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各章考试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一)政府融资的需要
(二)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
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制度具有诸多弊端:
1、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同业挤兑破产产生的银行券不能兑现问题
2、同一地区多种银行券同时流通产生问题
3、银行券跨地区使用问题
(三)保证银行支付能力的需要
(四)票据清算的需要
(五)金融监管的需要
二、央行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
(一)初创时期(17世纪—20世纪初)
1、瑞典银行
2、英格兰银行
(1)产生背景:英法战争,1694
(2)英格兰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差别:
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1)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 (2)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6)
(3)自由银行时期(1837-1863) (4)国民银行制度(1863-1913)
财政部:通货监理署,政府债券担保 (5)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
4、初创时期的特点:
普通商业银行的自然演进;货币发行权的逐步集中;政府控制的不断增强;
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与法制建设并存
(二)普遍推行时期(20世纪初-二战)
1、背景:一战之后的金融混乱:金本位制度崩溃;银行券过度发行,通货膨胀严重
2、特点:
人为创设和政府推动;活动重心在于稳定币值;集中存款准备金成为稳定金融的手段(三)强化时期(20世纪中叶之后)
1、政府控制的增强:国有化
2、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3、由货币政策的单一运用向综合运用转化
4、国际合作加强
IMF WB 1974 十国集团;1976巴塞尔委员会;1988巴塞尔协议;
1997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04新巴塞尔协议;G8 G20 巴塞尔协议Ⅲ
三、央行的性质:
1.特殊的国家机关
2.特殊的金融机构
四、央行的基本职能:
1.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
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3.政府的银行:①代理国库②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③向政府提供信用
④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⑤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⑥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管管理,维护金融稳定
⑦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⑧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五、央行的作用:
1、稳定货币、稳定金融: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2、调节经济
3、组织资金清算、加速资金周转
4、加强国际合作
六、央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单一型
1、一元式代表国家:英日法中
2、二元式代表国家:美国德国
美国中央:美联储理事会、公开市场委员会、咨询委员会
地方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
(二)复合型:没有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履行央行职责,也履行商行职责
(三)跨国型: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国家共同组建中央银行,由它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
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责
其职能是发行统一的货币、制定相同的货币、金融政策等。
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币联盟等。
欧洲中央银行
(四)准中央银行型
香港金融管理局
金融管理局承担央行一部分职责,货币发行由三家商行负责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货币局、投资局
七、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
(一)全部资本归国家所有
一是中央银行国有化形成,如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
二是由政府全额出资组建
(二)公私资本混合所有
如日本银行,巴基斯坦,政府一般占据主导地位。
也有各占一半的,如比利时。
私人资本的权利受到限制
(三)全部资本归私人所有:如美国、意大利。
(四)无资本的中央银行:如韩国,但并不影响其开展业务。
(五)资本归多国所有:跨国央行
本章基本概念: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银行券、比尔条例、瑞典银行、英格兰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国人民银行
本章思考与应用1.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2.试以中央银行发展的历史说明中央银行制度?
3.二战后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
4.试述中央银行初创时期的特点?
5.试述《皮尔条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货币发行的影响?
6.试述中央银行国有化的原因?
7.试述我国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职能和地位?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央行独立性:中央银行在开展业务、履行职责时法律所赋予其独立自主的权
力,核心是央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央行独立性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1、央行制度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2、央行保持独立有利于政策配合(二)理论上
1. 央行保持独立性有助于币值稳定
(1)货币政策与政府追求的目标不同。
(2)政府有主动通货膨胀的倾向
(3)央行保持独立性是实现货币稳定理性结果的保证
2、央行保持独立性是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制约
(1)政府经济政策的目标:公共利益假设特殊利益假设自身利益假设
(2)央行的地位:议会:人事司法:法律央行:货币政策
(三)现实选择
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
2、避免货币的财政发行
3、有利于经济、金融稳定
4、适应央行特殊业务、地位的需要
三、央行独立性的内容
(一)独立的货币发行
1、垄断货币发行
2、禁止货币的财政发行
3、货币供应量、层次由央行决定
(二)独立的货币政策
1、独立的选择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2、出现冲突时与政府协商解决
3、其他部门配合货币政策的执行
(三)独立的金融监管
四、影响央行独立性的因素:
1.行政隶属关系
2.理事的构成、任命、期限
3.政策制定权的归属及矛盾解决方法
4.法定目标和法定责任:数量多少:数量少,独立性高范围宽窄:窄,独立性高
5.对政府融资责任
6.央行经费是否独立
五、央行独立性的模式
1.独立程度较高:美国、德国、瑞典、欧洲中央银行
2.独立程度居中:日本、英国
3.独立性程度较低:法国、中国、意大利
六、央行与财政部门的关系
(一)行政隶属关系 1.央行隶属于国会 2.同时隶属于政府 3.央行隶属于财政部
(二)资金融通关系
(三)货币政策的配合关系
1、相同点
2、不同点
财政政策行政性直接性见效快
货币政策市场性间接性见效慢
本章基本概念: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调控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中央银行独立性
本章思考与应用1.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
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3.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三大综合职能之间的关系?
4.试述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5.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6.联系我国实际,谈谈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一、央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了解)
(一)法定的业务权力
1、发行货币的权力
2、管理货币流通的权力: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3、持有、保管国际储备的权力
4、经理国库的权力
5、发布有关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权力
6、对金融业务进行统计调查的权力
7、业务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权力
(二)法定的业务范围
1、货币发行业务
2、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
3、再贴现、再贷款业务
4、公开市场业务
5、保管国际储备的业务
6、组织清算业务
7、经理国库的业务
8、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兑付
9、央行财务核算业务
10、对金融活动进行稽核、检查
11、金融活动统计、调查业务
12、其它业务
(三)法定业务限制
1、禁止从事一般性的银行、非银行金融业务
2、禁止对企业、个人发放贷款
3、禁止从事商业性证券买卖
4、禁止直接从事票据承兑、贴现
5、禁止对政府贷款,直接认购、包销政府债券
6、禁止从事不动产买卖
二、央行业务活动的原则
1.非盈利性
2.流动性
3.主动性
4.公开性
三、央行业务分类
(一)银行类业务:与货币资金有关
1、资产业务: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黄金外汇业务
2、负债业务:货币发行、存款业务、债券业务、资本业务
3、其他与货币资金有关业务:支付清算、经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对付、会
计业务
(二)管理业务
特点:与货币资金没有直接关系;需要运用法定权力
类型:调查统计,稽核、检查
四、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以及各项目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对金融机构
对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对金融机构负债+货币发行+其他负债+自有资本
再贴现、再贷款准备金业务
(二)对政府
对政府债权+其他资产=对政府负债+货币发行+其他负债+自有资本
公开市场业务投放货币财政收支影响货币供应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冲财政收支对货币发行的不利影响
(三)对国外
国外资产+国内资产=货币发行+其他负债+自有资本
黄金外汇业务
(四)综合分析
国外资产+对金融机构债权+对政府债权+其他资产=对金融机构负债+对政府负债+货币发行+其他负债+自有资本
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央行票据、特种存款
本章基本概念:非盈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相对独立性、银行性业务、管理性业务、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本章思考与应用1.从中央银行职责的角度,试分析其法定业务权力、法定业务范围和法定业务限制各有哪些?
2.为什么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原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不同?
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分为哪几类?
4.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构成与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有哪些不
同?
5.若某年某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这将会导致该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发
生哪些变化?若该国欲保持汇率稳定,它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比较合理?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货币发行:货币从央行的发行库进入商业银行的业务库进而进入社会的过程,
结果是货币投放大于货币回笼。
二、货币发行的种类:
经济发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度投放货币,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也不至于引发通货膨胀。
财政发行: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没有经济增长做基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三、货币发行的渠道:资产业务: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黄金外汇业务
四、货币发行原则
1、垄断发行原则
2、信用保证原则:稳定性
3、弹性原则:灵活性
五、名词解释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央行发行货币时需要以某种或某几种资产作准备,从而
使货币发行与资产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
(1)构成
现金准备:黄金、外汇
证券准备:国库券、国债、短期票据
(2)货币发行准备金比率
准备资产/货币发行量现金准备/证券准备
七、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类型
(1)现金准备发行制
(2)证券保证准备制
(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
(4)证券保证限额发行制
(5)比例准备制
八、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人民币的的发行机构:货币金银局
发行原则:集中统一发行、计划发行、经济发行
九、名词解释发行基金:央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内容、管理了解)
十、央行存款的意义
1、调节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2、保持金融稳定
3、有利于清算
十一、央行存款的特点
1、存款对象不同
2、存款动机不同:非营利性
3、存款原则不同:强制性
4、与当事人关系不同
十二、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内容
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央行其它存款:1、政府存款2、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3、特定机构和部门存款
4、外国存款
5、特种存款:非常规性、特定性、强制性、短期性
十三、央行存款与央行职能的关系
存款业务→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十四、央行债券业务
目的:(1)控制商业银行过多的的超额准备
(2)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
央行票据:针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过多而又不便采用其他手段调控,由央行发行的以自身为债务人的票据,实质是央行的债券
(1)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①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总量不变,负债结构改变
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量不变,资产结构改变
(2)与准备金的关系:相同点:效果类似
不同点:准备金:不能用于支付和流通
央行票据:不能支付但可流通
(3)作用:①调节货币量和利率,不再受债券数量的制约
②票据利率引导市场利率
③温和的货币政策工具
④增加中短期交易品种,有利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
第五章
一、再贴现和贷款业务的目的与意义:1.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2.投放货币渠道
二、再贴现业务的内容:
含义: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
再贴现的对象:在央行开户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再贴现窗口:总行、一级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部分转授权二级分行设置再贴现窗口再贴现金额:实得金额=票面金额-贴现息
贴现息=票面金额×再贴现率×未到期时间
再贴现票据的规定:真实票据、短期票据、高质量的票据
三、央行证券买卖的目的
1.调节货币供应量:买入债券→Ms↑
2.调节利率水平和结构:买入债券→债券价格↑→利率↓
买入长期债券→长期债券价格↑→长期利率↓
3.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业务
4.缓解财政收支的不利影响:
对政府债权+其他资产=货币发行+政府在央行存款+其他负债
5.协调政府债券的发行与管理
四、证券买卖与贷款异同
1、相同点:(1)融资效果相同(2)对Ms的影响相同
2、不同点:(1)操作依据不同(2)流动性不同
(3)损益不同(4)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五、证券买卖的原则
1.只能在二级市场上买卖
2.只能买卖高质量证券
3.只能买卖已上市证券
本章思考与应用:1.再贴现业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3.中央银行在证券买卖业务中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4.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有何目的与意义?
5.你认为应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
第六章
一、央行的支付清算体系
(一)清算机构:票据交换所、清算中心、清算协会
性质:私营,政府或央行组建
区域性全国性
国内跨国
职责:在央行开立帐户,清算保证金,指派清算员,承担费用
(二)支付清算系统中介机构和技术手段
影响因素:(1)金融、科技发展水平(2)宏观经济状况,币值稳定状况
(3)货币制度 (4)法制建设情况:运行责任、监督责任、政策责任
二、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的重要性
(一)保证社会和经济正常运转
(二)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1、了解金融状况
2、支付清算与公开市场业务
3、增强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4、有利于商行的流动性管理
(三)有利于金融稳定
(四)有利于跨国清算
三、央行支付清算的主要内容
(一)票据交换
1、产生:商行代客收付
2、含义:同城清算
3、基本原理:借贷平衡
4、程序:第一步,入场准备,把票据按照付款行分类汇总
第二步,场内票据交换第三步,清算所工作
(二)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一是先由各金融机构组成联行系统,最后各金融机构清算中心通过央行办理转账结算二是将异地票据统一集中传送至央行总行,办理轧差
(三)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1、必要性 2、含义3、方法
(四)提供证券和衍生品交易清算服务
(五)跨国支付服务
四、支付清算系统的种类
(一)按经营者身份划分
1.由中央银行拥有并经营:分为资金转移系统和簿记证券系统
中国:全国电子联行系统
2、各银行拥有并经营的行内支付系统
3、由私营清算机构拥有并经营:CHIPS和CHAPS
(二)按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及每笔业务量划分
1、大额支付系统
(1)内容:跨行交易,货币市场,黄金和外汇交易,衍生品交易,跨国交易
(2)特点:每笔金额大,但笔数不很多
(3)重要性:关乎金融安全、关乎货币政策操作
(4)类型:①中央银行运行的实时全额、无透支系统
②中央银行运行的实时全额/有限透支系统
③中央银行运行的定时、净额结算系统
④私营多方差额清算系统
2.小额支付系统
(1)含义:主要涉及工商企业、个人、其它参与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债权债务关系
(2)特点:每笔交易金额不大,笔数多,通常批量处理,差额清算,
由商业银行和私营机构参与
(3)重要性:反映一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金融机构竞争的重点
(三)按支付系统服务的地区范围划分
1.境内支付系统:区域性全国性
私营政府组建
商业银行组建中央银行组建
2.国际性支付系统
(1)由一国支付系统演变而来:CHIPS CHAPS
(2)由多国共同组建:TARGET
五、支付清算系统的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进出口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德国赫斯塔特银行
2.流动性风险
3.系统风险
4.法律风险
5.操作风险
6.技术风险
第七章
一、国库制度的类型:1、独立国库制2、委托(代理)国库制
二、央行经理国库的意义
1.有利于财政收支的顺利进行
2.保证库款的安全
3.有利于沟通财政与金融
4.增加了央行的资金来源
三、金融统计的原则
1.客观性
2.科学性
3.统一性
4.及时性
5.保密性
四、货币供应量统计:三级汇总
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和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货币概览→金融概览
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五、经济统计调查
1、企业景气情况调查
2、城镇储户问卷调查
3、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调查和物价指数调查
4、银行家问卷调查
六、名词解释征信:为了满足从事放贷的机构在交易过程中对客户信用信息的需要,专业
机构从事信用信息搜集、保存、整理、提供的活动
七、征信的作用
1.缓解金融活动信息不对称
2.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
3.促进诚信和道德水平提高
八、名词解释洗钱: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所得及其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
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过程
九、反洗钱的意义
1.打击犯罪
2.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3.促进金融业公平竞争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货币政策:广义:政府、央行以及其它部门所有有关货币的规定和所采取的所
有调节货币量的措施总和。
狭义:央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手段调节货
币量和利率,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措施。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
1.总量调节
2.调节总需求
3.间接性
4.长期性
三、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1.Ms促进Ad的形成
2.Ad决定As
3.As决定真实的Md
4.Md引出Ms
四、货币供给:内生变量或外生变量
(一)名词解释
1、内生变量:由经济体系内的实际变量如收入、消费、储蓄、投资决定,而不由央行
决定,货币政策无效
2、外生变量:货币政策可能有效
(二)不同学派的观点
1、凯恩斯学派:外生
2、剑桥学派:表面外生,实际内生
3、新古典综合派:内生变量
4、货币学派:外生变量
五、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1.对物价、产出、就业的影响: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2.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3.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不同学派的观点
①古典学派:货币政策无效,只是导致物价上升
②凯恩斯:只会增加产出
③早期菲利普斯曲线:既会增加产出,也会导致物价上升
④弗里德曼的合理预期:自然失业率、粘性价格、适应性预期
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
⑤卢卡斯的货币政策无效论:自然失业率、弹性价格、理性预期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无效
⑥新凯恩斯的观点:自然失业率、粘性价格、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
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效
六、货币政策目标
1.币值稳定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七、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
(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古典学派:物价稳定有利于经济增长
2、凯恩斯:适度通胀促进经济增长
3、马克思:经济增长有利于物价稳定
一般情况下,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难以同时实现
(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
内部外部是否冲突
通缩顺差不冲突
通缩逆差冲突
通胀顺差冲突
通胀逆差不冲突
(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奥肯定律
(五)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
八、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
1.相机选择法
2.临界点选择法
3.轮番突出选择法
4.单一规则选择法
九、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以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2.目前: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十、名词解释中间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
包括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十一、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
1.相关性
2.可测性
3.可控性
4.抗干扰性
5.兼容性
十二、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
(一)中介指标
1、货币供应量
优点:可测性较强、可控性较强
相关性:影响总需求
缺点:可测性:货币层次金融创新
可控性:控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相关性:货币层次货币流通速度
2、利率
优点:相关性较强、可测性强、可控性较强
缺点:相关性:实际利率,利率弹性(货币需求弹性,储蓄、投资弹性)
可测性:实际利率
可控性:实际利率
与经济顺周期
3、能否同时采用货币量和利率
4、其它
(1)信贷量
优点:金融市场不发达时相关性较强
可控性较强可测性较强
缺点:金融市场发达时相关性下降
主要是行政手段
(2)名义汇率
第九章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作用机制、效果的评价
名词解释: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从而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作用机制:1、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力
2、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来源
3、调控货币供应量
评价:优点:强有力的工具;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对银行的影响均等
缺点:(1)效果过于猛烈,不适合作为日常工具
(2)缺乏弹性
(3)对不同的银行有不同影响
(4)不利于金融机构公平竞争
(5)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二)、再贴现政策的含义:指商业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的办法,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作用机制:
1、成本机制
再贴现利率提高→再贴现成本上升→再贴现需求减少→超额准备金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市场利率上升
2、结构效应
差别再贴现利率
直接规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