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洋务教育
【摘要】: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洋务教育; 特点; 评价
洋务教育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仍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在传统教育主体中萌生出了近代新教育的幼芽,开了中国近代教育之风,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先声。
一、洋务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
洋务教育是在外力逼迫下,清朝统治者自强御辱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而逐步兴起来的,是为了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而兴办的。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
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革命运动和清朝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大搏斗,还处于胜负未分的严重阶段;外国侵略者进一步侵略中国,也一定程度地威胁着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逼迫下,186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具体包揽外交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洋务运动以此为契机拉开了帷幕。
随着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国际交涉也日益频繁。
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种新形势使得一些封建官僚和士大夫们感到了解西方、研究西方的迫切需要。
而当时首先面临的是中西语言文字不同,于是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新疆俄文馆等相继创设。
后来,随着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饱读八股制义、沉湎讲章的士子们显然无法满足新式企业之所需。
于是,由西方外国语言开端的洋务教育便由单纯的西方语言文字转为探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学习造船、制器等实用技术,因此创办了一些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校,如福建船政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院等。
二、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兴办新式学堂。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步开办的,主要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这些学堂的兴办是对外资入侵和发展官僚资本的一种本能的反映,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和”西艺”为主。
二是留学教育,即派遣官费留学生。
从洋务运动开始之后,就开始倡导政府派遣出国留学人员。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留
美幼童和留欧学生两个方面。
据统计,在此期间派遣的留学生大约有200人。
洋务学堂是套种在传统教育体制边上的幼芽,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难脱其桎梏和影响,又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
首先,洋务学堂是洋务大臣们各自为政办起来的,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
学校与学校之间是相互孤立的,上下、同级之间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度标准,没有明确的界限和衔接关系。
其次,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洋务学堂必然在学习传统西文西艺的同时,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
其三,洋务学堂为洋务大臣所办,但洋务大臣也是封建官僚,因此,对洋务学堂的管理也免不了封建官僚习气。
概言之,洋务学堂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注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
三、对洋务教育的评价
洋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
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启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向前发展,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 洋务学堂的建立、留学生的派遣,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
传统教育以培养八股士人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重人文教育轻技术教育,教育与生产实践相互脱节,是一种封闭式教育结构,造就的学生大都是无益于社会需要和国计民生的书蛀虫。
而洋务教育则以其新的教学内容、教育结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适应近代工业发展的人才,顺乎社会发展的潮流,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封建教育的圆圈上打开了缺口,对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冲击。
2. 洋务教育开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先河,在过去旧教育的基础上迈出了一大步,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洋务教育在指导思想、办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妥协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已经触及了旧学的根基,促进了西学的引进和新式学校的产生,启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进程。
洋务教育还首开官费派遣留学生之先河,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教育结构,初步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虽然洋务教育没有彻底推翻旧教育的体制,也没能完成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全部历程,但洋务教育在教育方面的一些主张和做法为后来的教育提供了参考,
甚至有些直接被继承。
例如,甲午战争后,洋务派创办的厂矿和学堂继续发展;维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可概括为”会通中西”,其实质也并没有超出洋务教育的”中体西用”等。
3. 洋务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造就了一批中国新式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洋务教育是向资本主义学习办学经验,培养科技人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造就了一批具有各种才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军事、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洋务教育,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近代化历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洋务教育虽然在客观上和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没能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
也就是说,由于洋务派封建官僚们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培养为自己服务的人才,旨在维护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权的性质和封建教育制度。
由于他们特殊的政治地位和阶级局限性使得他们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去涉及西方的经济政治学说,而始终把视野限制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圈子之内,从而影响了洋务教育存在的价值,也不可能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士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洋务教育的成功. 宜春学院学报, 2005-7.
[2] 赵树利. 简论洋务教育,现代教育科学, 2003, 5.
[3] 吴双艳, 赵岩. 清朝末期的洋务教育.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