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哲学(一)哲学是科学(二)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三)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哲学的对象: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带有乌托邦式)。

哲学表现下来的剩下来的是一套逻辑。

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是用道理来使人信服打动人的。

(四)哲学无用。

哲学不能用来考面包。

人文学科没有实际的效用。

物质生活,精神问题。

工具理想和价值理想之间的平衡问题。

哲学应该是人的精神家园。

二、希腊哲学奠定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它有以下特点,一点是他们偏爱非个人性的,更关注有普遍性的东西;你可以有你的意见,我可以有我的意见,不必强求一致,有普遍性就意味着他们追求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

第二点是他们试图给事物的存在找出合理的原因,希腊早期有“拯救现象”的成语,这个现象的概念与我们现在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现在认为现象是与本质相对,是飘忽不定、生灭变化的,在它的背后存在永恒的本质。

希腊人认为现象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他们试图给它找到理由,为现象找合理的解释,如找到说明该现象存在,如找不到他们就会感到有问题,就会怀疑现象的合理性。

三、为什么说这样的民主制度会是哲学产生的土壤?因为哲学的产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人们有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提供了这些条件。

民主制度的特点是不再是一种等级制度,也没有财富的差异,作为公民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用语言相互影响。

四、早期自然哲学有其局限性:1、缺乏自然科学的支持;2、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3、众说纷纭,莫衷一是;4、无穷后退不可能。

这些就必然导致它的衰落,出现本体论的转向;5、本体论的转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巴门尼德:
五、在希腊西部南意大利地区出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创立,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一体的组织。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的研究影响很大,正是他们对数学的研究使他们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他们倾向于用确定的东西作为知识的基础,他们强调和谐,认为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但都具有确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这个认识不是基于经验观察之上,它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就要大的多,但它只是量的规定而不是质的规定。

而整个早期哲学的转向起重要重要的是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他的“盛年”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但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巴门尼德强调我们要认识的对象是不动不变的。

在早期希腊哲学所有流派解决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的知识,是我们如何对自然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六、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它的本质所决定的,每一个事物的生成是它自身本性的实现。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的“善”。

这个“善”苏格拉底称其为“德性”,在希腊语中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人要以对自己德性的自觉作为一切行动的一个根本前提,一切行为要以一个善的意志为前提,人的行为才是善的。

由此后人也将苏格拉底作为“伦理学”的开创者。

在这里就出现了“怎么去认识”的问题,即我们怎么去获得德性的知识?所以苏格拉底的一系列的对话始终围绕着“是什么”的问题,他倡导对事物的认识就要认识事物的类本质及类概念。

七、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柏拉图比较完整的讨论他的整体思想的是《理想国》,是柏拉图中期对理念论的比较成熟的思想, 1、柏拉图为了说明理念论,在《理想国》中用了三个比喻: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

太阳之喻是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在世界。

现象世界是可见事物的世界,实在世界是不可见的理念世界。

现象世界中太阳是主宰,理念世界中善的理念是主宰。

“善”的概念尽管包含了价值的因素,但主要的是指万物试图达到自身完善所追求的目标。

线段之喻是把一条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相等于可感世界,一部分相等于理念世界;然后根据真实性与明确性作再次划分。

洞穴之喻明确地讨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

它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比喻为洞穴里的影子。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引领人们从洞穴中走出,将我们信以为真的可感世界转向我们看不见的理念世界。

2、理念和事物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概念和事物的关系,但我们理解的概念往往是对一类事物的共性的抽象。

柏拉图指的概念有本体论的意义,有一类事物就有一类事物的理念,理念是“一”,事物是“多”,它们的
关系在柏拉图的早年有过两种说法:1、分有说: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分有了美的理念。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柏拉图);2、模仿说: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建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柏拉图的理念至少有四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3、理念的困境之一:1、理念论的普遍性(只要有一类事物就有一类事物的理念,现实世界太阳是主宰,在理念世界善是主宰,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有无理念?作为善作主宰的世界,怎么会有恶的东西,道德伦理怎么处理“恶”的问题2、理念的分有问题,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分有理念,那事物分有的是事物的部分还是整体?(比如杯子的理念,那个御一般与个别的发生究竟是怎么发生的?)3、理念是什么?理念是事物之间的共性,比如花有花的共性,那么花的事物与理念有无共性,如果要有那就产生了“第三者”4、“分离”的问题:如果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如何认识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又怎么对可感世界发生作用。

八、亚里士多德1、原因论亚里士多德将构成事物存在的条件归结为四种,即“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也是构成事物的的持续条件。

形式即柏拉图的理念,是一个事物是什么,也即“构成桌子之为桌子的东西”,就是现在所说的“本质规定”。

动力是推动事物生成的东西。

目的是一个事物存在是为什么,就是苏格拉底的“善”亚里士多德对其“四因说”进一步概括,将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统称为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一个事物里边的,只有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单独抽象认识事物的形式,形式才能与事物分离,现实的事物是不存在分离的,质料和形式也有其相对的关系,2、存在论我们探讨存在就是探讨存在的本然意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范畴”,就是对一个事物的规定,是对事物最大、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

在希腊哲学时代,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对事物的描述是通过语言的,对事物语言描述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逻辑问题,亚里士多德概括出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态、动作、所有、承受,这十个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眼中是对万事万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也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

3、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伦理学属于实践知识的范围
九、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有:1、超验性:虽然在希腊哲学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有超验的成分,但不是主流。

基督教强调“天国”,强调另一个世界,关注死后如何进天堂的问题,对于超越于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关注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2、内在性:基督教强调信仰,强调只有信仰上帝灵魂才能得救,使人们将对自然的关注转到人及人信仰的层面。

3、自由的问题:在希腊哲学讲必然性的问题,不讲自由,因为人们感到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不成为问题。

但基督教就成了问题,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有是否自由选择基督教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和伊甸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形成的悖论,是教父哲学的代表奥古斯丁解决的,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也给了人自由选择的意志,上帝将生命给了人,也对人劝导了,是人滥用了自由意志,选择了恶而没有选择善,“人有自由不犯罪,但犯罪后就不得不犯罪”。

4、超自然的观念:对自然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腊时期的自然是有机的自然,人和自然是同质同构的,人们认识自然但不改造自然。

基督教的自然是上帝创造的,自然是死的,自然是为人服务的,这也为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前提。

十、在当时经院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般和个别,即共相和殊相的问题,由此将哲学家分为两派:唯实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实论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1、经院哲学利用希腊哲学来进行哲学思考,因而也就继承了希腊哲学的问题;2、中世纪早期日耳曼民族开始进行知识活动时,他们需要接受逻辑的训练,但这种训练方式恰恰缺少具体的内容,这就使他们陷入空洞抽象的争论而不能自拔;3、由于神学的限制,哲学所能讨论的范围很狭窄,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了学者们有可能思考和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

另外,一般和个别也涉及教权和王权的关系,教会是普世教会。

实在论(唯实论)是当时教会哲学的正统,唯名论往往被视为异端,唯名论是维护王权的。

这个争论一直延续到11-14世纪
十一、近代哲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用三个发现来概括:(1)人的发现中世纪人和上帝的关系通
过文艺复兴转变了角度,成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并突出了人的能动性,就是人的发现,这一点对近代哲学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2)世界的发现为什么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首先,在思想被长期禁锢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有了自己想法,却没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只能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献来体现人的精神;其次,认为主义突出人的地位,不是和神学对立,而是将人和自然对比,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尊严,人与自然相比,人的万物之灵被体现出来,所以人文主义是换了角度使人的自然属性受到重视,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追求功名利禄,人们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去追求,(3)科学的发现
十二、笛卡尔天赋观念。

笛卡尔将人的观念从来源的角度进行了区分,分成三类:天赋的、外面来的、自己制造出来的。

这三类观念对应三种心理功能,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借助于想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的理智。

所以天赋观念是我们要寻找的东西,是可以作为知识推演的前提和基础。

笛卡尔的时代不像我们现在说“天赋观念”是主观的,因为它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不是我们任意想象的、不是通过感觉经验获得的,恰恰说明天赋观念是客观的。

“方法论上的怀疑”,他的怀疑的目的是找出清楚明白,不可置疑的东西(2)梦境中的一切是不可靠的;(3)所有形象都可能是梦境中的东西;(4)数学也是可以怀疑的;(5)上帝的存在当然也是可疑的。

十三、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很清晰,分散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最著名的著作《伦理学》,在这本著作中就包括以上三个方面,本体论是根据(基础),认识论是方式和手段,伦理学是最终目标。

斯宾诺莎推论出一系列实体的规定: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唯一的等等。

实体是无限的:由于实体即自因,所以它不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存在,因而是无限的。

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它不是自因,不是在自身内而是在他物内因而受别的实体所限制了2、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即存在自身。

由于实体即自因,存在属于它的本性,因此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

另外,实体既然是自因,其存在的原因就在自身之内而不可能有别的事物所产生,所以它的产生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必然是永恒的存在。

3、实体是不可分的:如果实体是可分的,那么从实体中分出来的各个部分或者仍然保持着实体的性质,或者失去了实体的性质,就前者来说,具有相同性质的实体只能是同一个实体,而后者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存在属于实体的本性。

4、实体是唯一的:如果有很多个实体,那么众多实体的属性或者相同,或者不同。

如果它们的属性相同,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实体。

如果它们的属性不同,彼此之间就会互相限制,因而与实体的定义不符。

斯宾诺莎的本体论,即关于实体的学说分三个方面:实体、属性、样式来解释宇宙的模型。

斯宾诺莎的本体论,即关于实体的学说分三个方面:实体、属性、样式来解释宇宙的模型。

实体已如前述。

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斯宾诺莎)”,如果以实体的无限性来说,它有无限多个属性,从人能把握的角度说,只有两种:思维和广延,从此可以看出斯宾诺莎将笛卡尔的两个有限实体变成了同一个实体的两个属性,一方面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一样,认为思维和广延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因为它们同属于一个实体,所以它们的统一的、一致的,称为"心物两面论”,即心和物是一致的,统一于最高实体,反映的是最高实体的本质。

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斯宾诺莎)”,也就是实体的表现,即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大千世界就是实体的样式。

实体即自因,属性是实体的本质,样式是实体的分殊。

在样式的世界,是一个有必然性的世界,是一个受限制的世界,斯宾诺莎认为物质世界没有偶然性,偶然性是人们无知的托辞。

实体、属性、样式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能生的自然是实体,是自然的原因,被生的自然是宇宙,是自然的结果,它是一个东西,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自己也是自己的结果,只是你是从原因的角度看还是从结果的角度看。

即“实体即自因”。

这就是斯宾诺莎的本体论。

十四、单子具有单纯性。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复合的,每个物质都有很多属性在一起,这个复合的物质背后有单纯的东西做实体,这个实体可以理解为“活的灵”。

1、单子具有复多性。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复合的和无限的,因而组成这些事物的单纯实体就不是两个或三个(笛卡尔),也不是一个(斯宾诺莎),而是无数多个。

2、单子具有永恒性。

单子是单纯的实体,因而没有广延、形状或部分,所以是不可分的,除了解释为上帝创造之外,没有其他原因,所以也可以看做是永恒的。

3、单子自己相互独立。

既然单子是单纯的,没有广延或部分,就不可能有什么东西可以进入其内部而造成变化。

4、单子与单子自己有质的区别。

5、单子是自因。

十五、,简单观念与外部事物的性质是什么关系?洛克提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理论,即把事物的性质区分为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两类,所谓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也即事物广延的性质,是事物固有的原始性质。

第二性的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运动方式在我们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感觉,这个产生的来源是客观的,但产生的性质却是主观的,它是附属性质。

这样就可以看出第一性的质与事物是一致的,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在事物中没有原型。

十六、观念之间存在四种关系: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实在的存在。

贝克莱坚持“非物质主义”,他认为,我们在知识中就两个因素,即感知观念的心灵和被心灵感知的观念。

在认识中,只有主体和客体,这个客体不是外表事物,是我们心中的观念。

以下就是他的推理:1、观念的存在在于被感知;2、任何事物都具有感性性状的东西,不过就是观念的集合,即物=可感物=观念的集合;3、物的存在在于被感知。

贝克莱带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存在在于被感知,我感知它就存在,我不感知它就不存在。

一切物体的存在取决于我的心灵的感知。

2、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十分独特的。

在他看来,只要我们取消了物质的客观存在,也就否定了感觉之外任何非精神的来源。

于是,人们具有感觉观念这一事实,就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因为人心中的感觉观念既不是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也不是心灵主观的创造,同时它们作为被感知的存在又依赖于某种精神实体,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它们是由人心之外的精神实体所引起的。

正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这一命题所表述的意义一样,贝克莱实际上是从观念的可感性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象贝克莱这样证明上帝的存在是很少见的。

3、感觉--外感觉反省--内感觉。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思维的全部材料即观念从这两者而来。

感觉也被称为“外感觉”。

我们的感官在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时,将对于事物的知觉传达到心灵里,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关于外部事物的形状、运动、色、声、味以及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我们的观念的大部分来源于此。

反省也被称为“内感觉”。

我们在运用理智考察它所获得的那些观念时,我们还知觉到自己有各种心理活动。

当心灵反省这些活动时,它们便提供给我们另一类观念,这些观念是不可能从外部获得的。

这类观念有: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心灵的一切作用
十七、1、经验论休谟没有使用“观念”,他使用的是“知觉”,他将人类意识最基本的单位称为知觉,知觉包括印象和观念两类,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

就印象与观念的关系而论,“我们的印象和观念除了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之外,在其他每一方面都是极为类似的。

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其他一种的反映;因此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

2、休谟的质疑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是如何?”
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仍然是相对、个别和偶然的经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中发现出必然性来,而且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只对过去或现在有效,虽然可以推测但却不可能必然地推论出明天的结果。

“由此看来,不但我们的理性不能帮助我们发现原因和结果的最终联系,而且经验给我们指出它们的恒常结合以后,我们也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相信,我们为什么把那种经验扩大到我们所曾观察过那些特殊事物以外。

我们只是假设,却永远不能证明,我们所经验过的那些事物必然类似于我们所未曾发现的那些对象。

3、第一条原则可以称之为“印象在先原则”,强调“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这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原则也可以称之为“想象自由原则”:观念虽然由印象而产生,但是在心中却可以自由地结合,从而产生出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