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春节习俗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二站:东方
东方的人们在大年初一这天,先是自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吃早饭。早饭过后, 家人很少去别的地方娱乐,也不去邻居或朋友家拜年。他们就只是全家人聚一起 在自己家里玩。东方人把春节的第一天看成是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和家人聚在 一起闲话家常比去串门拜年重要得多。 拜年要拎鞭炮。春节拜年时,人们都不会两手空空的去拜年。那东方市的人 们会拿什么作为礼节去拜年呢?当地居民李先生介绍说,他们都是拎着鞭炮去拜 年。春节里,东方市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就会有很多人在摆卖着鞭炮,每个路过 的人都会买上一串作为礼节去拜年。刚到对方家里时,就在主人家门口把鞭炮点 燃,这是给别人送吉利的意思。东方人很讲究这个礼节,如果客人来自家拜年的 时候不带上一串鞭炮,这样对主人家来说是很不礼貌,不受欢迎的。 送“神明”。大年初二,东方市八所镇斯文村的人们就会扛着一个用木雕做 的“神明”到每户人家送平安。在快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交钱给一个人包 办,这个人是由每家每户自己推选出来的代表,每年都轮流负责,今年轮流到的 人家就负责包办这次“神明”报平安活动。先在庙里给神明祭奉些鸡蛋、饼干、 橘子之类的东西。祭奉完后,负责人就找几个人扛着“神明”去每家每户去串门。 “神明”来到那户人家,那户人家就要上香拜祭,这就意味着“神明”来自家送 过平安了。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一站:海口
一个年过下来,不少城市男女都到了伤食的地步,足见吃在年俗中占了多 大分量。年夜饭总是过年中的“重头戏”,传统上,海口人把除夕的年夜 饭称为“吃围炉”。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火炉上架着一个锅,家人就围 在旁边吃饭。鸡肉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当地的名吃——乳羊。锅汤滚开, 用筷子夹着切好的肉和菜往汤里氽,滚熟了就可以吃,蘸上佐料,味道鲜 美。 吃斋菜是个至今传承下来的年俗活动。大年初一,海口人必定吃“斋”也 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的传统习俗。 海口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先将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 耳等干菜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 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味;黄豆 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 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 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色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 可上席俗趣谈
做年在海南方言中,过春节叫“做年”。 到了腊月三十下午,家家户户满怀“做年”的喜悦,开始贴春联和门神 了。张灯结彩,大燃鞭炮,祭拜祖先。入夜,家家点灯,一连数日,直 至初四天亮——这叫“发灯”,取“发财添丁”之意。三十晚上要“守 岁”,彻夜不眠,直至大年初一降临,家家户户燃起入年喜炮,意为 “接福迎春”。接着由晚辈向家长叩首、行礼,祝贺老人“添福添寿”, 长辈则要给小辈“压岁钱”。 吃斋大年初一是一年之始,有的人家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寄有 “清净洁白”之意。 吃的东西全都寓意吉祥,如清炒茄子(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祈 望全家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日子细水长流)、炸得焦黄的元宝状豆腐 干(寓意招财进宝)、生菜(即生财)…… 海南人大年初一的第一顿斋菜一般在两个时辰吃,一个是初一零点,另 一则是初一的早餐时间。吃斋菜之前,每个人先喝上一杯浓茶,意思是 把肚子里的油冲洗干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改成喝啤酒了。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三站:琼海
“备年”。把“穷”送掉,就上市赶集采办年货了。给全家老少都买套新 衣服、鞋袜,添置家具农具,油盐酱醋、春联年画、纸钱香烛等等。 北部地区,磨米做年糕,称为“甜粑”,寄意明年能种得一块大田,日子 过得甜甜蜜蜜。南部地区制作花生爆米花糖,意为明年日子火爆甜蜜。除 夕之前,贴好门联年画,门楣上还贴有一种叫“篱屺钱”的纸符。 “围炉”,也叫“守岁”。除夕这天,宰好鸡鸭鹅,备好各种菜肴, 祭拜祖先之后,入夜,全家大小围坐一堂,父母给儿孙送“压岁钱”,儿 女给父母送“孝敬钱”。 一家人过去是饮茶叙话,父母给儿孙说些关于来年生产生活、做人处事的 话,儿女给父母祝福拜年。现在是围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直得到午 夜时分,家长把香炉里的旧炉灰换掉,换上新的用一种草烧出来的灰,沙 土,米粒等等。然后摆三茶五酒,饼干糖果,斋菜斋饭,祭拜祖先。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四站:澄迈、临高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四站:澄迈、临高
在澄迈一些地方,在大年二十九下午就开始宰猪,往往是几户人家合杀一 头。 三十那天,就开始用猪肉、内脏、饭团等祭拜“公祖”,求“公祖”保佑 全家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如果是在年头已许愿的,要在那天还愿。而这个过程就称为“围炉”。 “围炉”结束后才能动手杀鸡鸭等。一到半夜凌晨12点,家家都在摆祖先 香炉灵位的正厅里,摆上两小堆刮去表皮的小块甘蔗,一个柚子,三个桔 子,及猪内脏等,然后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这个过程叫“上 香”。 上香后,大人开始做新年和第一顿饭,叫上全家人吃。第一碗饭必须要吃 完,另外必须要盛第二次饭,多少不论,能吃多少就盛多少。
春节习俗故事趣闻
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 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 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 便窜入村落,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 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 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彼此探安,作揖道喜,共同祝贺。 久而久之,过年期间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互致 问候的习俗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春节习俗故事趣闻
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 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 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 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 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 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 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 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 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 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 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仍还 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春节习俗故事趣闻
鞭炮的由来
鞭炮,又名炮竹。我国素有燃放鞭炮的习惯,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或是进 学升迁,或是大厦落成,或是店铺开张等等,只要是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燃放 鞭炮庆祝。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 恶鬼。那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 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 续发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 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 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 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 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一直延续到 至今。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一站:海口
仪式:三十祭祖初六行袍 海口人的年可谓繁琐,但也最热闹,走上海口老街博爱路便能感受到浓厚的 年味袭来。 三十前夕,海口人均要张罗的一件事就是“采屋”除尘,把家里的被服、衣 物、窗帘统统清洗一遍,希望在新年到来之际万象更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海 口人“做年”的起点算,实际上更早,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海口人就已经开始 “送灶公”。在年夜饭之前,海口人要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在家里祭祀 神灵和祖先。一盘盘的鸡和排骨肉端上了八仙桌,插香摆酒,礼毕后合家才吃年 夜饭,这个仪式至今承袭。 在海口,大年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吃药、米缸不能空着、不能扫地、 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等等,所以过年无论遇上多生气的事也不骂人。海 口人从初六开始“行袍”,这是海南方言的说法,实际上是“迎神赛会”,相当 于北方的庙会。就是把本村庙宇里的菩萨或神灵请下神案,抬着到村里的各家各 户去放灯、驱邪。 美食:围炉斋菜饭包一个都不能少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四站:澄迈、临高
而与澄迈相邻的临高,把除夕晚上全家人吃饭称为“围 炉”(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团圆饭、年夜饭)。 “围炉”后,大人就叫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袜子睡觉,这叫 “睡福”。睡时间越长就越幸福。 到了上香时间,全家人醒来,儿女给父母、晚辈给长辈拜年, 后者则给前者红包。 上香结束后,全家人吃饭,只能吃素菜不能吃荤菜,如芹菜、 青菜、大蒜、扁豆、豆腐等,做菜时只能用花生油炒,要过 大年初一中午12点后才能吃鸡肉。吃完饭就睡觉,一直睡到 大年初一上午9点多或更长时间。反正初一不能去串门和拜年。
海南年俗趣谈
海南斋菜的寓意:海南人都应吃过斋菜煲,但是,你知道斋菜煲所用食材 的寓意吗? 发菜:寓意发财,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甜菜:甜甜蜜蜜,生活美满。 水芹:勤劳肯干,力塞人困不死(勤快人饿不死)。 青蒜:能说会算,不会吃亏。 荞头:荞与海南方言的较谐音,寓意较别人强,比别人厉害。 茨菇:海南方言除旧的谐音,辞旧迎新之意。 刺粉:粉丝的一种。寓意细水常流,会持家兴业。 金针:黄花菜海南叫金针,寓意有财,家底殷实。 木耳:海南话称猫耳。俚语云:耳猫猫(耳皱皱),听母话。教人尽孝。 甜竹:腐竹的一种,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豆干:条状、染成黄色那种。寓意金条,手里有货才是硬道理。 花生:又叫长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长寿。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三站:琼海
——送穷· 备年· 做新娘酒 琼海人过年不叫过年叫“做年”,是把过年当作 一件大事情来做,充满浓浓的期待。琼海人过年有很 多风俗。 “送穷”。农历一到廿二廿三,家家户户就忙着 打扫室里室外卫生清洁,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 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 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 意思是说把那些诲气全部送葬掉,以换来新一年的好 运气。
海南岛各地特色的过年习俗
第一站:海口
娱乐:大年麒麟舞送福 大年初一,海口人还有这样一项娱乐:乡镇里的人会请 人挨家挨户地跳麒麟舞,寓意给每家每户送福。被“送福” 的人家也会给麒麟舞的舞队师傅包一个大红包。麒麟舞在海 口历史悠久,但现在也仅仅是在秀英、东山一带还有人过年 的时候舞麒麟。 传承:麒麟舞入选海口非遗 麒麟舞这种用于节庆的舞蹈发展至今,传承已见式微, 此状况近年来也引起了重视,如今麒麟舞已经入选了海口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保护和支 持。