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我的童年”为线索,通过对童年记忆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B. 文中“那些夜晚,我常常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讲述着关于家乡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童年的夜晚”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C. 文章结尾“家乡,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D. 文章整体上采用了平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答案:C解析:C项中,“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并非直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而是通过这句话,将家乡与“温暖”这一情感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最终导致她离家出走。
B. 小女孩离家出走后,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人,老人帮助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C. 小女孩回到家后,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D.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A解析:A项中,“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这一情节在原文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这篇小说主题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了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B. 文章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惩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等。
C. 文章呼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D. 文章主题是“爱”,强调家长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答案:D解析:D项中,“爱”并非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文章:《人生的途径》人生的路不可预知。
一位朋友曾向我诉说他的职业定位问题。
他的困惑源于年轻时对未来的彷徨,一直以来没有强烈的事业追求。
曾几何时,他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特定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
每每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总是沉默不语,很淡然地说:“我还没有找到适合我的方向。
”何为适合?何为理想与追求?说起理想与追求,每个人的定义或许不同。
有人认为,理想是指尽可能地发挥个人能力,追求是指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目标。
也有人认为,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幻想,追求是对自己内心渴望的追逐。
然而,人生的途径却不是单一的,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就像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根据文意,完成下列句子。
1. 他的困惑源于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特定领域做出__________________。
3. 每个人对理想与追求的定义或许______________。
4. 人生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5. 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去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人生的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抉择。
所谓抉择,即从多种可能中作出决策,选择一条道路前行。
每个人面对抉择时,多少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
有人说,抉择就像是一张纠缠不清的网,你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步错,步步错。
然而,在我看来,人生的抉择并没有那么可怕。
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并根据这些原则来做出决策。
例如,当我们面临职业选择时,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
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当然,人生的抉择不仅仅局限于职业,还包括各个方面。
只有通过清晰地认知自己,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不要害怕抉择,因为抉择带给我们的是成长和进步。
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新时代,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
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A.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B.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C.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D. 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2. 根据材料一,我国教育事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甲:节目形式新颖,激发了观众对诗词的兴趣。
乙:选手们才华横溢,展现了诗词的魅力。
丙:节目普及了诗词知识,提高了国民文化素养。
A. 节目形式新颖B. 选手们才华横溢C. 节目普及了诗词知识D. 节目过于注重竞技,忽视了诗词的内涵5. 请简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6分)6. 请你就如何进一步办好《中国诗词大会》提出两条建议。
(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三:甲:《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
乙:《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丙:《红楼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A.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B. 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C.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D.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8.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高考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C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知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家乡的。
2. 答案:B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知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生动形象。
3. 答案:A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知作者的情感是热爱。
(二)简答题1. 答案:①作者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②作者通过对家乡人民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赞美;③作者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家乡历史的敬畏。
2. 答案:①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这句诗表达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简答题1.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荒凉景象比作鸟儿飞走,人迹罕至;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思念之情与明月相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2. 答案:①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②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
三、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答案:在我心目中,英雄是一个充满正义、勇敢无畏的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线。
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我心目中的英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
高考试卷语文详解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低俗、抄袭成风等。
对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1.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网络文学内容低俗,抄袭成风,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C.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各有特点,应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D. 我们应该完全否定网络文学,只关注传统文学。
答案:C解析:A项错误,原文提到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未说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B项错误,原文并未说网络文学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文学。
D项错误,原文提到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不能完全否定。
2. 文中“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指的是什么?答案: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指的是既要看到网络文学的积极一面,如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如内容低俗、抄袭成风等。
解析:根据原文“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可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分)以下是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 严格环境法规,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3. 发展绿色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1. 文章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答案:文章主要讨论了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危害。
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知。
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哲学家的话,引出了“创造”这一核心概念。
B. 文章认为,创造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索过程。
C. 文章指出,创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挫折和失败,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失败,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D. 文章最后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创造的定义、创造的过程、创造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创造的重要性。
C.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创造与模仿的区别。
D. 文章的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创造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但并不一定能够成功。
B. 创造是一种需要智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C. 创造是一种需要勇气的过程,需要敢于挑战权威。
D. 创造是一种需要环境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年轻人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位老人在喂鸽子。
年轻人好奇地问:“老爷爷,您怎么这么喜欢鸽子呢?”老人微笑着说:“鸽子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们能给人带来快乐。
”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一动,他决定自己也要养鸽子。
于是,他开始学习如何照顾鸽子,如何训练鸽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鸽子终于学会了飞翔。
有一天,年轻人带着他的鸽子去公园。
他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哭,于是他走过去问:“小朋友,你怎么了?”小朋友说:“我的鸽子飞走了。
”年轻人安慰他说:“别担心,我的鸽子会帮你找回来的。
”年轻人带着鸽子飞上天空,他让鸽子去寻找那只丢失的鸽子。
鸽子很快就找到了那只丢失的鸽子,并把它带回了小朋友的手中。
小朋友非常高兴,连声谢谢年轻人。
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月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人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亮象征着团圆、美满,也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之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月亮的神秘面纱依旧未曾完全揭开。
(1)下列关于月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团圆、美满。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C. 月亮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但它的神秘面纱已经完全揭开。
D. 古人通过观察月亮,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月亮的神秘面纱依旧未曾完全揭开”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的外观特征和运行规律已被人类完全了解。
B. 月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尚未被证实。
C. 人类对月亮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
D. 月球背面图像的拍摄技术尚未成熟。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君子不器。
”何也?器者,各有所能,而不能兼也。
故君子,其器也大。
夫水也,必出于山,然后能汇于海。
君子必广其学,坚其志,深其器,然后可以任大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各有所能:各有所长。
B. 坚其志:坚定自己的意志。
C. 深其器:提高自己的修养。
D. 任大事:担任重要职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强调君子要有广泛的知识和坚定的意志。
B. 文章将君子比作水,说明君子要像水一样汇入大海。
C. 文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深厚的修养和广泛的能力。
D. 文章指出,君子不应该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君子,其器也大。
②君子必广其学,坚其志,深其器,然后可以任大事。
三、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
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D。
根据原文“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可知作者描述的是他的眼神充满了希望。
2. B。
根据原文“我明白了,他之所以选择放弃,是因为他知道,只有放弃,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可知作者认为他放弃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
3. C。
根据原文“虽然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可知作者认为他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
4. A。
根据原文“在困境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种乐观的心态使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可知作者认为他的乐观心态帮助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5. D。
根据原文“他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可知作者认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
(二)简答题1. ①他的眼神充满了希望;②他放弃的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③他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从未放弃追求美好生活;④他的乐观心态帮助他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⑤他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
2. 作者通过描写他的眼神、放弃的原因、生活态度、乐观心态和实际行动等方面,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古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C。
根据《离骚》中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可知,帝高阳是伯庸的父亲。
2. A。
根据《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知,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3. B。
根据《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4. D。
根据《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知,这句话描绘了大鹏鸟翱翔天空的景象。
5. C。
根据《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知,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女子。
(二)简答题1. ①帝高阳是伯庸的父亲;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④描绘了大鹏鸟翱翔天空的景象;⑤描写了美丽的女子。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晶莹的泪珠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
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
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
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
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
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雨如注(节选)毕飞宇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
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
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
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
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
写得一手明媚的欧体。
素描造型准确。
会剪纸。
“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
擅长演讲与主持。
能编程。
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
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
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这是骇人听闻的。
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画皮”出自《聊斋志异》,指妖怪伪装成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比喻掩盖挣拧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
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
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
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
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
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
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
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
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
“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
姚子涵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
还有古筝。
他们当初怎么就选择古筝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姚子涵开始痴迷于“帅”,她不再喜爱在视觉上“不帅”的事物。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
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
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
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
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
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
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
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0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00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不大的小白马豆春明他们,都挤在河边。
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
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
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
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
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
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
《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
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
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
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
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
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
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
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
岳飞,四十不到。
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
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
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
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
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
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
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
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
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
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
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
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
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
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
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
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A.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唯一力量。
B.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C. 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D.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华文明延续的要求?()(3分)A.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B.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C. 坚持文化自信D. 依赖外部力量3. 下列关于文化精神弘扬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要弘扬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
B. 要弘扬超越国界的文化精神。
C. 要弘扬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
D. 要弘扬失去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和审美趣味,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
然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等。
如何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4. 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4分)A. 创作方式单一B. 传播途径狭窄C.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D. 抄袭现象严重A. 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了传统文学。
B. 网络文学只受年轻人欢迎。
C. 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桑花鸿鸣军嫂去唐古拉山兵部站看望当连长的丈夫,从格尔木站一下车,就看见一名20岁出头的小战士向她招手,原来是接她的司机兵。
军嫂来到军车前,看见车的前面,绑了一束鲜花,有点像江南的扫帚梅,还有点像菊花。
她乐了,这个小伙子,还挺热爱生活的。
军车离开格尔木,奔驰在去唐古拉山的山路上。
司机兵一边开车,一边和军嫂聊天。
“嫂子,听连长说,你是大学生,还是城市人,却一直生活在山村。
”司机兵好奇地问。
“是啊,我和你大哥是大学同学,他毕业参军去了边疆,父母年龄大,就他一个儿子,为让他安心卫国,结婚后我辞去公司会计工作,从苏州到他老家,陕西的一个小山村,现在有10多年了。
”军嫂轻描淡写地说。
“嫂子,你是城市人,在山村适应吗?”“开始不适应,现在学会了柴火灶做饭,喂猪砍柴,山地播种,彻底是个农村媳妇了。
”军嫂说着笑了起来。
司机兵又问:“嫂子,山村的生活不容易吧?”“还行,就是有时候有一种无助的感觉,比如上个月,我脸上一个痦子越来越大,还有点疼,医生说是黑色素痣病变,怀疑是恶性肿瘤前兆,必须切除。
我瞒家人做了手术,还好,病理检验报告显示,肿瘤是良性,我就是那次才哭了。
”军嫂好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却让司机兵心里为之一振,他由衷地说:“嫂子,你真了不起!”军嫂笑着说:“这有什么啊,你大哥为国家,我为他呀。
”军嫂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神情,接着说,“实际我最自豪的是我儿子,他7岁了,经常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爸爸,我爸爸是解放军,他在唐古拉山保卫国家……”司机兵听得眼睛有些湿润。
对面不断有军车开过来,军嫂发现,这些军车开过来的时候,都鸣笛三声,车上的人都向他们的军车敬礼,有时候司机兵也举手回礼。
军嫂很奇怪,问:“你们军车在路上相遇,都互相敬礼呀?”司机兵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军嫂:“嫂子,你认识车前挂着的那束花吗?”军嫂说:“好像我们那里的扫帚梅花。
高考满分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文化现象,它们跨越时空,超越了国界,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
这些文化现象就像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其中,最为耀眼的莫过于中国的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程。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字形经历了多次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和意义始终没有改变。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魅力在于它的表意性。
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
例如,“水”字由三个点组成,形象地表达了水流不息的特点;“山”字由两个“山”字叠加而成,象征着高耸入云的山峰。
这种独特的造字方法,使得汉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汉字的音韵美也是其魅力所在。
汉字的发音独特,音节丰富,具有音乐美。
古代诗词歌赋,都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音韵美来表达情感。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通过“光”、“霜”等字的音韵美,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设备,汉字的书写和使用逐渐减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字的文化价值在降低。
相反,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价值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首先,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哲学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学习和传承汉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其次,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现代社会,汉字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交流,到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汉字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计算机的汉字输入法、网络用语等,都是汉字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最后,汉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研究汉字文化。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0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0篇(2)(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萨满教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
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
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
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互相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
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
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
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
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
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
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暴的原始祭祀场面。
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宗教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宗教仪式等等。
青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青海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一)文本阅读(共18分)1. 文章第一段中提到的“它”指的是什么?(6分)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6分)3. 文章最后一段中“这样的结局”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6分)(1)“之”(2分)(2)“而”(2分)(3)“于”(2分)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分)(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分)6. 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7. 诗歌中“明月几时有”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8. 请分析诗歌中“把酒问青天”这一动作的象征意义。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9. 默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分)10. 默写《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分)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11. 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写成被动句。
(5分)原句:学生们在图书馆里认真地阅读书籍。
12. 请用至少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5分)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出主要信息。
(5分)材料: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大型商场还是街边小摊,都能看到移动支付的身影。
移动支付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五、写作(共60分)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材料:在一次班级讨论会上,同学们就“网络与现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也有人认为网络是现实的延伸,两者密不可分。
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这篇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美景的回忆。
B.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比,展现了家乡的变化。
C. 文章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D. 文章中提到的“我们”指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们。
【答案】D【解析】选项D中,“我们”指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而实际上,文中的“我们”是指作者本人。
这里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简答题2. 文章中作者对家乡美景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答案】①白描手法;②对比手法;③借景抒情。
【解析】作者通过对家乡美景的描写,运用了白描手法,如“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是那么的清晰”,通过对比手法,如“那时候的家乡,是那么的美好”,以及借景抒情,如“望着家乡的远山,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年的快乐时光”。
二、古代诗文阅读【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一)选择题3.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B.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仰望月亮时的情景。
C. 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D. 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答案】B【解析】选项B中,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并非描绘诗人在夜晚仰望月亮时的情景,而是表达了诗人在看到月亮时对家乡的思念。
(二)简答题4.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①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月亮、故乡、友情等;②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对比;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如歌,青春无悔。
”请以“岁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解析】本题要求以“岁月”为话题,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文章内容:(此处省略文章内容,假设为一篇记叙文,讲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1. 作者在文中提到“时间的重量”,这是指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8分)2. 文章中提到了“记忆”和“遗忘”,它们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8分)3.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受?请列举至少两个例子。
(8分)4.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生命的价值”,作者对此有何看法?(8分)5.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8分)参考答案:1. “时间的重量”在文中指的是时间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和价值,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深刻感悟。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表达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珍贵性。
2. “记忆”在文中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遗忘”则是时间流逝的自然现象。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对时间感知的复杂性。
3. 作者通过描写老照片、季节变化等细节,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
4. 作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自我实现和贡献社会。
5. 本文的主题是对时间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个人经历和对时间的反思,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古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6-10题。
古文标题:《岳阳楼记》古文内容:(此处省略古文内容,假设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慨。
)6. 请解释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6分)7. 文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8.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景观?请列举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6分)9. 文章最后一段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6分)10. 你认为《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6.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愿意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困难时先于他人感到忧虑,在国家和民族欢乐时最后感到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现代文阅读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试题,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
1.在近十年来围绕陈寅恪的推崇与传奇当中,他的受业弟子蒋天枢向人们透出一个清矍高瘦、若隐若现的身影。
2.陈寅恪晚年,在病榻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与蒋天枢,这被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
受托之人蒋天枢,作为陈寅恪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
这十余年间,陈寅恪目睹和经历了太多昔日亲密无间的师友亲朋一夜之间反目为仇的事情,但他信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枢。
3.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
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
一栏中写道:"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
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信问业。
此外,无重大社会关系,朋友很少,多久不通信。
"
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政治运动正如火如荼,蒋天枢在这种只会带来麻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的"社会关系"中,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足见其为人之笃忠执着。
4.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重托。
晚年,他放弃了自己学术成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在1981年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作为附录还出版了他编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
5.当时出版社给他3000元整理费,他一分钱也没有收,全部退还。
因为"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
后来,陈寅恪突然"走红",很多人出来自称是陈先生的弟子,蒋天枢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借陈寅恪以自重。
6.在陈寅恪托付毕生著作的那几日见面中,一天,蒋天枢如约上门,恰好陈夫人不在,没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陈寅恪也不在意,径直开始谈话,结果蒋天枢就一直毕恭毕敬地站在老师床边听着,几个钟头始终没有坐下。
那年,他已年过花甲。
7.接触过蒋天枢的复旦教师说,"程门立雪"这类传统,在蒋先生心中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一个学生总得有他应该躬行的本分。
8.有人评说,蒋天枢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对文化的负载感,而这种负载感正是传自其师门。
陈寅恪在《论韩愈》文中就曾说过:"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
"
9.编撰陈寅恪"事辑",蒋天枢自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示,他的中心意旨是想写出陈先生是"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
10.蒋天枢出身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有师生之谊,并且对自己入学前就已自沉的王国维也严执弟子礼。
同行或学生"王国维长王国维短",
即便语气中充满敬意,也会引起他的侧目。
在他看来,说"王国维先生"已经大不敬了,何况直呼其名;至于他自己,当然恪守旧例,开口闭口"静安先生"。
11.同系的名教授朱东润是个性情中人,一次开会,说到得意处随意评了几句"陈寅恪什么什么",其实未见得有什么不敬之意。
还没等在座诸人反应过来,蒋天枢从人群中拔身而起,指着他哼哼了几句,便拂袖而去,只留下朱先生哭笑不得地摊摊手,连声"啧啧",十足的难堪。
12.如今复旦中文系的名教授章培恒是蒋天枢的弟子,除了做学问,他显然还受了先生关于"尊师"的教诲。
一次,他随蒋先生外出办事,晚上完事后照例送老师回家。
途中下了场大雨,车到教师宿舍大门,遍地积水,而蒋先生脚上穿的却是家常的布鞋。
章先生提出要背蒋先生,全然不考虑自己也已直逼花甲了,蒋先生自然坚拒了。
于是,老师蒋天枢跨出车门,洒脱地直奔寓所,学生章培恒脱下皮鞋,一手拎着,在雨中着一双白袜跟在老师身后。
13.蒋天枢在1979年为《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写的"题识"中说:"余欲纂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已数年,悠忽蹉跎,今乃得从事辑录,距先生之逝世已将10周年,余亦老矣。
"1997年,此书增订再版,章培恒在"后记"中引用了这段文字,随后心有戚戚然:"现在,距离蒋先生的逝世也已将近10周年,而我也已经老了。
"
14.这些都不是虚辞,字里行间,透出师道的重量,后人读来,满页沉甸甸的。
先生们都已经老了、逝去,师道传承,今日焉在?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陈寅恪虽然只和蒋天枢见过两面,但是笃信其为人,所以将整理自己著作的事全权托付给他,而蒋天枢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传承文化的使命,认认真真地完成了陈寅恪的遗愿。
B.上世纪80年代初期,蒋天枢终于整理、出版了300余万字的《陈寅恪文集》,这使得陈寅恪再次回到大陆读者的视野中。
C.别人称"王国维先生",蒋天枢觉得大不敬了,那是因为传统中国习惯称字而不是称名。
这可以看出他恪守中国文化传统,对老师非常尊重。
D.文末插叙章培恒在年近七十时还提出背蒋先生,表面上宕开一笔,游离于传主之外,实则和本文的文脉、主旨紧密相连。
E.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打破了固有的按时间顺序的模式,构思巧妙,详略得当,人物形象突出。
(2)本文写出了蒋天枢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传主是蒋天枢,文末插叙章培恒的事迹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对古代官方正史的了解,谈一谈本文和"二十四史"中的"纪传"在体例上有何显著区别?(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案
(1)答案:CE 解析:A项"陈寅恪虽然只和蒋天枢见过两面"错误,原文为"1949年后,十余年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B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
这大概是陈寅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D项对"花甲"理解有误,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2)尊师重道:年过花甲的他站在老师身前毕恭毕敬地听老师说话,他对别人直呼老师名讳的现象非常不满;
淡泊朴素:他拒绝了出版社给的3000元整理费,并且在陈寅恪先生"走红"后,从来不借他的大名以自重;
笃忠执着:在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中,他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先生的敬重之情;
④文化责任感强:他将陈寅恪先生视为"中国历史文化所托命之人",也将替陈先生整理文稿为传承文化之使命。
(3)突出人物形象:表面上写章培恒尊师重道,实则写他在耳濡目染之下受到了蒋先生的影响,所以能突出蒋先生尊师重道的精神品质;升华主题:本文以"师道"为线索,写了陈寅恪、蒋天枢和章培恒两代师生之间的交往,表达出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之间"尊师重道"传统的称赞;为后文感慨"师道"逐渐泯灭作铺垫:蒋天枢、章培恒等传统知识分子在年老之时依然不减对老师的尊重,而这群先生们"老了"、"逝了"以后,"师道"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4)从传主身份和传记内容来看:古代官方正史以王侯将相为主,主要写其宦海沉浮的经过,缺少细节;本文传主是高校教授、著名学者,主要写两代师生之间的交往,详略得当;
从写作顺序来看:古代官方正史按照时间顺序顺叙传主由生到死的经历,本文以"师道传承"为线索,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只叙写与主题相关
的事件;
从创作目的来看:古代自《三国志》以后的正史重在记录事实,不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缺少作者的情感;针对师道日益泯灭的现状,本文通过追忆蒋天枢先生的生平事迹来缅怀老一辈知识分子尊师重道而又淡泊朴素的精神品质。
(每点3分,若学生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