也是枉然,没有人真正理解她的哀伤。这两句,诗人借高楼上的歌 者之悲,实际上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在东汉末年那个君门长远、宦官挡道的黑暗年代,知识分子受到杀戮和禁锢,一般的士子是没有

出路的,失意彷徨之人何止千千万万?因此,“但伤知音稀”是一种 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诗人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位不 遇“知音”的失意者,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 一起,他禁不住感叹“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双鸿鹄,从此结伴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扩展阅读:《古诗十九首》的简介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 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 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 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 《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 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 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 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扩展阅读:《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 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 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19首)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孤儿行(汉乐府)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 兄嫂难与久居。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有所思(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白头吟(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有从政理想被亵渎的忧愤。 《明月皎夜光》则抒写了诗人的另一种失落,那就是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层开竞争,原先的交谊就发生了变化。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异势,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驱车上东门》说:“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诗人力求超越旧有的价值观念,作出新的人生选择。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回车驾言迈》就说:“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里所说的“荣名”,已超越了以爵禄为标志的事功,而是追求精神的不朽。尽管这种不朽在当时尚乏具体内涵,却预示了诗人企望功业不朽、文章不朽的建安时代即将到来。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汉初的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后武帝以儒学一统,黄老失势,在与儒学合流的同时又与庄子思想逐渐融合,形成了汉代社会道家的特殊风格。忧生惧祸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到了庄子,更是把这种心理凸显出来。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生命意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死亡的思考。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生命价值的发现使汉代文人开始忧虑时光的匆匆流逝,进而又对死亡充满困惑和恐惧,他们想要在这有限的人生画布上尽量的挥洒,以表达对生的尊重和欲求,但现实的不公正已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增加生命的密度来实现价值,及时行乐就是这种思想的衍生品。道家讲究的是清心寡欲,但也认为人要顺从自己的人性和欲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激发人内心的情感波涛。“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些失意的贫士在穷困和忧患之中只能用说反话来表现内心的苦闷。这种人生的悲剧感,根本上是由于诗人面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被扼杀,产生了强烈的反叛意识,纵欲的内在是彻骨的悲凉。对于世俗生活以及社会私情的关注带来了真我个性的回归,道家思想唤醒了诗人在时代苦闷之下的生命意识。诗人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生命价值和情感取向,抒情化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最终把文学带上了缘情之路。《古诗十九首》受到道家学说朴实自然为美的影响,道家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追求自然和简朴文风,因为大道本身朴实无华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十九首的整体风格都呈现出一种浅显冲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感。老庄思想中有愤世嫉俗的一面,道家虽主张恬淡虚静,却也不遗余力的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虽为抒怀之作,但造成诗人愤懑伤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统治阶级、官僚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青青陵上柏》中宛洛的达官贵族冠带相索,上层社会如同一个封闭的体系,外人难以进入。《明月皎月光》中昔日的同门之友,也因为飞黄腾达而弃诗人于不顾等等。这些都从侧面鞭笞了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汉代虽然采取“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政策,但是道家思想始终是其时代思想的一部分,特别是到了东汉,经学衰颓,老庄复归,对士人的影响日渐从隐性变为显性。在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贫士失志的文人已经在现实打击下心灰意冷,毫无斗志,于是转而想从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所以他们的诗歌创作必然被这种心理影响,在向道家回归的同时,由于文人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于是心态就呈现出了矛盾的两重性。不过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蕴藏着儒道两种思想,中国两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均在诗中得以展现,才使得《古诗十九首》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不详。 译诗: 庭院中长着一株奇佳的树子, 绿叶葱笼花儿开得美丽繁盛。 攀着树枝儿采摘下一束鲜花, 我将用鲜花送给我的心上人。 怀间袖里花儿芳香四处飘散, 路途遥远无人能够为我奉赠。 一束花儿实在是不值得奉献, 不过分别已久涌起眷恋思情。 第一句“奇树”而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也便可视为“奇女”。“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美好情感。“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她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日。 奇树花儿总是惹人喜爱的,“馨香盈怀袖”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朝夕孤身独处,就因为“路远”造成自己深重的单相思。但是,一岁一荣的花儿,多么难以等待,这漫长无尽的日子终于有了花儿装饰和亲昵,心情总会稍稍松驰,稍稍露出喜悦的。难怪,连“攀条折其荣”的细节和过程都要写出来,就更看出这位女子心里怀着怎样的追求,充满着怎样的情意了。女主人公对花的喜爱、揣度、收藏、进而要“遗所思”,几乎每一个动作,动作的过程,都可以在想象中呈现。——这当然是强颜欢笑,明知“莫致之”却偏要这么做,深情地做,怀着无限热望地做。无非是寄托思情,表达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无非是在消磨难度的时光,无事找事做。这样,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她经历的不幸,她在白白地耗损青春,在虚掷自己的生命。 说是珍惜花,不如说要珍惜她的感情,珍惜她的生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说道,“此物何足贡”,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这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一是指此时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全然交融了,是她内情的外在表现;二是炼句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如何? 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已情不能遏,满怀热望要表达衷情,便怜花自怜、赞花自赞地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因此,这一句诗正是内情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里涌出来的,对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貌浅而意深,当系全诗“诗眼”所在。

汉代诗歌

第四章汉代诗歌 汉赋和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汉代的诗歌,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子。 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 第一节帝、妃诗 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 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他对着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支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一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杀,那就是她的未来。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他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而不能保护一个心爱的女人这样急剧的变迁。他愈是对个人的能力保持骄傲和自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汉书·高祖本纪》载,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大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底层出身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人生之路的方向与项羽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支配这种剧变的命运力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无法预料所打下的江山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士来为他守卫四方? 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一首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色,抒发了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感伤。虽然,武帝坐稳了江山,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这乃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与帝王密切相关的妃子,有的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比如,楚霸王的美人虞姬,和项羽歌云: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