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和扩散方式
稻水象甲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 可以借助多种传播方式蔓延,主要通 过自身的活动,如爬行、飞翔等;也 可以借助风、雨、水流等扩散;运输 工具及装载的货物也是携带稻水象甲 作远距离传播的途径。
生活习性
稻水象甲既可进行两性生殖、又能进 行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在北美原产地 的雌雄性比约为65%及35%,雌虫多 数营两性生殖,仅不足10%的个体具 有孤雌生殖的潜力。但是在中国,各 个入侵地发生的均为雌性,只营孤雌 生殖,这种生殖方式有利于稻水象甲 的入侵和扩散。
为害损失
稻水象甲成虫对水稻的危害损失主要表现在通过取 食水稻的叶片,影响水稻有效蘖的形成、降低单位面积 穗数,从而造成减产。白义川等(1994)将稻水象甲成 虫的危害损失定为6个危害级别:0级,全无啃食斑,食 害叶率限为0;Ⅰ级,食害叶率限为1%-20%;Ⅱ级, 食 害叶率限为21%-40%;Ⅲ级,食害叶率限为41%-60%; Ⅳ级, 食害叶率限为61%-80%;Ⅴ级,食害叶率限为 81%-100%。稻水象甲幼虫取食水稻根系后,影响植株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水稻植株矮缩、发黄、分蘖减 少,甚至死苗,最终造成水稻有效穗减少、穗变短,结 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导致水稻减产。
成 虫 取 食 斑
为害特点
由于稻水象甲在路边、田埂、沟渠等地越 冬,天气回暖以后,成虫迁出越冬场所向稻田 的四周迁移,因此,秧田边缘四周受害重于秧 田中部;移栽至本田后也表现为边缘四周受害 重于中间。离稻水象甲发生中心近的地块受害 重于离发生中心远的地块。 本田秧苗受害重。水稻插秧期间,虽然秧 田和本田都有秧苗,但本田的受害率明显高于 秧田;早插秧苗受害严重;氮肥多的田块受害 重。
吉林省水稻产区每年因稻水象甲的危 害损失稻谷达15000t,直接经济损失达 2000多万元。河北省一般地块减产10%20%,受害最严重地块减产68.6%;辽宁省 损失10%-60%;台湾省危害严重时产量损 失40%以上;浙江省温岭市减产一般为5%10%,严重田块40%-60%,少数田块绝收; 福建、浙江沿海因稻水象甲危害每年需额 外使用农药84万t。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不含管状喙)2.6-3.8 mm,体宽1.151.75mm,雌虫略大于雄虫。体表被覆浅绿色至灰褐色鳞 片。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部有一广口瓶状暗斑,由黑鳞片 组成,沿鞘翅基部向下至鞘翅3/4处具1黑斑。鞘翅侧缘平 行,比前胸背板宽,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鞘 翅长宽比1.5:1,有6条纵纹,鞘翅不能覆盖臀板。触角赤 褐色,有6节,棒基处无毛,棒端密生细毛。喙与前胸背 板几乎等长,稍弯,扁圆筒形。3对足基节基部鳞片黄色, 中足胫节两内侧各具1列长毛,跗节第3节和第2节等宽。 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 粗的两叉形锐突。
地理分布
稻水象甲原产美国东南部,是美洲新大陆的 特有种,以原野、山林和沼泽地的禾本科、莎草 科等植物为食。到目前为止,稻水象甲已知分布 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多米尼亚、意 大利、哥伦比亚、圭亚那、日本、朝鲜、韩国和 中国等十多个国家。 稻水象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的, 截止到2011年9月已经扩散至20个省市区为害,我 国已有河北、天津、北京、辽宁、山东、吉林、 黑龙江、陕西、浙江、福建、湖南、安徽、台湾、 山西、云南、江西、湖北、贵州、四川、新疆等 20个省(区)报道有稻水象甲的分布。
卵:长约0.8 mm,为宽的3-4倍,圆 柱形,两端圆,中部略弯,珍珠白色。 幼虫:老熟体长10mm,白色,头部 黄褐色。无足。腹部共有9节,第2-7 节背面各具1对钩状呼吸器,气门位于 管中。共4龄。 蛹:长约3mm,白色。居于土茧中, 土茧灰褐色,近椭圆型,直径约5mm, 粘附于根上。
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均可造成危害,但幼虫咬食水 稻的根系是引起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成虫亦能啃食水稻 叶片,成虫为害水稻时沿着叶脉方向啃食叶肉,残留一层 表皮,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白色条斑,白条斑长短不一,最 长不超过3cm,宽0.5mm左右,白条斑两端圆滑,大部分 从叶子的正面啃食,极少部分在叶子背面啃食,为害严重 时,将叶肉吃光,仅留一层表皮,从而降低光合效率。幼 虫横向蛀食新根,将根截断,影响稻苗吸水、吸肥,造成 水稻插秧后缓苗慢,返青晚;为害重的地块,稻秧可以轻 轻拔起,甚至造成漂秧。
生物学特性
稻水象甲主要取食水稻和禾本科、莎草科 杂草,寄主范围非常广泛。成虫可以取食13科 104种植物,幼虫能够在6科30多种植物上完成 生活史。成虫可为害水旱田植物10 科65种,其 中禾本科45种,莎草科9 种,泽泻科、灯心草 科、香蒲科各2 种,鸭跖草科、茅碴科、天南星 科、眼子菜科、鸢尾科各1 种;幼虫可以危害生 长在水田的5科20种植物,其中禾本科14种,莎 草科3种,泽泻科、香蒲科、天南星科各1种。
稻水象甲在中国的分布示意图
※注:红点标识稻水象甲分布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0年5月下旬,贵州省首次大面 积发现稻水象甲疫情,截至2011年6月 中旬,省内已有平坝县、西秀区、普 定县、清镇市、修文县、花溪区、息 烽县、白云区、乌当区、开阳县、金 阳开发区、云岩区、遵义县、长顺县 等个14县(市、区),60个乡(镇)、 586个村。
物理防治 稻水象甲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特别 是气温20℃以上的无风或微风天气, 日落后用黑光灯或日光灯可以诱集到 大量成虫,进行集中消灭。
预测预报
现阶段对稻水象甲的预测预报有土样 系统检查法、温度估算法、捕获成虫法和 杂草受害斑检查法、有效积温预测法、成 虫灯光诱测、越冬场所调查、秧田系统调 查、本田成虫系统调查、本田幼虫系统调 查、普查秧田、根据成虫发生期和发生量 预测、根据虫口密度普查,预测发生面积 对成虫出土高峰进行预测。
综合防治
在稻水象甲的防治上采取以化学防治 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时期
秧田成虫防治 因为稻水象甲具有很强的趋绿性,在 秧苗期,其它作物及杂草等大部分还 没有出土 ,所以稻水象甲成虫集中迁 飞到秧田插秧前 7天集中打药的防治 效果最好。
本田成虫防治
稻水象甲成虫复苏后,迁飞到水田的高峰 期为 5月下旬至 6月上旬 ,所以插秧后 5~10d集中打药,防治效果最好。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学名及分类地位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 科(Curculionidae),沼泽象亚科 (Erirhininae),稻水象属 (Lissorhoptrus)。又名稻水象、稻象甲、 伪稻水象、稻根象、美洲稻象甲。 英文名:Rice water weevil,American water weevil,Lesser water weevil。
本田幼虫防治
稻水象甲的孵化盛期为6月下旬至 7月上 旬,所以插秧20~25d 左右时集中打药, 防治幼虫效果最好。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防治成虫可选用速克毙、凶象毙、稻乐 丰、象甲净等杀虫剂每亩用药剂兑水 50ml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 以上。防 治幼虫可选用喹硫磷、呋喃丹、锐劲特 颗粒剂,每亩用颗粒剂 1.5~2.0kg撒施,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稻水象甲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 和蛹四个阶段,以休眠成虫越冬。翌 年春季自越冬场所迁出,取食杂草补 充营养,再迁飞至秧田取食、产卵。 幼虫四龄,老熟幼虫以土茧化蛹。一 代成虫羽化后在田间或者迁飞至越冬 场所取食幼嫩的杂草蓄积越冬的能量。 有研究表明,稻水象甲一代幼虫既有 越冬也有越夏习性。
为害症状
生物防治 每亩用生物农药杀确爽60ml,兑水 50kg喷雾,对成虫的防效可达90%以 上。还有就是利用稻田养鱼、养鸭也 可以防治稻水象甲。
农业防治 主要是加强水肥管理,控制稻水象甲 生长发育,加强水稻植株的抗虫能力。 推广水稻旱育秧,提高秧苗素质,减 轻秧田受害。插秧后返青期实行浅水 灌溉,以减少落卵量,减少本田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