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摘要:“内心听觉”是乐器演奏者音乐实践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是人对音乐音响进行感知时产生的一种听觉意象。
“内心听觉”保证音乐演奏家思维优化整合与理性动作把握和保证演奏家能准确表达乐曲情感“内心听觉”是演奏家智力潜能不断得到开发“弗来恩”现象不断得到提高,展示认知和意志代化组合的平台;是演奏家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能力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扩大思维空间,拥抱所有的音乐情感与美丽整个大自然,使演奏达到天人合一。
关键词:内心听觉,器系演奏,情感,想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的核心,是每个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器乐演奏的学习来讨论内心听觉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从而使演奏者能够更好地调动内心听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心听觉”是人们在从事音乐实践活动时对音乐音响进行感知而产生的一种听觉意象(经验、记忆)组合的心理反映。
通过对内心听觉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它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当实践活动停止后,实践时所产生的音响仍能在人的脑海中回响,能对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音乐音响进行追忆。
大脑感知对音响的音高、节奏、律
动、情绪、音乐的风格等的记忆“它不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纯粹复制”,而是“内心听觉”在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的同时内心听觉具备了先导与创造的能力。
[1]正是由于大脑的感知与记忆使内心听觉具有了先导思维的心理过程,从而使演奏者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动创造性思维,保证器乐演奏家思维优化整合与理性动作、把握和保证演奏家能准确表达乐曲情感。
“内心听觉”是演奏家智力潜能不断得到开发,“弗采恩”现象不断得到提高,展示认知和意志代化组合的平台;是演奏家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能力把自己从束缚中解放出来。
以扩大思维空间,拥抱所有的音乐情感与美丽整个大自然,使演奏达到天人合一。
许多科研成果中都提到了内心听觉这一概念,也是多年来音乐界所讨论不休的问题。
有些论文提出在演奏中要用细致的内心听觉,运用不同时表现手法来表达所需的声音效果,以色彩丰富的音响变化,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音乐风格。
[2]我认为:艺术是一门极端依赖人类内觉心理的学科.而音乐更是如此。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在《美与创造》中说:“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得竖起我们的耳朵,谛听时代的声音,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的感觉,不断挖掘日日新、时时新的意义和意蕴”。
内心听觉是体验,表现音乐风格的中介,竖起我们的耳朵。
内心听觉要有时代的声音,理性的思维优化整合与动作时的记忆是通过内
心听觉、感官记忆和动作记忆结合得来的。
用理性的思维优化整合内心听觉和积极的理性思考进行创造性的内心听觉思维重建;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法宝。
当我们在实践中用内心听觉会驾驭一首作品时,我们便开始了与作品的心灵交流.对作品的一种审美创造,便很容易与作品和欣赏者在内心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寻求对作品的超越。
真正的艺术历程应当是内心听觉思维与创造力实践的历程,真正的艺术也应当是超越了人类基本的审美需求。
当我们留恋于大自然美妙的图景中,欣赏着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内心聆听着各种生灵优美的吟唱,这时,我们在进行着审美体验,但这决不是艺术的本源,因为艺术是立足于人类的本能,与再现或表现中去寻求创造,寻求内心的某种超越,音乐,正是这种艺术表现.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乐谱,来源于生活中的现实以及对生活的幻想.因此,音乐本身不该是对生活的复现,而应该是创造、唯有创造,才能使我们的演奏称为音乐,唯有创适,才能使音乐成为一种美,一种艺术,一种艺术创造、南朝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讲:“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意溢于海”我们在生活中都能触景生情,则更何况是演奏者在创造。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的同样的感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者这一环节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多元文化,准确、深刻、细致地体验音
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的运用于自身地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去。
内心听觉能力,是获得良好乐感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的演奏者音乐素质优劣的重要尺度,也就是说内心听觉的审美特征,在乐器演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器乐演奏中,美的声音一般指明亮、柔和、圆润,有共鸣度的声音。
反之是干硬、虚弱、缺乏共鸣的声音.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音值和音色概念,才有可能使演奏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声音质量。
许多钢琴演奏家都强调:要养成“用耳朵倾听”的习惯。
实践证明“倾听”是优秀器乐演奏者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听到了不足,才能及时纠正,才可能不断提高.所以说,良好的倾听习惯,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避免许多弊病的保证。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首先作用于人的听觉,给人以听觉上的感性体验,一般人都能够感受音乐的律动,体验音乐的美妙,这无须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常人共有的素质(而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生理特点,特别是指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用器官的生理特点)素质仅具备了形成内心听觉的可能性,它本身并不是音乐听觉,只有经过演奏者后天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才能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良好的素质只有内心音乐听觉形成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培养才是发展的关键,设想一个缺乏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知与体验,对音乐音响没有敏锐的听觉反应的演奏者,怎
能感受音乐并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所以说,内心听觉的形成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长期过程,人必须在感受音乐后才有可能产生内心音乐听觉。
因此,内心音乐听觉是音乐审美情感特征在器乐演奏加入了人的认知经验后的情绪情感的体验,是人对音乐的主体性把握,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多元文化,准确、深刻、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运用于自身地创造性实践活动中。
小提琴女神安妮苏非穆特的一句名言也诠释了这个道理,她说:“一首乐曲不单是一长串的音符,还是感情的宣泄,生命中的一种过程。
每次我都是以生命的眼光和感觉去诠释一首作品,无论我曾经拉过它多少次”。
器乐演奏者依靠内心听觉形成的对音乐各种情感的体验,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想象和再创造。
许多著名作曲家在描绘创造过程时,都说到了这些情感的奇妙作用。
贝多芬曾经说:“为何我写作?我心中所蕴蓄的必得流露出来,所以我才写作”。
[3]肖邦在写《玛祖卡》时,“心中翻腾着的情感就像在风中熊熊燃烧的篝火—样灼热,有对这种情感庄稼打着呼啸跳跃的舞一样欢乐,有时又像尤兹瓦的脸色一样庄严”。
[4]这些都表明情感对作曲家的情感体验是多么的重要。
当器乐演奏者面对着浸透作曲家的情感体验生活的作品时,不依靠自已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怎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甘苦;不沉入其中,与之苦乐与共.怎能体味出其中滋味?若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经验的积累,又怎能与之共哭共乐呢?音乐负载着情
感,理解音乐就必然受到情感的制约;由于有了情感,器乐演奏者的各种心理因素才被整合成综合性的心理活动。
丰富的内心情感又产生美的听觉,建立美的听觉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对演奏者来说,要想使音乐打动人心,首先自己要动之以清,产生一种倾向性和冲动后所表现着的到内心激起感情的冲动用自己的激情去再现作品,才会使表达方式具有生命力。
舒曼在《音乐和音乐家》中写道:“纯手指创造的只能是机械的,只有在你自己内心产生了回响的东西,才能在他人心头产主共鸣”。
器乐演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创造而且是一种再创造。
“所谓:‘再创造’就是指它是在作曲家一度创造领会音乐作品的真谛,并在所创造的音响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5]一个成熟的乐曲演奏者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凭借的是他通过音乐“内心听觉”积淀的各种对音乐的感受,通过想象再造出新的意象。
著名指挥家康德拉申说:“如果我研究的不是复杂的古典作品,我只凭内心听觉,既然和声清晰,织体简单,内心听觉就可以代替任何演奏。
比较复杂的音乐我宁可在钢琴弹弹,就是弹的不好也没关系,我就是这样分析一下和声。
随后,当我想象一切按原速进行时,仍犹凭内心听觉。
”[6]演奏者在过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依靠内心听觉可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构思,在通过丰富的音响想象,娴熟的演奏技巧,并把炽热的激情全部倾注在作品上,就能创造出不凡的音乐作品.这正是由于他们具备非凡的内心音乐听觉的缘故。
“每次演奏活动本身倾注到作品中去,把
作曲家的意图展现在此众面前,有的时候演奏者通过这部作品所塑造出来的情感甚至连作曲家本人也感到惊讶。
”[7]所以说,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感知音乐和想象音乐形象的能力和全面文化素养的演奏者,才能获得良好的内心听觉。
综上所述,各种技术的训练与发展是完善器乐演奏艺术表现的基础,而内心听党的培养和发展是让演奏者有较高的听觉感受能力。
以敏锐的音乐听觉和优异的声色保证,以广博的文化素养,精确地把握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理解,提高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
内心听觉的培养和发展能力,是全面提高器乐演奏者的音乐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当始终把它作为器乐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培养起内心听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超“由内心听觉原理初论”,交响2002(1)
[2]江海燕,钢琴演奏与内心听觉。
j中国音乐2005(1)任志琴,对钢琴演奏中两种思维形式的探讨j 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宋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与听觉能力j 。
湖北社会科学,2003(6)
[3]何乾三,《西方哲学文学家论音乐》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11.1
[4]耶日。
勃罗什凯维《肖邦的故事》m .北京:人民音乐厅出
版社1982.89
[5]槽理,何工;《音乐厅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厅出版社
[6]康德拉申《指挥家的培养》g .载于《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79,第一期
[7]拉菲尔布朗丝坦,《小提琴演奏的科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