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中的高情感表达——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第11期(总第173期)
建筑创作中的高情感表达
———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手法研究
王键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沈阳11016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崛起不仅使艺术领域受到了有力的冲击,也为人类带来感觉的退化
和情感的孤独与疏远,人们对情感的需求变得越发迫切。
在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也在思
考如何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表现对人类细腻情感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历史文脉的协调。
如何创作具有场所感,即带有情感触动的建筑空间,是未来建筑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高情感;情感体验;建筑氛围
【中图分类号】TU-0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12)11-0016-03
HIGH TOUCH EXPRESSION I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Research of Peter Zumthor’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Method
WANG Jian
(Shenyang Jianzhu Univ.,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enyang110168,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progress,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 not only make a strong impact on art,but also bring sensory degradation along with emotional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to human,making the needs of emotion become more urgent.Whil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a growing number of architects are thinking how to adap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 touch into high tech in Information-Age,in order to concern with human emot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The creation of Peter Zumthor’s architecture contains substantial thinking on space atmosphere and per-ceptual along with attempts to make users have sympathy with designers.How to create a sense of place,which is an architectural space with emotional touch,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 words:high touch;emotional experience;space atmosphere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今,人们对建筑的审美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平稳安逸的建筑形式,而是逐渐倾向于追求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震撼,以获得精神愉悦。
因此建筑师们也越来越注重情感的表达,将情感因素更好地挖掘利用于建筑设计中。
随着技术进步与创新,人们对情感的需求越发强烈,科技与情感的平衡在设计中也越发受到关注。
唯感受不可为伪,设计者可凭借对知觉系统作用的选择和组织进行设计实践,令使用者获得明确的理解和情感的触动。
以情感共鸣作为设计者与使用者理解彼此的方式,设计赋予生命力的建筑氛围是高情感建筑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法。
1高情感的理念及特征
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是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主观态度,是对外界刺激或肯定的一种情感体验。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人是具有丰富感情的高级生命,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是生命的核心。
而在当今时代,高科技(high tech)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科学的崛起不仅使艺术领域受到了有力的冲击,也为人类带来感觉的退化和情感的孤独与疏远。
新的科技发展往往伴随着个性化价值系统的产生,这样就使人们形成与高科技相适应的高情感(high touch),即人们对于情感生活的迫切需要。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1]。
”人们常误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情感体验将成为次要事物“融化”在科学中,而实际上当技术越进步越发达,人们对情感的需求也越迫切,因此,必须把科技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
这种与高科技相平衡的高情感是以积极情感为主导的丰富
61
王键:建筑创作中的高情感表达———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手法研究
情感状态,注重个体的亲身体验,是以自然的、解放的、主体性和个体性高扬的形式,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在认知中深化、在体验中丰富的体系。
在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也在思考如何改变自身建筑取向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表现对人类细腻情感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历史文脉的协调。
人们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建筑的时代个性,从而使建筑的个性情感得以表达[2]。
注重氛围感知的高情感设计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理解彼此的重要途径,如何创作具有场所感,即带有情感触动的建筑空间,是未来建筑创作发展的一个方向。
2彼得·卒姆托高情感建筑创作手法
2.1通过材料的时间性传达情感
位于瑞士乡村的本尼迪克小教堂(St.Benedict Chapel 建造时间1985年 1988年)是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首个获得国际知名度的设计。
该建筑主体的外部为当地常见的木瓦,与多数贴上去的表皮不同,彼得·卒姆托的作品中材料用法更像是生长出来的,他提倡用建筑材料表现建筑的生命、结构、形式。
设计者将木瓦用火烤干,然后一片叠一片挂到里面的木板墙上,每一块可单独更换,鱼鳞状的木瓦如同皮肤一样保护着此地雨雪天气下的教堂。
由于不同的光照程度,木瓦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向阳面呈红棕色,被暴晒的部分甚至变成黑色(图1),每张瓦片也有不同的颜色区域;背影面因水分蒸发而呈灰色。
所以随着时间气候的变化,这个教堂也改变着,记录着时间,甚至是生存着。
图1本尼迪克小教堂外观
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时间对建筑材料的冲击。
材料的风化和使用过的痕迹被视为建筑的历史和记忆[3]。
建筑并非游离于时间和自然之外,它们可以跟随时间一同成长,根据环境有所变化。
刚建成的建筑的外貌和它多年之后的外貌是有所区别的,外界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在材料的表面留下痕迹,从而形成新的肌理,这种不断叠加和时间所对应的肌理能散发出其独特的韵味。
本尼迪克小教堂中用材料来记录时间流逝的设计方法,不仅体现了艺术化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设计的表达。
稍纵即逝的时间与建筑的这种缓慢易变的特性之间的因果联系,形成了有时间维度参与的建筑氛围,带给使用者或满足或惆怅的联想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2.2通过空间的知觉性传达情感
知觉特性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
建筑氛围通过对人感觉器官的影响,使人对建筑空间作出心理感受,从而达到情感触动。
这种心理感受来自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材料作出的反映,或者由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得出的信息[3]。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
彼得·卒姆托设计的瑞士馆的“SOUND BOX”共鸣箱以“电池”作为关键词参展,设计者用这个词表达充蓄和释放能量的概念[4]。
共鸣箱在结构上以悬挂系统组合在一起,为使感官体验能随着气氛变化,由木方叠放而成的墙体将展馆划分为三个表演展示空间。
馆墙体构造起到拢音吸音的作用,保证了音乐表演效果。
而共鸣箱不仅收集声音产生共鸣,还会储存和释放着能量,这些能量产生于冷热空气的流动和结构以及木材干湿度随时间的变化与不同人群活动的协同作用。
这种协同作用给予了表演者与参观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从会馆不同入口进来,气氛不同。
不同区域选取的木材不同,而木材相同处温湿度有变化,同一个演出场所又会因每一时刻的声音、光线不同而变。
空间的知觉性在展馆中通过材料、空间、场景的调试表现,空间的温湿度、混响效果,参观者在这里停留、触摸、思考,丰富了空间的被感知层次,。
这种在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形成创造性交互作用的建筑氛围,引导使用者积极地参与、愉悦地交流,获得区别于在其他展览建筑的情感体验(图2)。
图2瑞士馆内部空间之一[4]
2.3通过光线的引导性传达情感
彼得·卒姆托在他的著作《氛围》中提出“镇定与诱导”这一设计原则时列举了瓦尔斯(Vals)温泉浴场为例,卒姆托不推崇被“指来引去”的路牌式引导,而希望路径能“不直接地指来引去,加以诱导、任其散开、给予自由,引入某种镇静[5]。
”当然这与建筑的规模和功能有关,但打破常规的路径引导方式值得我们在设计中研究。
彼得·卒姆托希望营造的不仅是使人单纯路过,而是可驻足、逗留,甚至在拐角处引人关注的氛围。
不仅是路径收与放的设计,更是丰富情感层次的设计。
如瓦尔斯浴场中由光引导的建筑氛围,令使用者漫步,形成或神秘或闲适的发现之旅。
此外建于慕尼黑农田间的克劳斯小教堂(Bruder Klaus Chapel)也将光线设计赋予极强的情感表现力。
教堂外部为多棱柱,墙体上可以看出一层层的肌理。
教堂外墙看上去像一层层夯土,整体平洁的表面也露出一些粗糙。
内部空间先由树木搭建而成,筑好外墙后用火烧这些树木,内部留下粗糙的凹槽,凹槽中时而有水流淌。
狭小的内部空间中,凹槽墙壁由四周向中间聚拢,光线的作用把人的视线引导
71
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第11期(总第173期)
到上方的洞口,如同启示或受礼一样的光从顶上照射而下。
在教堂内部,由倾泻的光、粗糙的墙壁、墙壁凹槽中的潺潺水声及木材芳香营造的建筑氛围令使用者获得饱满热烈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就只有自我和宇宙,没有社会,这种由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官而生的“升华”体验来自自身,来自个体向内的探索。
区别于具象艺术形式的纪念雕塑或建筑,这是另一种对建筑氛围的设计方式和对情感体验的引导与升华。
3高情感建筑创作的应用
如前所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其外形带给人的直接的视觉冲击。
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建筑思想、建筑情感以及是建筑师的责任的传达。
彼得·卒姆托的设计的亮点不仅在于它有良好的艺术感觉,更多地在于对工艺的要求和创新,以及对材料的灵性与情感化表达的推敲过程。
例如:本尼迪克小教堂中木瓦的使用,世博展馆共鸣箱中要估算的时刻变化的木材干燥和收缩的数率,克劳斯教堂内部的火烧树干等,这些以“精确”、“实验”为核心的元素,使卒姆托的建筑鲜活,呈现出使人产生强烈情感触动的景象和情调。
图3
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原貌
图4哈尔滨工人文化宫现状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曾提出:在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将出现新的形态-体验经济[7]。
在此,建筑不再是单个的物体形态,它同时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人的思维是从现实中而来,同时人的思维和思考又将左右现实的发展,未来的情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只有当建筑中所包含的审美情感与大众共同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时,建筑才具有生命力,接受者与建筑之间才能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
如: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建筑具有很高的情感元素,它所在的城市哈尔滨作为一个现代城市,是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发展起来的,1949年建国以后,相继建成了北方大厦、友谊宫、青年宫、三大动力厂房等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坐落于中山路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也是其中之一。
该设计由哈尔滨建筑设计院设计,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当年哈尔滨人利用星期天义务劳动修建起来的,其造型、材质、结构,无不体现着当年的历史环境背景。
与现代风格的高层建筑及街道上的其他建筑相比,它的体量并不引人注意;与其他同时期建成的古典式建筑相比,其造型并非华丽。
但文化宫的建筑色彩使其极具生命力-整幢楼体采用米黄色为主的暖色调,局部配有石膏白色点缀,柔化了现代都市街道中高楼林立所带来的紧张压迫感。
经过半个世纪,尽管这栋建筑的文化艺术使用功能一部分已转变为酒楼饭店,其剧场已转变成东北二人转刘老根大舞台,但其整体建筑形象与建筑色彩始终未变,一直延续到当今(图3、图4)。
建筑色彩在建筑情感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该区域高速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工人文化宫的米黄色调的高贵、温和与光明以及对古典样式的保持,无疑凸显了建筑生命力的情感表达作用,在与现代建筑对比中达到了情感与技术平衡。
4结语
在以愉悦人的精神为主的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物质生活用品将不再是机械的、毫无生气的产品,而是具有生命情感、能够使人类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体验性产品;赋予建筑生命力是高情感建筑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法,把情感作为构成空间的主要因素,从人的知觉体验出发设计带有情感触动的空间,才能实现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情感共享,实现高情感设计。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3.
[2]张庆顺,马跃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融合-当代高技派建筑创作思想与设计手法追寻[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3):4.
[3]高蕾材料感知-建筑空间中的材料体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6):77.
[4][瑞士]彼得·卒姆托.2000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共鸣箱[J].世界建筑,2005,(1):80-89.
[5][瑞士]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围[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9.
[6]Peter Zumthor.Peter Zumthor Works[M].US: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8:6.
[7][美国]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32.
[收稿日期]2010-09-05
[作者简介]王键(198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
从事建筑与规划专业。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