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技巧】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泡书,网络大神作者孵化平台】
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

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

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

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述。

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作用:
1、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2、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也有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比如《福尔摩斯》就是第二人称,虽然是以花生我的口吻说,但都是在说主角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

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就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还用章回分开了。

再比如,你在小说中加入了某个角色的一封信,因此写到那信时就可以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另外,由人物叙述的延伸,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

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因此作品的情节也多是人物的意识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一、云端视角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
理变化。

所以我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

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具体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观型特点是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身份或以编著、介绍人身份,直接登场亮相,对故事加以叙述、交代、报道,而且常常通过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

2.客观型特点是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到处发议论,而是以第三人称来讲故事。

叙述人隐身于叙述过程之内,使读者不能直接发现他的存在。

当然以上两种类型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有些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交替或混合使用两种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上帝的存在,他知道的太多,反而让读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另外作品的悬念也少了许多。

因而这种叙述方式会使参与作品体验感受的较少,不能使读者有再创造的乐趣和联想的能力,限制了读者“再创作”的欲望。

二、人物视角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也采用第一、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
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

如:莫言作品中会经常采用这种变换的方式来使故事发展下去。

另外,由人物叙述的延伸,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

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因此作品的情节也多是人物的意识活动。

主要特点:无论是以何人身份来叙述,感觉是在讲故事,显得真实。

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叙述人视角被限制,有些空白还要读者去填补。

这对于喜欢参与作品思考的读者而言比较适合,也正好弥补了“云端视角”的不足。

但缺陷在于作品中的叙述人无法叙述自己,受叙述人左右,作者又不好出面干涉,要想知道作品中他人的想法,还真得让读者自己去猜。

另外的不足就是它没有象云端视角那样对全局的全能。

三、纯客观叙事这种叙述视角的特点是客观地叙述所见所闻,将人物的表现、生活场景和事件直接展现给读者。

但作者不参与作品中人物的意识与心理分析,不能作主观评价,只能是客观地展现情景或现场,而不能深入内部,探测
奥秘。

由于叙述没有作者的主观性,因而它又不是第一人称的叙事。

这种视角有些象是摄像机,把故事情景直接视频给读者,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显得有些象是记实。

这种叙述方式真实性强,缺少主体引导,没有导游之类的帮忙解释,因而作品的一切进展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

正是没有叙述人的感情投入,尤其缺乏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过于纯客观,因而作品显得冷漠,难于调动读者的情感。

以上几种常见视角各有长短,实际写作中不要厚此薄彼,尤其是要写好长篇小说,往往仅有一个视角是不够的,只不过根据内容需要,在注意保持叙事角度一致的前提下,取长补短,通过各种视角的转换,灵活自由地变动叙事角度,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在几种人称的叙述表现上看,第一人称的叙述,一般都能写得感情细腻,真切感强,容易让读者接受。

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而第三人称的叙述,叙述人掌控作品中人物的一切,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完整讲述故事等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

而第二人称叙述写作的情况虽较少见,但也是一种子选手视角。

由于其有“对话“的味道,在对对象的抒情上表现得很强烈,较多地偏重于对往事的反思,许多外人不知道的事,都可以通过“你”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运用得当也是值得尝试的。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李美玉推荐举报| 评论21 0<a
alog-action="qb-username" log="pms:newqb,pos:bestreplyer" rel="nofollow"
href="/usercenter?uid=49504069236f25 705e79610a" target="_blank" data-img="
/DownloadImg/2017/12/2119/1196 27459_3_20171221074958681.jpg
先提一下,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

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

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当然,这些定义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在短篇小说领域,而短篇和长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人喜好长篇,那咱们就权且说一下长篇。

还要强调一点,长篇和短篇区别不小,而且在形式要求上也不一样。

对长篇来说,人称当然可以转换,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就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还用章回分开了。

再比如,你在小说中加入了某个角色的一封信,因此写到那信时就可以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至于第三人称就则太常见了,中国传统小说都是第三人称。

从视角来说,中国的传统小说主要采用上帝视角,即讲故事的人从自己出发讲故事,因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故事来龙去脉
都给讲得清清楚楚。

因为古代小说跟评书的渊源很深,而说书人对自己的故事是了如指掌的,所以小说也难免从全知的角度来写。

限制视角,就是以角色为出发点讲述故事,角色可能知道的、感受到的、想到的,讲故事的人就能说,角色不能知道的,讲故事的人就不能说。

以《三国演义》为例。

从“话说天下大势……”开始,上帝就出现了。

刘备跃马檀溪之后拜访水镜先生,这一节写得极为精彩有趣,为徐庶和孔明的出场都打下了铺垫。

这一节,罗贯中用的就是限制视角,就像从刘备的角度来写的一段探索故事,然而自徐庶归刘,操囚其母,视角就又变成上帝了,后来三顾茅庐又换成限制视角……可想而知,这些地方应该是罗贯中演绎发挥的。

可以说,限制视角在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上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读者能从人物的感受中进一步了解人物,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其次,未知会导致好奇,进而制造悬念。

完全客观视角倒不多见,某些西方作家总是尝试。

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但是不带感情色彩。

其核心就是:隐藏角色的内心,隐藏作者的情感,如实记录人物的言行,一切交给读者评断。

我个人认为,这种小说画面感很强,代入感很差,甚至可以说抛弃了文字的优势,以己之短较影视作品之长。

汉语小说尤其通俗小说真不宜这样做,因为中国艺术向来都是重意不重形的——作者既然都无意了,那还看个什么?《小时代》的问题:至少这一段,不是用的全知视角,
无论是写”我“时还是顾里时,用的都是限制视角,所以不存在视角上的混乱。

因为画面和声音都是随着人物移动而展开的,而这些,人物都能感受到。

但是,这里肯定存在人称上的混乱。

通常作品在处理人称变换时,会在中间加个标记,要么是章回目,要么是分隔符。

像这样直接从”我“到”顾里“的,还真没有见过。

也许是作者刻意为之的?用怎样的技巧方式,来使其合理可行?视角选择看起来是作者文字风格使然,就像描写一个水杯,一百个作家有一百种形容方式,但严格来说,它也有着“定的”规律性,或者说,是多数作品中显出了一定的规律性。

实际上,人称和视角,是文章构思阶段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不只是文字技巧的问题。

总归就是,视需要而定。

举例子。

《鹿鼎记》中韦小宝初次遭遇青木堂,被绑架,被装在大桶里,这时视角就只在他一人身上,一路听着外面的动静,写着他的感受。

这样一来,一方面避免了一路的无趣,一方面又制造了悬念。

类此密室偷窥般视角的运用,在金庸作品中还有很多,如《射雕》里郭黄密室疗伤,柯镇恶扣在铁钟下偷听杨康说话。

这些连人物感官都加以限制的视角运用,既可以说为了奇巧,也可以说为了烘托气氛,又可说是为了人物塑造,是非常戏剧化的表现手法。

当然,这可以说是有必要,也可以说是没必要的。

还比如场景的需要。

《天龙八部》中杏子林商略平生义一节,乔峰大战聚贤庄一节,大战少林寺一节,在这些经典场面中,作者
在描写主角的间隙里,不时把镜头交给众位配角,描写其心理活动,不但衬托了主角乔峰的勇和义,还表现出了一幅幅宏大的场面,读着让人热血沸腾。

回头看金庸的书,随处可见小小角色的心理活动,其频繁程度让人吃惊,但是看起来就是那么自然,想来与金庸炉火纯青的文字表现力有关。

无论如何,当视角限制且固定时,无论写其感受还是心理活动,都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容易让读者生出代入感,而当视角频繁转换时,这种代入感就削弱了,但是更方便制造矛盾,让读者生出感动、恐惧、仇恨、怜惜等情绪,乃至热血沸腾。

可以说,金庸在视角的运用上非常纯熟。

仔细看看这些转换是如何完成的,或许会有些帮助。

文无定法啊。

视角、人称、情节、节奏……这些让人反感的术语都是文学研究者从前人作品里总结出来为难作者的,作者们要从宝贵的创作时间里挤出一些时间学习这个,用这个雕琢自己的作品,完成创作的一个阶段,最后再抛开它返璞归真。

如果抛开术语,楼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文章的合理性,文章合理性唯一的缘由就是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如果作者对人性理解得足够,那他笔下的人物应该就是合理的,发生的故事也会是合理的,那他的作品应该就是成功的。

当然了,前提是文笔一定要合格。

发布于2014-02-1413?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騃子金融民工1 人赞同了该回答可以看看九把刀的杀手系列——
杀手欧阳盆栽,里面转换了三次第一视角,或许会有点帮
助。

发布于2013-10-03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九月凉桥月下九月梁桥上,内心风骚又荡漾。

不要夸我形象好,至今没人看得上。

每种小说类型不同,表现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要选择能发挥其特色和达到其目的的视角、人称。

视角人称变化都应该有一个核心或者出发点——为丰富主题服务,随意变换没有必要吧。

PS: 我也正在学习写小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看自己写的东西,经常发现自己没有立场,即便限制住视角,也依然显得凌乱,特容易偏离主题。

如果有哪位大神能理解我,给我治疗一下,可否。

看了欢乐多&amp;JAKE的有了一点启发,感谢!发布于2017-12-03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霜天一个正在逐渐失去写作能力的中文系大学生可以变化,也可以写得很好。

但是我最看不惯刚开始是第一人称,写着写着作者说“我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所以以后的内容改用第三人称”或者“本书是第一人称小说但是有的内容我实在想写出来所以不得不用上上帝视角”……emmm...怎么说呢,我看过的其实也仅有两三本小说是这样的,怒弃。

自己什么水平心里没点b数吗?没有,它看起来很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