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我的童年”为线索,通过对童年记忆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B. 文中“那些夜晚,我常常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讲述着关于家乡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童年的夜晚”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C. 文章结尾“家乡,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D. 文章整体上采用了平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答案:C解析:C项中,“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并非直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而是通过这句话,将家乡与“温暖”这一情感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最终导致她离家出走。

B. 小女孩离家出走后,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人,老人帮助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C. 小女孩回到家后,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D.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A解析:A项中,“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这一情节在原文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这篇小说主题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了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B. 文章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惩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等。

C. 文章呼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D. 文章主题是“爱”,强调家长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答案:D解析:D项中,“爱”并非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文章:《人生的途径》人生的路不可预知。

一位朋友曾向我诉说他的职业定位问题。

他的困惑源于年轻时对未来的彷徨,一直以来没有强烈的事业追求。

曾几何时,他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特定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

每每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总是沉默不语,很淡然地说:“我还没有找到适合我的方向。

”何为适合?何为理想与追求?说起理想与追求,每个人的定义或许不同。

有人认为,理想是指尽可能地发挥个人能力,追求是指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目标。

也有人认为,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幻想,追求是对自己内心渴望的追逐。

然而,人生的途径却不是单一的,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就像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根据文意,完成下列句子。

1. 他的困惑源于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特定领域做出__________________。

3. 每个人对理想与追求的定义或许______________。

4. 人生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5.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去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人生的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抉择。

所谓抉择,即从多种可能中作出决策,选择一条道路前行。

每个人面对抉择时,多少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

有人说,抉择就像是一张纠缠不清的网,你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步错,步步错。

然而,在我看来,人生的抉择并没有那么可怕。

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并根据这些原则来做出决策。

例如,当我们面临职业选择时,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

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当然,人生的抉择不仅仅局限于职业,还包括各个方面。

只有通过清晰地认知自己,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不要害怕抉择,因为抉择带给我们的是成长和进步。

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新时代,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A.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B.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C.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D. 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2. 根据材料一,我国教育事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甲:节目形式新颖,激发了观众对诗词的兴趣。

乙:选手们才华横溢,展现了诗词的魅力。

丙:节目普及了诗词知识,提高了国民文化素养。

A. 节目形式新颖B. 选手们才华横溢C. 节目普及了诗词知识D. 节目过于注重竞技,忽视了诗词的内涵5. 请简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6分)6. 请你就如何进一步办好《中国诗词大会》提出两条建议。

(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三:甲:《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

乙:《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丙:《红楼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A.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B. 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C.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D.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8.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高考试卷语文答案

高考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知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家乡的。

2. 答案:B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知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生动形象。

3. 答案:A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知作者的情感是热爱。

(二)简答题1. 答案:①作者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②作者通过对家乡人民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赞美;③作者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家乡历史的敬畏。

2. 答案:①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这句诗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简答题1.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荒凉景象比作鸟儿飞走,人迹罕至;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思念之情与明月相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2.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

三、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答案:在我心目中,英雄是一个充满正义、勇敢无畏的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线。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我心目中的英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

高考试卷语文详解及答案

高考试卷语文详解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低俗、抄袭成风等。

对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1.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网络文学内容低俗,抄袭成风,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C.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各有特点,应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D. 我们应该完全否定网络文学,只关注传统文学。

答案:C解析:A项错误,原文提到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未说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B项错误,原文并未说网络文学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D项错误,原文提到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不能完全否定。

2. 文中“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指的是什么?答案: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指的是既要看到网络文学的积极一面,如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如内容低俗、抄袭成风等。

解析:根据原文“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可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分)以下是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 严格环境法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3. 发展绿色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1. 文章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答案:文章主要讨论了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危害。

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知。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哲学家的话,引出了“创造”这一核心概念。

B. 文章认为,创造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索过程。

C. 文章指出,创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挫折和失败,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失败,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D. 文章最后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创造的定义、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创造的重要性。

C.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创造与模仿的区别。

D. 文章的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创造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但并不一定能够成功。

B. 创造是一种需要智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C. 创造是一种需要勇气的过程,需要敢于挑战权威。

D. 创造是一种需要环境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年轻人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位老人在喂鸽子。

年轻人好奇地问:“老爷爷,您怎么这么喜欢鸽子呢?”老人微笑着说:“鸽子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们能给人带来快乐。

”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一动,他决定自己也要养鸽子。

于是,他开始学习如何照顾鸽子,如何训练鸽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鸽子终于学会了飞翔。

有一天,年轻人带着他的鸽子去公园。

他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哭,于是他走过去问:“小朋友,你怎么了?”小朋友说:“我的鸽子飞走了。

”年轻人安慰他说:“别担心,我的鸽子会帮你找回来的。

”年轻人带着鸽子飞上天空,他让鸽子去寻找那只丢失的鸽子。

鸽子很快就找到了那只丢失的鸽子,并把它带回了小朋友的手中。

小朋友非常高兴,连声谢谢年轻人。

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月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人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象征着团圆、美满,也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之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月亮的神秘面纱依旧未曾完全揭开。

(1)下列关于月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团圆、美满。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C. 月亮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但它的神秘面纱已经完全揭开。

D. 古人通过观察月亮,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月亮的神秘面纱依旧未曾完全揭开”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的外观特征和运行规律已被人类完全了解。

B. 月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尚未被证实。

C. 人类对月亮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

D. 月球背面图像的拍摄技术尚未成熟。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君子不器。

”何也?器者,各有所能,而不能兼也。

故君子,其器也大。

夫水也,必出于山,然后能汇于海。

君子必广其学,坚其志,深其器,然后可以任大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各有所能:各有所长。

B. 坚其志:坚定自己的意志。

C. 深其器:提高自己的修养。

D. 任大事:担任重要职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强调君子要有广泛的知识和坚定的意志。

B. 文章将君子比作水,说明君子要像水一样汇入大海。

C. 文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深厚的修养和广泛的能力。

D. 文章指出,君子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君子,其器也大。

②君子必广其学,坚其志,深其器,然后可以任大事。

三、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

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D。

根据原文“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可知作者描述的是他的眼神充满了希望。

2. B。

根据原文“我明白了,他之所以选择放弃,是因为他知道,只有放弃,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可知作者认为他放弃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

3. C。

根据原文“虽然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可知作者认为他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

4. A。

根据原文“在困境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种乐观的心态使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可知作者认为他的乐观心态帮助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5. D。

根据原文“他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可知作者认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

(二)简答题1. ①他的眼神充满了希望;②他放弃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③他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④他的乐观心态帮助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⑤他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

2. 作者通过描写他的眼神、放弃的原因、生活态度、乐观心态和实际行动等方面,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C。

根据《离骚》中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可知,帝高阳是伯庸的父亲。

2. A。

根据《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知,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3. B。

根据《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4. D。

根据《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知,这句话描绘了大鹏鸟翱翔天空的景象。

5. C。

根据《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知,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女子。

(二)简答题1. ①帝高阳是伯庸的父亲;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④描绘了大鹏鸟翱翔天空的景象;⑤描写了美丽的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
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2.陈寅恪晚年,在病榻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

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

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3.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

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
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

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

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多久不通信。

"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4.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

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5.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

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

后来,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6.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

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7.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8.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

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
9.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10.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

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
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

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

11.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

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

12.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

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

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

章先生提出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

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

13.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

"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

"
14.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

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陈寅恪虽然只和蒋天枢见过两面,但是笃信其为人,所以将整理自己著作的事全权托付给他,而蒋天枢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传承文化的使命,认认真真地完成了陈寅恪的遗愿。

B.上世纪80年代初期,蒋天枢终于整理、出版了300余万字的《陈寅恪文集》,这使得陈寅恪再次回到大陆读者的视野中。

C.别人称"王国维先生",蒋天枢觉得大不敬了,那是因为传统中国习惯称字而不是称名。

这可以看出他恪守中国文化传统,对老师非常尊重。

D.文末插叙章培恒在年近七十时还提出背蒋先生,表面上宕开一笔,游离于传主之外,实则和本文的文脉、主旨紧密相连。

E.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打破了固有的按时间顺序的模式,构思巧妙,详略得当,人物形象突出。

(2)本文写出了蒋天枢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传主是蒋天枢,文末插叙章培恒的事迹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对古代官方正史的了解,谈一谈本文和"二十四史"中的"纪传"在体例上有何显著区别?(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案
(1)答案:CE 解析:A项"陈寅恪虽然只和蒋天枢见过两面"错误,原文为"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B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
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D项对"花甲"理解有误,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2)尊师重道:年过花甲的他站在老师身前毕恭毕敬地听老师说话,他对别人直呼老师名讳的现象非常不满;
淡泊朴素:他拒绝了出版社给的3000元整理费,并且在陈寅恪先生"走红"后,从来不借他的大名以自重;
笃忠执着:在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中,他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先生的敬重之情;
④文化责任感强:他将陈寅恪先生视为"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也将替陈先生整理文稿为传承文化之使命。

(3)突出人物形象:表面上写章培恒尊师重道,实则写他在耳濡目染之下受到了蒋先生的影响,所以能突出蒋先生尊师重道的精神品质;升华主题:本文以"师道"为线索,写了陈寅恪、蒋天枢和章培恒两代师生之间的交往,表达出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之间"尊师重道"传统的称赞;为后文感慨"师道"逐渐泯灭作铺垫:蒋天枢、章培恒等传统知识分子在年老之时依然不减对老师的尊重,而这群先生们"老了"、"逝了"以后,"师道"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4)从传主身份和传记内容来看:古代官方正史以王侯将相为主,主要写其宦海沉浮的经过,缺少细节;本文传主是高校教授、著名学者,主要写两代师生之间的交往,详略得当;
从写作顺序来看:古代官方正史按照时间顺序顺叙传主由生到死的经历,本文以"师道传承"为线索,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只叙写与主题相关
的事件;
从创作目的来看:古代自《三国志》以后的正史重在记录事实,不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缺少作者的情感;针对师道日益泯灭的现状,本文通过追忆蒋天枢先生的生平事迹来缅怀老一辈知识分子尊师重道而又淡泊朴素的精神品质。

(每点3分,若学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