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高一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论文之高一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全面的铺开,今年我省已全面实施新课程。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教材情况如何?怎样进行评价?如何实施?作为高一的历史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半个学期多的教学实践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

1 、初上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经验不丰富、由初中向高中的转型适应等原因,缺乏基本的历史概念,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历史的概念,无法正确区分历史与史学之间的差别。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往往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僵化、顽固的教材本位思想,进而影响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影响学生对史学界新鲜成果的批判地吸收,妨碍学生发展的、辩证的史学观的形成,进而危害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 、很多学生存在着对历史学习社会功能的盲然无知,或者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太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历史究竟有多少意义或者说有没有意义,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就说 ---- 历史是必修课啊 ---- 根本不去思考历史学习有没有意义。还有的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就表明:历史学习根本就是无用的,它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值。以上观点或隐喻或明示了学生心中存在着历史学习的障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产生,毫无疑问地泯灭了或者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3 、高中学生除了部分人对历史学习采取回避甚至抵制态度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抱有相当的兴趣。那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还需要适当的方法引导,而这点恰恰是现行教材的空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急需包括各种常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适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的介绍,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的必要准备,对于学生培养历史终身学习能力也是

必不可少的。

4 、教学课时数无法配合。目前我校高一历史课程开设情况是每周两节课(理、化、政均三节),高一上学期修习历史必修模块一。如要完整修完该模块每章节知识,至少要 18 个教学周。在升学压力下、在中、英、数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

5 、缺乏广泛的教育信息的支持。毫无疑问,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层面。但作为广东较落后的山区市,我们的学校和学生身边的信息搜集途径是十分狭窄的:网吧不宜未成年的中学生进入;学校图书资源严重不足;满满的课堂和自修安排、大量的作业使学生连看电视新闻的时间都没有。

6 、师资力量方面的支持不足。以我校为例,本人就担任高一年级五个教学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每个班又都是六十多人的大班。作为年轻教师,经验不多,新课程的备课量相当大。这些都制约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注和学习的指导。特别是要推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学习档案、作品、活动、文章、作业、考核)对一个负责三百多人的老师来说是工作量是十分浩大的。

二、以新课程标准应对现实问题的尝试

针对当前历史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本人在高中教学实践中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学习并推进和加深对新课程的学习,同时尝试以新课程的要求应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这还只是一种探索,还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现将我的一点思考和实践简单介绍如下。

1 、上好导言课

我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应该是从上好导言课开始的。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老师们都清楚,导言课是安排在学生正式接触教材之前进行。重视导言课,这是基于我对导言课型定位的思考:首先,这是学生终身学习特别是关于历史终身学习的引导。为此,教师将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基本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几种简单实用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必要方法等。其次,这是学生学习历史新程必修一(政治史)的引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初步了

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从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次,作为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最初阶段,教师应该努力转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固化的、甚至错误的对历史学习过程的理解,逐渐由感性学习认知为主向理性分析为主的过渡。同时,高中学生也需要学习一些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概括和阐述;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 、打破对教材的迷信

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虽然变革的力度有较大的提高,但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习惯下一个相对单一的结论。这只会导致学生思维的闭锁,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怎么办呢?只有从观念上打破教材的迷信才是根本出路。为此我请学生自由交流心中的历史偶像,限定偶像生活年代距今约 50 年以上者。然后启发学生:历史是否会在你渴望见到他们的时刻出现?再请同学设想改变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然后启发学生:历史事件是否如我们所愿发生变化?从而,学生们意识到历史的不可复制、不能重演的重要客观性特点。

同时启发学生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唐代诗人杜牧《乌江亭》一诗中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含羞忍辱是男儿,八百子弟今犹在,卷土重来未可知?!”北宋王安石也有一首《乌江亭》诗,却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八百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学生立刻意识到这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 ---- 项羽兵败垓下的不同评价。从而,使学生们在了解到史学主观性的同时,也醒悟:原来我们的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客观的历史,教材的内容原来容客观历史与主观史学于一体。这样,历史教材的神圣形象被打破了,学生那种自主思考客观历史、批判地吸收主观史学成果的最大障碍被破坏了!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这其实也是大大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的,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应该说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