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及详解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
安福学
①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古老黄河上,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它像是远古的图腾,又像是奶奶娓娓讲述的故事。
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
而在黄河波涛上奋力挥动着船桨的筏子客们,他们那浓烈的西部口音、发达的高原胸肌,还有黑里透红的粗糙脸膛,都会在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的画面,总会复去还来地令人心旌神摇。
②除了老中青年的男性外,偶尔也会有中青年女性,操持着筏子客这古老的营生。
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黄河女筏子客。
这个双颊上有如盛开着艳丽桃花的黄河妹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豆蔻年华和青春梦想,浸泡在爷爷那只能熏醉长天和落日的老酒壶里。
她高举着桨橹,把三村六寨里的过河人渡过来又渡过去,她的眼神里,柔情与野性并存,装束中,古朴与时尚同在。
乘坐在她驾驭的羊皮筏子上,你的心中会泛起许多联想与遐思:这片土地真费人啊,费男人也费女人,这个费就是过快地消磨人的青春;这条黄河也养人啊,养男人也养女人,这个养就是滋润与调养人的精神。
③在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上,尽管早已有YAMAHA快艇劈波斩浪,尽管游弋着各种豪华游轮,可这里的羊皮筏子仍不知疲倦地上演着古老的童谣。
老爷爷那背负着半个世纪人间沧桑的双肩,把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都划向那令人情牵魂绕的黄河岸上。
羊皮筏子上的西北妹子,也曾羡慕都市少女的红唇短裙,曾眼热贵妇人在出租车里的高谈阔论,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
羊皮筏子上的哥哥只要望见晴空里的太阳停留在崖畔上,看到老辈人眯起昏昏的睡眼,一对有情人就又出现在黄河滩头或筏子上。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筏子客们,把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摇向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花儿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未来。
④这羊皮筏子上生生不息的古老岁月哟,伴着一泻千里的大黄河,牵着多梦多歌的季节,春种秋收,把所有的情爱与希冀都溶入永恒的老河口。
不知疲倦的高原风也和他们一起辛劳,而他们共同忙碌的结果,就是想把苦日子扔进河里让它流走;黄黄的一河高原雪水冲刷着黄黄的一山黄土,黄黄的一串老日子装点着这一道黄黄的风景线。
爷爷的爷爷年轻时就划着这筏子运走了村里人的笑声;奶奶的奶奶年少时就乘着这筏子送走了山里人的叹息。
⑤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西部的天空下,旱塬、戈壁、窑洞,也许正吟唱着古老的
情诗与歌谣;而额头长满褶皱的筏子客只管吸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凭着一身胆气和汗水,把原本平平淡淡的光阴,划出像平川上那一朵朵牡丹花一样光鲜的日月。
⑥倒在筏子上的这把喝醉了几辈人的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筏子客正是从这把酒壶里品出了活人的滋味;挥动在水面上这只劈波斩浪的旧船桨,放筏人正是从这桨声中听惯了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
他们对这个世界别无所求,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放筏在滔滔黄水之上,打从天上来,又划向天边去,让这现代都市边的远古风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这么田园牧歌般地悠然着,就这么波峰浪谷之间里颠簸着,就这么平淡从容地划过春秋,又送走冬夏……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7月11日)
1.文章第一段开头说“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请说说这幅画为什么令人心醉神迷。
2.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3.文章多处写到了“酒壶”、“水烟锅子”、“船桨”,这些意象有何共同点?作者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
4.在传统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面对羊皮筏子这种古老、传统的运输工具,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
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1.解析:这个画面的特点是“令人心醉神迷”原因,另外,它的这种特点是现代都市所没有的,所以才会吸引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
答案:①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
②它与现代大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一种难得的纯净与原始的美。
2.解析:她们叹息的原因很明显是羡慕自叹不如,但要注意“至多”一词,说明她们止于羡慕,还要联系全文,写她们是为塑造筏子客这一形象服务的。
答案:她们偶尔羡慕城里人的富裕生活,感叹自己身处僻陋的乡村,有过片刻的消沉;/但更多的是沉沦后的积极和从容,想通过自己的辛劳和忙碌让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这句话写出了黄河妹子真实的人性和心理,赞扬了筏子客淳朴本分的生命状态。
3.解析:由“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旧船桨”等可以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
它们和文中的主要意象“羊皮筏子”有着主要联系,体现着筏子客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答案:古老。
与羊皮筏子这一古老的营生相衬;体现黄河人对生命执著追求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4.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是赞成“渴望它的改变”还是赞成“期待它的延续”或二者折中,都要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阐述,表达顺畅合理。
只要就一点进行阐述即可,其他说法只要合情合理且能有效阐述也可以。
答案:要点:①传统文明的延续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本质上并无冲突之处。
②传统文明应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超然物外,不卑不亢。
③传统文明只有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草屋的声音
赵伟平
《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徙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
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
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掠过。
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
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
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
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
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
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
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
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
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草屋是温馨的。
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
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
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
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草屋留给我记忆的更多的是宁静。
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
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屋东北角有一颗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侧长着一颗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那些美味。
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
最后像神韵一样,雪脚踩得无声无息了。
满世界一屋银妆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
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很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草屋无言。
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里发出的种种声音!
1.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聆听”到哪些“声音”?
答: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答:
3.第⑤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苳草,草屋前后的梧桐和枣树,对描写草屋起到什么作用?
答:
4.本文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中又说“草屋无言”。
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答:
1.解析:从文末这句话看来,所谓“草屋的声音”指的是人对草屋的种种感受和领悟,因此归纳全文内容可以分条得出。
答案:草屋使人产生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之感;草屋主人勤劳坚韧、纯朴憨厚;草屋环境宁静有情致;草屋风景别样而意味无穷。
2.解析:首行要联系由画线句子前面所提供的语境“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其次,注意变化主要体现在色彩上。
对本段文字表达上的特色要从修辞手法上去分析。
答案:①以季节变换为顺序,描绘了被征服土地上出现的动人“画景”。
②由嫩绿深绿、青黄相融到金色,突出了“画景”的色彩变化;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3.解析:由本段文字的中心句即段落的第一句可知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通过写茗苳草点燃草屋的绿意,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衬托出了草屋的安宁而有情致。
4.解析:看似矛盾,一般来说实际上并不矛盾,作者对草屋及“草屋的声音”的描述表达的是情感,同时也寄托中作者的人生追求。
答案:“草屋无言”与题意并不矛盾。
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美好回忆,对草屋主人的真切赞美,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深情留恋,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追求。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丫口
周家鸿
两座山对折的地方,就是丫口。
村里人荷锄而出,冲着丫口响起渐渐远行的脚步,那其中,必定有苍老的牛,送行的狗。
翻过丫口,这一切却又在金色晨光中迷蒙。
丫口是繁复世界,精彩、诱人,却遥远。
对于村庄,最亲近的只有庄稼。
一锄锄翻开潮湿泥土,播上种子,绿油油的禾苗便成了庄稼人的漫长而艰巨的守候。
再没有什么事有这样大的诱惑力,成年累月地让庄稼人苦盼。
就算外面喧响而闹腾,什么危机、战事,对于村子,只能是摆搁在茶余饭后的闲聊;天气,才是农民们辛酸或甜蜜的陪伴者。
劳累了,他们就着山岩找一处避阳的处所——那曾是花蛇或野兔栖歇之所,他安静地燃完了一支旱烟,美美地睡上半个时辰,鼾声也许振落岩土,又惊飞草中虫子。
有的早就爬上农民的足或手,但他不理会,悠然处于一种恬静的快乐中。
只要仓里有粮,银行里有没有存钱,都不必心慌,清淡的粮食能把农民们
喂得强壮,这种没有贪欲的境界,也许正是农民高尚的缘由。
虫子一般不会咬这些粗糙的皮肤,就算咬了,他随处折几芽蒿枝尖,揉上痛处,仍旧干活。
咬破农民的脚,有何意义?他不会像城里的贵妇,惊呼四起,并作诗赋文,或者上电视里去留下记忆。
黄昏后,村人们踏着虫鸣集向丫口,又分散向各自的蜗居。
这时的村庄充满生机和热烈。
而这种境界,白天却显得那样静谧,就算有人踏破小村古道,惹来狂吠声音,他们也并不知晓。
丫口有一株巨榕,枝繁叶茂。
晚饭毕,一村人就集在这里侃天谈地,声音分好几片。
小孩子喜欢伏在故事多的老人的膝头,听一阵稀奇古怪的魔鬼精怪,然后在恐惧中,伏于母亲敞开的怀里睡去。
最俗的是壮年那一堆,总爱讲着媳妇女人,然后吼着“猫的房梁,狗的坝子边”,然后散去。
丫口外的空气,也许不如村里净洁,可是上学的少年都渴望村子有雨,父母们回来得早,也不会领孩子到丫口去,而在家里陪孩子写完作业,再商量怎样筹备下学期的纸和笔。
为了这份欣喜,孩子们宁愿踏着泥泞,披一块发黄的塑料布,去丫口外的学校。
可是村庄依旧没能避开丫口外的干扰。
当鸡蛋由八分涨到五角,村里的闲聊已经很不重要。
随后买回电视的人家,开始在屋顶绑长长的竹竿,电视天线指向丫口。
很多年来丫口把丫内的小村锢锁得超常的质朴,村里人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
当乡上来人,强迫性叫村子压低丫口,修筑公路时,丫口人有一大半想不明白。
然后,当鸣叫的汽车带回财富、信息和电视“锅盖”,又运走了村里的土特产和上大学的青年,村里人想:这才是丫口村真正的生活哩。
1.第三段开头写道:“对于村庄,最亲近的只有庄稼。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庄稼人对庄稼的这种“亲近”?这种“亲近”行为表现了庄稼人怎样的特点?
答:
2.文中写晚饭后丫口一村人聚集在巨榕下侃天谈地的情景。
其中特别突出小孩子与壮年人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倒数第二段中“当鸡蛋由八分涨到五角,村里的闲聊已经很不重要”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答:
4.本文以“丫口”为题象征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中由贫困逐渐走向富裕的社会现实。
请简要说明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揭示这个象征意义的?
答:
1.解析:关键在于抓住这一句在本段中的作用,本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内容就是对本句话的阐释,并且庄稼人的特点也在其中,因此答案不难概括。
答案:①播种后漫长的守候、成年累月的苦盼、辛酸或甜蜜的陪伴等描写表现了庄稼人对庄稼的亲近。
②恬静,质朴,没有贪欲。
2.解析:由文末“这才是丫口村真正的生活哩”一句可知一村人聚集在巨榕下侃天谈地并不是丫口村真正想要的生活,而这样描写是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表现丫口一村人精神生活的单调、贫乏,为后文写改革开放给山村带来的变化作铺垫。
3.解析:“当鸡蛋由八分涨到五角”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村里的闲聊已经很不重要”指人们的思想因而也发生了变化。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市场经济给丫口的人们带来了实惠,改革开放使丫口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不再闲聊浪费时间了,而是更加关注怎样赚钱和提高生活质量。
4.解析:文章写的是丫口一村人的过去和现在,因此表现手法可知,丫口村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表现手法。
答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丫口过去物质生活的贫困和精神生活的贫乏与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变和精神生活的变化的对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深刻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
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
...”的样板?
岭侧成峰
....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已任的是作家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
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
脸上火力更足,未有“珊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
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以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
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
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
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
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担。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唯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
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
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
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
屁股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且颜色迥异。
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赃般地压在箱底发霉虫蛀。
他身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书记、对敌斗争积极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
下半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
绘画学3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耱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
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觉采来炒着吃。
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
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
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
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
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涮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
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
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
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
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
功课百忙之中,不忘
,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
...........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再写诗,发表以后除了他的老娘将《诗刊》放在菜蓝里向左邻右舍显宝外,似无追星女青年;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
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
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而今所出版的书大多是数十万字一本的诗歌理论,这是后话。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
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被震醒过来,原来自己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
答:
2.试分析作者对儿子17岁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
答:
3.请指出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
4.以文章加点词语的分析为例,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
1.解析:文中对两辈人主要进行了三个大的方面的对比,各自的特点在每一方面的对比中不难概括出来。
答案:父母辈特点:生活艰苦,理想远大,积极上进,勤俭奋斗。
子辈特点:注重实际,看重享受,富有爱心,爱好广泛,有平等意识。
2.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对儿子的态度并非全赞成和或全面批评,关键在于区分哪些是赞成,哪些是批评。
答案:对儿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持批评态度,但是对儿子在外出旅游时表现出来的爱心和面对金钱不懂得回扣的单纯却持肯定
态度;对儿子的平等意识持肯定态度,但是对儿子兴趣爱好的狭窄却持怀疑态度。
3.解析:综合全文内容来看,全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分别对父亲、作者、以及儿子的17岁时的表现进行了陈述,其异同不评自现,因此,对比的手法再明显不过了,两代人的特点也鲜明起来。
答案:对比手法。
文章把父(母)子两代人在17岁时的各种表现对比起来写,突出两代人各自的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
4.解析:阅读全文我们常常发出会心的微笑,其幽默诙谐语言特点可谓鲜明,但核心问题是分析加点词的言外之意及表达方式。
答案:本文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
“横看成岭侧成峰”借用古人诗句诙谐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儿子脸上青春痘之多、之大;“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则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儿子由于近视而不得不凑得很近去看电视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
显出幽默诙谐的智慧。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向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波秋水,看雨飘落,路上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