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观察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概要:1、注重写生,写生是培养观察力最好的方式;
2、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物象的习惯,同时注重分析、比较的方法,注重美的体验。
4、画记忆画或间接写生。
关键词:观察能力;间接写生;整体观察。
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绘画能力及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学生画不成或画不像的问题,这除了某些技法上的问题外,关键是因为缺少观察。
观察,即仔细地察看客观事物,现象,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实试证明,人脑信息的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而美术教学离不开具体形象,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是美术的首要任务。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常以好奇的目光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喜欢鲜艳的颜色只凭感觉作画,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和环境如画一片秋天的落叶,首先要将学生领到室外,让他们亲自感受各种不同颜色各异的树叶的美,再如写生:"给你同桌的小朋友画张像“。
学生通过观察会同桌小朋友脸上平时不被注意的许多细节。低年级学生观察不应限制方法,只要他们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心和好奇,作品动人,有趣味,无所谓象与不象。
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发展,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已有了写实的倾向,力求将对象表现得更真实,更深刻,但手跟不上眼,常常为画不出或画得不怎么像而苦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观察方法。具体指导方法大致如下:
一、多点写生课
大自然奥妙无穷它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刘海栗为收集素材十上黄山。为了画竹子,郑板桥在房前屋后载满竹子。
多画写生课不是要临摹课,装饰关键在于达到什么目的临摹基本上是以解决技法为目的,但作为培养造型能力的训练显然不及写生课。我曾两次让学生以《假日》这个题目做画,一次是在教学里学生普遍不知从何下手,即使画成,画面也是枯燥无新意。另一次是我利用星期天,将学生领到公园去写生,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假日的快乐。他们的画面顿时丰富起来,有的画参观动物园,有的画游乐圆里蹦蹦床上尽情跳跃,张梦同学画了一个小朋友,戴着漂亮的花草帽,悠闲地闭着眼睛躺在花架下,四周是开满鲜花的绿草的,空中有为他歌唱的小鸟。
二、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指导学生有目的观察,要鼓励学生直接感受客观事物,减少盲目性。指导他们从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方面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如在我上《精细的描写--画蜻蜓》一课中中先采用提问式谈话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自形状怎样,再看蜻挺整体形状象什么?色彩如何,这样一步步有目的地观察写生对象,使学生在下笔这前,做到心中有数。
三、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物象习惯。
学生在写生时,往往只会盯住物体的某一局部或他感兴趣的一部分画,结果常出现结构、比例、色彩等关系的失调,这是因为他忽视了整体,要使学生从整体观察把握对象,应注意
保持,并深化第一印象,抓住大休,摒弃细节,如观察鸡,从整体形象上看,公鸡、母鸡都是相似的卵形,区别在于尾部和冠。抓住了整体形象,也就抓住了造型的本质。
四、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使学生观察更深入、细致,必须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只有观察而无分析、比较、观察只能停留在表面层以上没有观察则根本谈不上比较,所以观察、分析、比较应同步进行。分析、比较可引导学生把显现于物体外部较为突出的各点位置关系作比较,发线段之间的长短、距离、线的倾斜角度及平行、垂直关系,面的大小宽窄等。应鼓励学生用目测的方法去判断,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五、画记忆画或间接写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观察越深刻反映越清晰,通过让学生画记忆画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体形象的认识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养成平时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课外鼓励学生用图画的方式记”观察日记“每周安排一至二次作业,选择有意义的东西去画,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间接写生“同样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方法骄兵必败谓间接写生,即在儿童作画之前,对所画物体先进行观察,不许动笔,然后将物体拿开,让学生看一,二分钟,再让学生默画,学生经过多次训练,不但能提高观察力。也能相应的提高记忆力。
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始终应注意诱导学生观察物象的同时注意美的体验。
绘画的宗旨在于塑造美的形象,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除了通过观察把物体形象准确以外,还应力求塑造比实物更美的形象,为了提高认识美的感受美的能力。教师应尽量选择美的物象作为宇美的物体作为写生对象,如造型优美,比例匀称富有旋律的工艺品或自然景物。同时还应注意,诱导学生随时留意观察体验自己周围的美好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课中长期的首要任务,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同时我们要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将物体描绘准确,还引导他们着眼观察社会生活,去发现体会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好事物。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实践与研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省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本课题构建了“课堂——课外——期末”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与广大美术教师共同探讨。
一、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标准》美术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设计一双新鞋子》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