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大搬迁》纪录片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钢大搬迁》纪录片观后感
当纪录片的音乐响起,伴随着铸钢车间的工作画面在眼前划过,首钢人的内心早已被炽热的回忆所融化。
这是一段过往,是一段历史,更是融入于首钢人身体中的血和肉。
首钢大搬迁,铸就了首钢人舍家为国、默默奉献的精神,演绎了首钢人在新世纪实施搬迁调整的创业史诗和伟大实践,体现了首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示范带动作用。
因此,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时期,首钢人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首钢精神、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再创首钢新辉煌。
第一集英雄无泪,钢铁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钢大搬迁》已不再是当年报纸上位于风口浪尖的话题,而是历经五年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
2005年6月30日上午8时,首钢5号高炉停产,也标志着首钢这个全球特大钢铁企业的搬迁行动拉开了序幕。
5号高炉建于1959年,当时它以963立方米的超大容量成为首钢炼铁之最,历经47年,功勋卓越,共生产了2967万吨生铁。
也许冰冷的数字表达起来不太形象贴切,所以在记录片里又这样描写了5号高炉的成绩:“如果将这些生铁铸成长宽高各1米的铁锭,它将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一直连接到广东省省会广州”,多么宏伟完美的成绩单啊,当最后一道铁流流过,炽热耀眼的光芒为它定格最后一抹记忆时,钢铁人心中的情感可想而知,难过、不舍、遗憾甚至带有那么一点点的怨念,此刻都掩埋在为国为家的赤子之心中。
在新大都会议上,环保专家强烈反对首钢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提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不能容许与“钢铁”相关的企业在首都继续生存。
面对专家们罗列的数据,首钢人沉默了。
第二天经过紧急艰难的磋商,首钢掌舵人朱继民代表首钢表态:如果国家决定我们首钢搬迁,我们接受。
毫无疑问,这是在思考良久之后首钢人发出的一种担当的声音和铁人气魄。
2010年12月21日,首钢石景山厂区举行最后的停火典礼。
在一次次割舍和远离中,首钢人终于完成了“还北京一个蓝天”的承诺,英雄无泪,顾全大局做奉献,抛家舍业解民忧,炉火虽灭心还热,首钢精神万古传!
第二集突出重围,续传奇!
时代在发展,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首先,每炼一吨钢材,需要消耗7-8吨的水,在首钢高产时期年耗水量高达6000万吨,水资源面临着匮乏的窘境;其次,生产的钢材用途局限,主要用于建筑业,90年代以后,建筑材料过剩,企业效益急剧下滑,首钢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挑战;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首钢一直沿用古老的生产工艺,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
对此,首钢人突围若渴,实现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在黄豹的带领下,2160项目被提上日程,即从之前的生产建筑材料为主,专向以转型生产板材为主,生产高端的、高品质的、高效益的国家急需的板带。
但由于北京市发展空间布局的影响,2160项目被迫停止。
后首钢又通过国际竞标,获得秘鲁马尔科纳铁矿山的开
采权,想方设法将矿产运回祖国大陆。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也未来企业未来长久恒远的发展,首钢搬出北京,开始了新的挑战。
在转型发展方面,企业不断追求进步,采用迁钢工艺,从加料到炼钢,全部由计算机程序完成,实现了全方位的自动化。
在环境保护方面,迁钢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降低了能耗,对废物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实现了几乎零排放。
从传统到现代化,如一次浴火重生般的大洗礼。
首钢用漫长的时间突出重围,如今,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首钢在续写新的发展史。
大部分职工也通过艰难转型,走上了新岗位,续写着新的传奇。
第三集沧海桑田,创奇迹!
在首钢人心中有一个碧海蓝天的梦想,那就是在曹妃甸建设炼钢基地。
为了联通岛屿与大陆,首钢人建设了通岛公路,它直入渤海,贯穿南北,联通沙岛与大陆。
2005年3月,曹妃甸填海造地工程正式展开,2006年3月,这个亘古荒岛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一块由海沙吹填出来的11.95平方公里的陆地神奇地出现在曹妃甸的海岸线上,昔日的汪洋变成了一块浩大的工业基地。
十年后的今天,曹妃甸作为一个开放的港湾面向世界四通八达,而这座岛屿之上,一个新兴的工业园区正在蓬勃发展,并且有一个响亮的关键词——首钢京唐。
精卫填海谈何容易,在难以名状的磨难面前,正是首钢人不屈不饶、敢于向大自然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让这座钢铁王国屹立在
渤海湾上,所谓奇迹,源于点滴!
第四集巨人之梦,勇往前!
搬迁至曹妃甸后,首钢需要重新建造新的工业园区,设计人员决定建造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大型高炉。
在日本探访受挫后,设计人员决定另辟蹊径、自探新路。
在探索中,首钢设计师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在与日本新日铁公司和卢森堡的保尔沃特公司合作无果的情况下,闭门造“炉”,设计师们花费大量时间,不断地设计修改图纸,最终5500米高炉被成功建造出来。
从设计到制造,从安装到成功运行,首钢人历经4年多的风风雨雨,圆满的实现了挑战世界一流钢铁技术的自主创新之梦。
在高炉制造的过程中,有许多首钢人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为了企业的未来,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拼搏奉献。
割舍,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更多的放弃,更体现出勇敢的首钢人顾全大局、敢于担当、不畏艰险的光荣传统,彰显出首钢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胸怀。
首钢十年大搬迁,终于梦圆曹妃甸!
第五集十年洗礼,获幸福!
为了适应首钢的发展与搬迁计划,首钢的领导人员通过对不同职工家庭状况的比对考虑,设计了11条分流措施,按照分流计划,首钢分为钢铁业本身、自身的非钢铁产业、以及在原厂上发展创意产业和服务产业等几条渠道对职工进行安置。
随着首钢产业结构的调整,它的非钢产业占到一半以上,这些企业设计建筑、设计、电子、房地产等,首钢6.47万职工也因此分流成功。
在整个十年大搬迁过程中,石景山的老厂区与曹妃甸的现代化新厂,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发展格局,首钢北京地区产能逐年削减,曹妃甸则逐渐发展成为新首钢。
或许外界人来说,曹妃甸的生活过于枯燥乏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首钢人来说,幸福源于超越物质意义信念追寻,目标追寻,源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涅槃重生、发展自信。
首钢人的幸福,便是源于与首钢的携手并进。
十年洗礼,人才聚集,正是执着的首钢人在这里落地生根,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份土地之上,才有了今天生气蓬勃的首钢。
第六集飞越未来,豪情万丈!
在国际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的洪流之下,钢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唯独首钢京唐公司积极创新,一来结合曹妃甸的自然条件,将日本和韩国的近海临港模式调整为临海临港模式,二来采用了“一包到底”,即铁水包运输的工艺模式,使炼铁炼钢之间紧密相连,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热能损耗。
2014年,首钢京唐在全球钢铁业萎靡的状况下以1.23亿元的盈利额奋势而起。
直至今天,首钢都在不停地接纳新科技,创新技术,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以首钢人的万丈豪情去寻求飞越未来的路径。
总的来说,首钢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企业,在新中国成
立后重获新生、迅速成长,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几代首钢人的努力和付出,是首钢人的无私奉献,铸就了今天的业绩。
奉献,在首钢无处不在;奉献,是首钢人演绎人生的重要组成。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史诗,背后是首钢人还首都一片蓝天的一诺千金,是首钢人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豪情,是首钢人钢铁报国的不懈追求。
有多大的困难,就有多大的动力;有多大的挑战,就有多大的机遇。
从山到海,沧海变桑田,这是首钢的时代壮举,更是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缩影。
《首钢大搬迁》充分体现了首钢人在搬迁调整中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英雄壮举,体现了首钢精神、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的传承和发扬。
从渗透首钢历史的石景山麓,到波澜壮阔的渤海之滨,新首钢的拔地而起,展现出首钢人为民族事业拼搏奉献的报国情怀。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已经到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浪潮扑面而来,又一次的机遇与挑战悄然而至。
胸怀大志、无私无畏、奋斗不息的首钢人已经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